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
回首页

延平基督教会

延平基督教会
*
延平教会正面照,保留着日治时期仿哥德式教堂建筑样式,被指定为台北市内古迹。
资产类别: 古迹-教堂
所在地址: 台北市大同区延平北路2段247巷5号
公告日期: 2018年02月02日
创建/起源年代: 日昭和12年(西元1937年)
经 纬 度: 121.51268,25.06240
指定/登录机关: 台北市
公告文号: 北市文化文资字第10730191700号
资产保存者: 延平基督教会

指定/登录理由

1.延平教会原为日本圣教会宣教场所,建物创建於日治昭和12年(西元1937年),李帮助(西元1909-1997年)牧师曾於民国36年(西元1947年)筹资重新修建,於民国46年(西元1957年)改称「延平基督教会」,具见证圣教会宣教之历史价值。本教堂位於大桥头附近之太平市场内,与地方发展亦有密切关系。
2.建筑为红砖造,後外加洗石子装修,入口设有塔楼,屋顶原有小尖顶,後改设十字架,入口设尖拱门,上层前後设牛眼窗,并保留砖墙体、扶壁、尖拱窗等,整体建筑仍维持优美的量体与和谐的比例;教会内部保存磨石子讲台、西式木屋架与钢柱杆,尖塔内阁楼等,具建筑史价值。

主题导览

延平基督教会原为日本「圣教会」宣传教会的场所,教堂建筑建於昭和12年(西元1937年),民国36年(西元1947年)由林天生、李帮助牧师筹资重建,民国46年(西元1957年)改称「延平基督教会」,具见证圣教会宣教历史价值。教堂位於大桥头附近太平市场内,四周全都是市场菜贩,与地方发展亦有密切关系。

建筑本体为红砖建造仿哥德式建筑样式,外加洗石子工法装修,设有塔楼,屋顶原有小尖顶,後改设十字架,入口设尖拱门,上层前後设牛眼窗,并保留砖墙体、扶壁、尖拱窗等,见证20世纪初台北街头洋式建筑一连串延续的演变,具高度历史、建筑艺术保存价值,其中不乏表现各时代营造技术流派特色。

发展源流

圣洁运动是美国基督教发起的灵性复兴运动,於18世纪由卫斯理?约翰(John Wesley,西元1703-1791年)所推广,在西元19世纪宗教复兴运动兴起後,於欧美地区被推崇。延平基督教会原名为「圣教会」,成立起源可追朔至西元1905年,由美国查理士考门(Charles Cowman,又称高满先生;西元1868-1924年)牧师与日本中田重治(西元1870-1939年)牧师组织「远东宣教会」,并以东京为据点,向亚洲其他地区推广圣洁运动。

日昭和元年(西元1926年)中田重治和安部藤夫(西元1887-1976年)前往台湾,利用长老教会礼拜堂作巡回布道,同年的1月30日他们借用「台湾日日新闻社」楼上举行台湾第一间圣洁教会的发会式,并租用於御成町一丁目十番地之店舖二楼为据点,安部藤夫为第一任驻堂牧师,「台湾圣教会」正式成立。昭和12年(西元1931年)迁往今日华亭街後,於西元1937年筹资购地建堂,同年12月12日完工举行献堂礼,此为今日现址。

教堂建筑由李帮助(西元1963-1997年)牧师於民国36年(西元1947年)帮忙筹款修建後,民国46年(西元1957年)改称「延平基督教会」,使用至今。同年李帮助牧师接手延平教会事宜,其为台湾第一位女牧师与道生神学院创办人,同时也是台湾社会女权主义的先驱。现今延平基督教会则又回归至圣教会系统。民国104年(西元2015年),经由多方人士协助、蒐整历史资料,使日治时期便开始使用的西洋混日式工法的教堂,得以保存为直辖市定古蹟。

主要特色

延平基督教会隐身於太平市场内,建物原为一层楼红砖建筑,经改建後外墙改为洗石子工法,整体外观仍是当年流行的仿哥德式建筑样式。建物外有围墙,由两侧出入,平面简单。屋顶原有小尖顶,因台风破坏後,改设十字架。钟楼和尖拱入口,尖拱为双心拱的一种,在拱的上端呈现交点,於中世纪哥德教堂中常见,具传统西洋教堂代表性,而教会钟楼上的牛眼窗,牛眼窗是一种具装饰性的圆形窗户,可开於墙上和圆顶上,为富当代特色的建筑样式,整体仍保持优美的建筑量体与和谐的比例,简单朴素。

建物教会内部保存最早期的磨石子讲台,上方装设中柱式桁架(西洋式三角屋架,当中有立柱,在台湾普遍於西元1920年後被使用)与钢柱杆、尖塔内阁楼等,并排的尖拱窗,虽然安装现代摆设和铝门窗,仍不失古朴和优雅。而且尖拱窗是基督教建筑中常见的设计,比例狭长但进光亮较少,使人有高耸、神秘感,亦适合教堂氛围。

目前教会除作为传道场所於每周日上午进行礼拜活动外,也在当地进行社区总体营造,与大同社大合作人文历史调查,从事老人关怀及弱势学童课後辅导等工作,培训志工关怀酒瘾和戒毒,提供精神障碍者定期上课的场地,与周遭社区互动良好。教会目前朝向成立对社区、对市民开放的文史中心,除开放市民参观外,还将教堂自日治时期起的历史沿革、传道人们对社会的贡献所形塑的活历史,在这栋古蹟中展览出来。
太平小学前人行道,叙述记载延平基督教会的事迹的铜地砖,使历史融入生活中,充满小区意象。
太平小学前人行道,叙述记载延平基督教会的事迹的铜地砖,使历史融入生活中,充满小区意象。
教堂周末礼拜后练唱圣歌的现况,具有凝聚民众之力量。
教堂周末礼拜后练唱圣歌的现况,具有凝聚民众之力量。
建于昭和12年(公元1937年)的教堂讲台,保留初建时的样貌,用于礼拜与牧师讲道。
建于昭和12年(公元1937年)的教堂讲台,保留初建时的样貌,用于礼拜与牧师讲道。
建于昭和12年(公元1937年)的中柱式桁架,其设计因空间通风,所以保存完整。
建于昭和12年(公元1937年)的中柱式桁架,其设计因空间通风,所以保存完整。
民国36年(公元1947年)整修时加装于教堂中的三叶吊扇(以电能源驱动叶旋转的机械风扇),其细节与款式充满民国40年代的风格,至今仍运转使用中。
民国36年(公元1947年)整修时加装于教堂中的三叶吊扇(以电能源驱动叶旋转的机械风扇),其细节与款式充满民国40年代的风格,至今仍运转使用中。
融入基督教三位一体概念设计的尖拱窗。三位一体为基督教教义中泛指圣父、圣子、圣灵为完全神,同为一神。尖拱窗比例狭长但进光亮较少,亦适合教堂氛围。
融入基督教三位一体概念设计的尖拱窗。三位一体为基督教教义中泛指圣父、圣子、圣灵为完全神,同为一神。尖拱窗比例狭长但进光亮较少,亦适合教堂氛围。
本为仿哥德式的屋顶,因台风破坏后,改设为十字架,形成特色之一。
本为仿哥德式的屋顶,因台风破坏后,改设为十字架,形成特色之一。
教堂外观整体以洗石子工法所制,洗石子为人造石的一种,以人工用喷水器将水泥洗去一部分,使小石粒露出的工法。
教堂外观整体以洗石子工法所制,洗石子为人造石的一种,以人工用喷水器将水泥洗去一部分,使小石粒露出的工法。
教堂女儿墙上的牛眼窗,为常见于教堂中的特色窗之一,有换气之功能。
教堂女儿墙上的牛眼窗,为常见于教堂中的特色窗之一,有换气之功能。

文献资料

  • 1.延平基督教會(2018)。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摘自: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20180226000003
  • 2.石素英(不著年代)。跟上帝談條件的奇女子-臺灣第一位女牧師李幫助。臺灣國家基督徒女性靈修協會。摘自:http://www.nsocws.tw/modules/tadnews/page.php?nsn=76
  • 3.陳秀雯(2017)。成功搶救老教堂!70年延平教會列為市定古蹟。基督教論壇報。摘自:https://www.ct.org.tw/1316619
  • 4.陳香蘭(2017)。70年延平基督教會 文資審議指定為市定古蹟。新頭殼newtalk。摘自: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7-12-13/106894
  • 5.救了受難天使,得罪暴戾撒旦,當著基督面持刀作見證,善惡不兩立要殺好心人(1958),聯合報,3。
  • 6.黃嘉如(2017),延平基督教會歷史文獻資料。未出版。
  • 7.鄧世安(2014)。福音教派的人文主義—一種關於「基督徒之生活」的論述。輔仁歷史學報,32。新北市。
  • 8.張聖佳(2015.04)。從聖潔運動的源起與發展來反思。今日華人教會。世界華人福音事工聯絡中心。香港。
  • 9.認識台聖(不著年代)。基督教台灣聖教會總會。摘自:http://www.holiness-church.org.tw/history
  • 10.台灣聖教會歷史(不著年代)。財團法人台灣省新竹縣基督教北門聖教會。摘自:http://w3.nghcc.org.tw/?page_id=135
  • 11.專題報導:1935年臺灣博覽會與臺北大橋頭教會之開創(上)──由臺北教會成立七十週年回顧其與「臺灣博覽會」之淵源(2005)。 聖靈月刊,337。真耶穌教會。摘自:http://www.laijohn.com/archives/pc/Chio/Chio,ABen/brief/UYBun.htm
  • 12.李乾朗(2003)。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遠流出版社:臺北市。

环景连结

    周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