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竹山紫南宫,创建於清乾隆10年(西元1745年),明郑时期即有垦拓纪录,因汉人进入此地时,常遇原住民迫害,为安定人心,便由地方头人发起兴建「竹脚崎土地公庙」,至清道光年间改称「大公庙」,直至清咸丰5年(西元1855年)整修,正式更名为「紫南宫」。
竹山社寮紫南宫有许多有趣的传说「石头公」、「金钱龟」,以及「双蛇护庙」、「小龙会」等神蹟,但最为闻名是与土地公祈求「借发财金」,起因二战後百业待举之际,庙方怀着扶助居民之意借款给当地居民,至今「借金」活动扩及全台,成为知名的「神明银行」。庙方对在地的教育、老人照护、社区发展也相当重视,以回馈居民之心长期赞助与支援,为安定社会良好的宗教信仰典范。
竹山紫南宫为台湾知名的土地公庙之一,起源可追朔至明郑时期由郑成功(西元1624-1662年)命林圯(西元?-1668年)带兵驻守水沙连(今竹山)垦拓,在开垦时常遇到原住民侵扰,为安定民心,清乾隆10年(西元1745年)该地总理杜夫(生卒年不详)倡议并向杜寮、后埔仔二庄的庄民募款,兴建「竹脚崎土地公庙」,至清道光年间改称「大公庙」,直到清咸丰5年(西元1855年),庄民陈东水(生卒年不详)再度倡起筹资而整修,并更名为「紫南宫」。日明治40年(西元1907年)由陈克己(生卒年不详)等,再度筹资,以磁砖、木造的方式重建。但民国69年(西元1980年)时,因庙内木造建材已腐朽,为了求安全,於民国70年(1981年)改成钢筋水泥建材重建迄今。
紫南宫因历史悠久,庙中保存多项古文物,其中百年石制香炉及清朝光绪年间台湾镇总兵吴光亮(西元1834-1898年)所立的「永济义渡碑记」石碑(现存紫南宫左侧),极具价值。同时留传下来的神话亦不胜枚举,包含「下井仔雍菜」、「石头公」、「金钱龟」的传说,以及「双蛇护庙」、「小龙会」等神蹟,但最为知名的依然是与土地公祈求「借发财金」。
「借发财金」缘起可推至民国50年代(西元1960年代),当代为二战後百业待兴之际,紫南宫以救急及扶助居民之意,在农历正月十五、十六这两天,开放社寮地区居民可向土地公求取「福德金」,提供经济上的周转。至民国66年(西元1977年)後,由於「借发财金」的美名与神蹟不断,使全台民众逐渐有慕名而来求取福德金之况,「借金」活动规模至今热潮不断,目前庙方也与时代跟上,进而采用电脑化处理借金事宜,以利服务更多信众。
二战後,台湾人民生活不富裕,加上当时向银行借款并不普及,竹山紫南宫以宗教信仰为出发点,运用求取福德金的小额借款,成为民间最为可靠的支柱,透过信仰的约束力,不仅帮助民众解决燃眉之急,更透过「还金」的方式,形成庙方、信众、社区为一体的互助网络。求取「福德金」方式发展至今,使紫南宫成为台湾知名的土地公信仰之一,全年开放民众参拜。
信众欲求取紫南宫福德金,会亲自前来向土地公拜拜,向土地公行礼说明心中所愿,并告知姓名、住处後掷筊。因求金民众络绎不绝,由庙方协议制定规范,求金的掷筊次数仅限6次,若未获圣筊者每再向土地公掷筊时,可求取「福德金」之金额也依次递减,倘若6次皆未获圣筊,只能待下次再前来祈求。经掷筊得到圣筊的信众,即可至紫南宫右侧的服务台求金处,领取福德金做为母金,而「还金」通常需於求金後1年内归还,也可在此时增添比母金更多的金额做为还愿的香油钱。有些信众在还金後,立刻再次求金,祈求安康顺遂、万事兴泰。
紫南宫除了向土地公借金闻名外,尚有「石头公」故事,庙中内殿供奉一尊石头公神尊,相传为浊水溪天然砂岩石自然塑成,高约30公分,古时候虔诚的乡民也为石头公订制一座石雕炉;这几年信众为石头公戴帽、挂上金牌,更显尊贵与慈悲。紫南宫每到农历正月十六即举办「吃丁酒」活动,庙方会准备麻油鸡给民众享用,以庆祝家中有生男生者,更让「借金」与「吃丁酒」登录为南投县民俗类文化资产。
竹山紫南宫在香火鼎盛之际,对於地方回馈也不遗余力,不仅重视地方教育,给予周边3所学校全部的注册费及奖学金。对於就读高中、大专的社寮居民,也提供学费申请补助。还有老人长期照护的部分,每年亦补助经费给予当地老人会及地方社会文教基金会。除了造就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及社区兴建外,也创造让在地可以永续循环发展的契机。
竹山紫南宫香火很旺、游客络绎不绝,供桌上满满贡品、金纸和致谢还愿水果花篮。春节期间也会不定时发送钱母,民众为了领钱母常常大排长龙,非常热闹踊跃。
取筊向土地公行礼并告之姓名、住处以及许下心中祈求的愿望,接着掷筊,一正一反即为圣筊。
可供信众掷筊请回的求财金鸡。掷筊后再到登记处登记金鸡,缴费用3600元,带回家后记得每天放茶水在金鸡面前,下次回紫南宫可以带回紫南宫绕香炉,继续得到保佑。
众多借金者让金炉插满香支,当得到土地公允诺时,记得将红包袋过金炉。
农业社会鸡代表着财源的延续,鸡生蛋、蛋又生鸡,延续不断,故庙门前有一只金鸡塑像,供民众抚摸,具有发财、吉祥、平安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