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楼的建筑深具特色,虽属钢筋混凝土的结构,但细部皆采循章法制作,屋顶为单檐式歇山,铺日式黑瓦,脊头置鬼瓦。二楼内部悬吊一口大铜钟,外部出挑平座栏杆,颇富空灵之韵味。一楼使用粗面石块,辟拱门出入,有如城门。这原是日本桃山及江户时期流行的建筑风格,至二十世纪,形成近代和风建筑。
曹洞宗大本山台湾别院是日本佛教宗派曹洞宗两大本山永平寺、总持寺在台北之别院。日本曹洞宗为禅宗宗派,日治时期随日军传入台湾,教师在台北传教渐具成果,遂於明治40年(西元1907年)由布教师山田祖学倡议兴建别院,大正10年(西元1921)改建为钢筋混凝土造。
别院之钟楼为一栋结合砌石与钢筋混凝土的两层楼建筑,下层为门洞、上层悬挂铜钟,铜钟是在大正9年(西元1920年)由京都市高桥才治郎铸造,保存至今显得弥足珍贵。
钟是佛教重要法器,日本室町时代开始将钟亭与山门合而为一,形成可供出入之钟楼,每逢特定节日都会鸣钟祝祷。曹洞宗别院钟楼钟声浑厚,兼之建筑优美,为日治时期佛寺建筑之佳作。
日本佛教有着本山与末寺之别,本山为宗派最主要的寺院,由本山统辖各末寺,曹洞宗有两座大本山,分别是位在今日福井县的永平寺与位在横滨市的总持寺。曹洞宗大本山台湾别院及其钟楼即隶属日本曹洞宗。
永平寺前身为伞松峰大佛寺,由曹洞宗创办人道元禅师(西元1200-1253年)於镰仓时期的宽元2年(西元1244年)所建,宽元4年(西元1246年)改名永平寺。曹洞宗另一座大本山总持寺原为真言律宗之诸岳观音堂,後醍醐天皇(西元1288-1339年)在日本元亨2年(西元1322年)改赐给曹洞宗。
日本曹洞宗传入台湾始於日治时期的随军布教。明治28年(西元1895年)年6月,随军布教师(或称从军僧)佐佐木珍龙(西元1865-1934年)随日军部队抵台,8月在艋舺龙山寺开始传教。随着曹洞宗布教师在台湾积极传教,各个布教所已不敷使用,布教师山田祖学(生卒年不详)在明治40年(西元1907年)倡议建立别院,在自募经费与本山挹注并经总督府认可之下,曹洞宗台北别院遂在明治41年(西元1908年)於台北东门外动土兴建,由台北厅设计师入江善太郎设计工程蓝图,为木造建筑,明治43 年(西元1910年)竣工,定名为曹洞宗大本山台湾别院,以永平寺为大本山。但大正4年(西元1915年)遇台风侵袭,致使木造建筑损毁,到大正10年(西元1921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造,并於大正12年(西元1923年)竣工。
钟楼部分是在大正9年(西元1920年)先委托京都市高桥才治郎铸造铜钟,大正10 年(西元1921年)铜钟运抵台湾,昭和元年(西元1926)年开始兴建钟楼,至昭和5年(西元1930年)4月竣工。
二战结束国府迁台,曹洞宗大本山台湾别院本堂、钟楼等建筑被认定为日产,并由国民政府接收,长期受军队及民众占用,建筑本体多处遭破坏、毁损。至民国82年(西元1993年)台北市政府为了兴建青少年育乐中心,计画拆除曹洞宗大本山台湾别院建筑群,最终钟楼获得保存。
曹洞宗大本山台湾别院钟楼原是作为寺院的山门使用,起造时由日本总督府技师入江善太郎(生卒年不详)参考日本佛寺建筑风格所设计,为一栋结合砌石与钢筋混凝土的两层楼建筑。
下层台座以中央门洞为中心,成对称展开。门洞尺寸中间较大、两侧较小,中央门洞左右亦开辟门洞,故可横向相通,左侧门洞後方设置阶梯可通往2楼。门洞为拱圈构造,台座采贴石材面处理,石材以一层丁一层顺的方法砌造而成,石工精而坚实。
钟楼建筑本体为钢筋混凝土仿木造,遵循日本传统佛教建筑风格,台座上方以出挑方式上承平台构成平座,平座四周施作高栏,平座上的钟亭面宽三开间,建筑形式以水泥作出柱、贯木、虹梁、木鼻、斗拱、蟇股等常见於日本传统木造建筑的构件作法,尤其虹梁更作出袖切、眉、若叶的细节。屋顶形式属於入母屋造,屋面铺日本瓦,山墙有悬鱼。
钟楼内悬挂铜钟,钟体呈现圆顶平口,上端为半圆球形,以凸弦线分成四格,每隔间内有凸起之乳钉五排,每排5枚,加上凸弦线内的2枚,总计共108枚乳钉;钟体中段圆筒以凸弦线分成八格,前方铸阳文直书楷体「南无释迦牟尼佛」、後方铸造阳文直书楷体「南无十方三卋常住三宝」,侧面格中铸造阳文直书楷体台湾台北市东门外曹洞宗大本山别院伊藤俊道与梵钟铸造发愿人富田禅宏之姓名,以及铸钟师高桥才治郎的落款,寄付者姓名则以阴文直书楷体的方式刻在钟面;钟体下方铸造圆形莲花花托,是为撞钟之中心,并以四灵等各式图纹装饰。
钟楼下为台座,台座上方上承平台构成平座,平座四周施作高栏,建筑形式为日本传统木造建筑常见的构件作法。
二楼白色外墙内部悬有铜钟一口,外有缘廊,廊边有出挑平座栏杆。
古迹说明牌描绘出日治时期曹洞宗大本山台湾别院之平面配置图
钟楼建筑本体为仿木造之钢筋混凝土构筑而成,遵循日本传统佛教建筑风格。
曹洞宗大本山台湾别院钟楼下层台座以中央门洞为中心成对称展开,中央门洞左右亦开辟门洞,可横向相通。
曹洞宗大本山台湾别院仅余钟楼,别院原址及原建筑群于公元1993年拆除改建为现存于钟楼后方的北市青少年育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