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鹿港新祖宫」於清乾隆52年(西元1787年)建庙,历史久远,为全台唯一官设妈祖庙,具稀少性,虽现有庙体为後期改建之结果,但仍属重要之历史见证,尤以庙中之碑石及石香炉极具历史价值。
2.正殿木结构具营建美学价值,表现较晚近年代之营建工法与特色。
鹿港新祖宫的创建源自清乾隆51年(西元1786年)林爽文事件,随着事件扩大,清廷派将军福康安(西元1754-1796年)自泉州府惠安崇武澳出航渡台,於鹿港登岸。林爽文事件後,官方选择在鹿港宽敞处兴建妈祖宫,工程经费多由官方拨款,不足处由日茂行捐输,於乾隆53年(西元1788年)入火安座。因鹿港已有兴建天后宫,於是官方新建的天后宫便称为「新妈祖宫」,简称新祖宫、新宫,後多以「新祖宫」作为庙名至今。
今日所见庙貌为民国44年(西元1955年)与民国63年(西元1974年)所形成,建筑格局由前至後依序为山门、庙埕、拜亭与正殿,庙埕龙边为两层楼水泥造之圣德楼,庙埕虎边为金炉与石碑。
鹿港新祖宫原称「新妈祖宫」,因新祖宫创建前鹿港已建有妈祖宫,即今日鹿港天后宫,於是新建的妈祖宫旧称新妈祖宫,简称新祖宫、新宫,而鹿港天后宫则称旧妈祖宫,简称旧祖宫、旧宫。
新祖宫的创建,源自於清乾隆51年(西元1786年)林爽文事件,乾隆52年(西元1787年)10月28日福康安(西元1754-1796年)率军自泉州府惠安的崇武澳出航渡台,29日抵达鹿港,随着大军展开大规模剿灭行动,於乾隆53年(西元1788年)2月平定林爽文事件。事件平息後,清朝官方决定在鹿港择一处宽敞处兴建妈祖庙,建庙工程由後补知县德明额(生卒年不详)负责,工程经费绝大部分是由官方拨款支付,不足之处则由董事林振嵩捐输,因为建庙动机、建庙经费皆与清朝官方有密切关系,因而鹿港新祖宫被尊奉为官建妈祖庙。
新祖宫在清朝乾隆52年(西元1787年)12月砌基竖梁,隔年工程竣工,迎请神像入庙安座。日治明治28年(西元1895年)日军将新祖宫作为仓库之用,战後新祖宫的庙貌更形颓败,民国44年(西元1955年)在周定山(西元1898年-1975年)主持下开始进行整修,拆除庙宇建筑将可用的木料、石雕全移作正殿使用。民国63年(西元1974年)将大殿主体结构以钢筋混凝土构造仿传统木造建筑,并在正殿前兴建钢筋混凝土的拜亭与相关附属设施。
新祖宫是乾隆年间由官方所创建,正门对联描写妈祖信仰与施琅(西元1621-1696年)、福康安的关系,这座清代由官方方出资兴建、祭祀的官庙,至今用於妈祖出巡的54付仪仗中,执事牌还写有「奉旨特察」与「文武官香」,都凸显了曾有的官庙色彩。
现今所见的建筑格局由前至後依序为山门、庙埕、拜亭与正殿,庙埕龙边为两层楼水泥造之圣德楼,庙埕虎边为金炉与石碑。正殿面宽七开间,明间神龛供奉主神天上圣母,镇殿妈祖神像是一尊软身神像,镇殿神像之前为开基妈祖,开基妈祖神像左侧供奉持日扇女官、捧印女官与顺风耳,右侧供奉持月扇女官、持剑女官与千里眼,千里眼与顺风耳神像作身着官服的扮相。
左次间神龛供奉三官大帝,右次间神龛供奉境主尊神与龙王尊神。鹿港地区庙宇凡是建醮等重要法会有迎请三官大帝的习俗,因而新祖宫供奉的三官大帝是在约民国40年代因应信徒迎请所需而设。次间通过弯光门可进入稍间,左稍间分别供奉分灵妈祖神像,左尽间供奉太岁星君神牌,右稍间供奉文昌帝君神像,右尽间供奉注生娘娘与两位婆姐神像。
新祖宫庙保存的文物有清咸丰元年(西元1851年)的石雕展耳马槽方炉,以及清乾隆53年(西元1788年)福康安献的「后德则天」匾、明治41年(西元1908年)辜显荣献的「表海扬休」匾,「表海扬休」匾记录了辜显荣向日本政府陈情将新祖宫归还鹿港的历史,年款的使用也反映了当时台湾人的认同情节。另外立於庙外的「敕建天后宫碑记」、「天后宫田产碑记」、「重修庙宇碑记」、「重修天後宫碑记」,石碑的历史横跨清乾隆至清道光,为新祖宫重要史料。
与新祖宫妈祖信仰有关的民俗活动中,规模最大的是鹿港同安寮地区的迎妈祖,每年妈祖圣诞前至鹿港新祖宫与天后宫迎请妈祖神像展开为期2日的遶境,彰化县政府在民国103年(西元2014年)公告「同安寮十二庄迎妈祖」为民俗。
立于庙外的石碑由左而右依序为清道光14年「重修天后宫碑记」、清嘉庆11年「重修庙宇碑记」、清乾隆53年「敕建天后宫碑记」、清乾隆57年「天后宫田产碑记」的石碑。
清乾隆53年(公元1788年)福康安献的「后德则天」匾
悬挂于拜亭上方的「清乾隆帝勅建天后宫」与中门对联「佐福康安」,皆彰显鹿港新祖宫的创建历史。
清同治8年(公元1869年)敕封千里眼、顺风耳为金将军、柳将军,因而新祖宫千里眼神将头戴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