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
回首页

北埔慈天宫

北埔慈天宫
*
北埔慈天宫正面照
资产类别: 古迹-寺庙
所在地址: 新竹县北埔乡北埔街1号
公告日期: 2006年07月24日
创建/起源年代: 清同治13年(西元1874年)
经 纬 度: 121.05811,24.70101
指定/登录机关: 新竹县
公告文号: 府授文文字第0950095754号
资产保存者: 慈天宫管理委员会

指定/登录理由

具有保存价值

主题导览

北埔慈天宫为金广福垦民的精神堡垒,台湾於17世纪中叶开始有大量的汉人进入垦殖。自汉人入垦後,步步向内陆丘陵及山区前进,新竹北埔地区自古为平埔族道卡斯族与高山族泰雅族所活动的区域,清道光14年(西元1834年)淡水同知李嗣邺(西元?-1839年)为推展抚「番」事业,乃促成时任九芎林庄总理的粤人姜秀銮(西元1783-1846年),与竹堑城的闽人周邦正(西元1781-1847年)合组「金广福」垦号,朝向东南山区开垦。

在有效的垦隘中心建立後,为保护垦民、安定人心,结合闽粤共同信仰观音菩萨及妈祖,并融合原乡泉州、客家等建筑特色的北埔慈天宫也随之创建。慈天宫一直是北埔地区民间信仰的重心,不仅见证新竹山区的垦拓,也记录本地闽粤合作、尊重多元族群信仰的过程。

发展源流

竹堑地区的正式开发,从清康熙年间大量的汉人进入垦殖後从未停歇,到清乾隆初年,拓垦的热潮转向内陆山地丘陵地区。至清道光年间,汉人拓垦转往头前溪、凤山溪中下游一带,逼近内山,垦业开始遭遇原住民族的抵抗,常面临中止而束手无策。於是垦民结合隘防的「隘设垦随」形式,在接近生番界时就会形成。

在这样的背景下,号称全台之冠的大隘―金广福垦号就此组成,清道光14年(西元1834年)淡水同知李嗣邺、九芎林庄总理粤人姜秀銮与竹堑闽人周邦正合组金广福垦号,先从三角城(今竹东镇三重里)及宝斗仁(今宝山乡宝斗村)方面入垦,继而进驻北埔,在此设民隘,并以此为隘务指挥中心。

金广福成立之初曾面临资金不足的窘境,加上清道光15年至17年(西元1835-1837年)间,与高山族原住民发生多次激战,垦民死亡人数高达十分之一以上,为安定垦民、守护大隘,拥有一座「护隘庙宇」是民心所趋之事,北埔慈天宫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建立。该宫创建年代说法不一,但应建立於道光15年(西元1835年)之後,起初由粤籍垦首姜秀銮自大陆奉迎而来观音菩萨像,在今秀銮山下搭建一座小公厝为最原始的型态。

北埔是金广福垦隘之重镇,位於北埔市街尾核心的慈天宫,是为北埔聚落中心,为当地首庙,因地理位置佳,庙堂空间除宗教功能外,也具有处理公众事务、商业、休闲娱乐等机能。慈天宫也与金广福首脑人物息息相关。它不仅是北埔地区最重要的大庙,也是清代道光年间之後,新竹山区拓垦史的重要见证;更是闽粤合作,消弭族群对峙的重要见证。

主要特色

清道光18年(西元1838年)新垦隘的安全趋於稳定,开始有粮食的收益,垦民为答谢观音菩萨的庇护和表虔诚,开启第一次的修建。道光26年(西元1846年)以姜秀銮为首进行第一次重建,改建为木造庙宇供奉,同年底姜秀銮逝世,此时的北埔与月眉两庄田园开垦已达千余甲,人口有千余户,市街形成,北埔也在道光末年已经完成一座有城门与刺竹围成之聚落。至此依据文献记录,百年来经历两次重建四次重修,其中以清同治13年(西元1874年)的大改建为主,奠定慈天宫的面貌,至今庙内仍可见同治年间的大木作品,特别是吊筒上具有翅膀的飞天仙人素材,颇值玩味。

慈天宫在台湾庙宇建筑史上的价值非同小可,为台湾清代中晚期庙宇的代表作,是座闽粤合筑庙宇,平面布局是客家地区典型的「双堂二横式」建筑,也就是由两殿两廊两横屋(护龙)所组成的,大殿与前殿呈现闽南泉州的建筑特色。墙体主要为斗子砌构造,前後殿及两廊均为双面斗子砌工法,横屋则为单面斗子砌,在空间上有明显的尊卑区分。

三川殿的屋顶采用三川脊式的做法,步口檐廊左右石雕蟠龙龙柱均采升龙造型、复合式柱础、十八罗汉以附在龙柱上的形式,为台湾少有的作法。另外,庙内的二组二十四孝石柱,雕工流畅而有韵味,亦为全台庙宇所仅见。其装饰艺术反映当时的历史背景,不论是孔明征南蛮、七擒孟获等带有征服及感化「蛮夷」意味的作品;或是以姜子牙(姜家远祖)为灵魂人物的《封神演义》之装饰作品,都反映当时的背景,从其中可见金广福与慈天宫密切的关系,以及金广福垦民对於垦首及李同知的感戴。

战後,续有若干修缮,其中以民国60年(西元1971年)全面修建,成为今日的面貌。该宫并祀观音佛祖与天上圣母,主神观音佛祖为姜家祖传,这尊观音菩萨後来被垦民称为「护隘观音」,姜家自然而然地以垦首之尊,成为这座护隘庙宇的管理者。後期配祀诸神愈多,诸神合祀、佛道不分现象在台湾庙宇虽是常见,但对慈天宫而言,却因众神合祀,淡化了闽粤垦民祖籍界限。
慈天宫双面斗子砌墙
慈天宫双面斗子砌墙
慈天宫屋顶采三川脊式
慈天宫屋顶采三川脊式
正殿清光绪8年(公元1882年)首垦姜荣华(生卒年不详)所具名的「福荫羣生」匾额
正殿清光绪8年(公元1882年)首垦姜荣华(生卒年不详)所具名的「福荫羣生」匾额
观音与妈祖合龛的「双慈并祀」
观音与妈祖合龛的「双慈并祀」
庙内木作之飞天仙人
庙内木作之飞天仙人
慈天宫正殿
慈天宫正殿
中门石狮座
中门石狮座
步口檐廊左右石雕蟠龙龙柱均采升龙造型、复合式柱础、十八罗汉以附在龙柱上的形式,为台湾少有的作法。
步口檐廊左右石雕蟠龙龙柱均采升龙造型、复合式柱础、十八罗汉以附在龙柱上的形式,为台湾少有的作法。
庙内的二组二十四孝石柱,雕工流畅而有韵味,亦为全台庙宇仅见。
庙内的二组二十四孝石柱,雕工流畅而有韵味,亦为全台庙宇仅见。

文献资料

  • 1.吳學明(1996)。「金廣福」墾隘與新竹東南山區的開發(一八三四-一八九五)。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摘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69zv2u。
  • 2.李乾朗(1997)。北埔慈天宮整修規劃研究。新竹縣:新竹縣政府。
  • 3.徐裕健(2006)。新竹縣第三級古蹟北埔慈天宮修護工程工作報告書。新竹縣:新竹縣文化局。
  • 4.龍玉芬(2009)。一座護隘廟宇的個案研究:以新竹北埔慈天宮為例。新竹縣:新竹縣政府文化局。
  • 5.龍玉芬(2002)。北埔慈天宮之研究。臺北市: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摘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77rbvp。
  • 6.北埔慈天宮(2006)。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摘自: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monument/20060724000015。

环景连结

    周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