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节孝祠为台湾现存3座节孝祠中,唯一以独立形态保存者,祠之结构为四合院式,包括两廊两殿。正殿采用罕见的「移柱法」,将神龛之牌位完整呈现,在台湾建筑史上深具研究价值;祠内之彩绘出自鹿港彩绘大师郭新林(1902-1973)之手。祠前立有乾隆3年(1738年)纪念汪门双节之沙岩石碑1座。
自古中国注重忠孝节义的德行,民间遇有孝子或节妇之人,每每报请地方官府转呈朝廷,准予建坊旌表。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朝廷谕示:「旌表节义,给银建坊,民间往往视为具文,未曾建立,恐日久仍至泯没,不能使民有所观感。着于地方公所,设立祠宇,设牌位于祠中祭祀,用阐幽光而垂永久」,此为节孝祠兴建的由来。清代台湾有数座节孝祠,但迄今仅存的,只有彰化节孝祠,其历史与文化自然有不可被取代之意义。
彰化节孝祠为目前台湾现存唯一单座独立节孝祠,民国74年(公元1985年)经内政部核定为第3级古迹。主要奉祀清代台湾中部地区的节孝妇,清光绪12年(公元1886年)经礼部核准建祠,原在彰化县东门城内的城隍庙旁,但日治大正12年(公元1923年)因实施都市计划拓宽马路,城墙与节孝祠被迫拆除,经地方人士陈情,大正13年(公元1924年)由地方仕绅与入祠节妇后裔捐款,将原庙迁建到八卦山下现址。
同治12年(公元1873年,彰化县学白沙书院山长蔡德芳(1842-1899)与拔贡生林渊源(生卒年不详)遍访台湾中部地区,北至牛骂头(今台中清水),东至东势角(今台中东势),南至沙连(今南投竹山、鹿谷)及北斗,西至西螺及海丰布屿(今云林仑背及二仑一带),采集节妇名录共120位。光绪12年(公元1886年)彰化贡生吴德功(1850-1924)又与白沙书院山长丁寿泉(1846-1886)、训导刘凤翔(生卒年不详),再采得节孝妇名录共160名。同年,台湾知府程起鹗(生卒年不详)、陈文騄(1840-1904)及彰化知县李嘉棠(生卒年不详),奏请礼部准予建祠,山长蔡德芳和吴德功、主事吴鸿藻(1918-?)、职员吕赓虞(生卒年不详)等人随即进行倡捐建祠活动。光绪13年(公元1887年)准予立祠,正式编入官方祀典;光绪14年(公元1888年),节孝祠落成,地点位在彰化城隍庙的东侧,为1个独立的祠院。
明治28年(公元1895年)八卦山之役期间,彰化县城的建筑受到战火波及,而节孝祠建筑大致完好,但内部牌位散失。明治33年(公元1900年)吴德功等人向当时的彰化厅长须田纲鉴(1894-?)提请重修,将县志内记载之节孝,以及同治、光绪时期请旌之节孝名录,重新登录于牌位,并举行春秋二祭。日治大正8年(公元1919年),吴德功将节孝名录加以辑录,成《彰化节孝册》1书。大正12年(公元1923年),彰化市因实施都市计划,拓宽道路而使得节孝祠易地重建,从原来城隍庙东侧乔迁至八卦山山下彰化公园内现址,计工费金8千元,新祠多袭用旧材,并由鹿港贡生蔡谷仁(1867-1947,蔡德芳之子)立「重建中部节孝祠碑记」记之。而在日治时期前期,彰化节孝祠仍有官方增祀,最后1次是在大正13年(公元1924年),共增祀112人,这也是日治时期入祀人数最多的一次。
国民政府时期,节孝祠不再接受入祀,但因乏人管理,以致逐渐破败,至民国74年(公元1985年)由政府核定为第3级古迹,开始进行调查、保护措施。后于民国83年(公元1994年)进行修复。
彰化节孝祠的建筑,在木结构技巧及彩绘流派特色上具备了许多特殊之处。第一,为台湾古建筑木结构采用移柱法的罕见例子,深具学术研究价值。第二,装饰彩绘出自著名的鹿港彩绘大师郭新林(1902-1973)之手,其家族画师亦多人参与,展现了此画师世家的优越画艺,同时也表现了台湾本土画匠在日治期间之成就,在台湾文化史上有其重要地位。
节孝祠为闽南四合院建筑风格,二进二护龙的建筑格局,分别为三川殿、正殿。正殿前带轩,两侧各有耳房1间,正面辟门窗,保存大正年间迁建时的格局。节孝祠在栋架风格上属泉州式,前殿面宽三开间,进深三间,使用「九架四柱」栋架。前殿栋架最大的特征是中脊桁及前后2架的迭斗中,束随做成斗座,此法不但可以稳定迭斗,亦可微调高度。正殿内的后点金柱采「移柱法」,即将正殿内的大通梁置于神龛上方的横楣,减去「后点金柱」,使得室内得到最大的空间,此种「移柱法」为台湾传统建筑的特例。
节孝祠的三川殿及正殿的栋架彩绘,目前保存良好,为大正12年(公元1923年)鹿港彩绘匠师郭新林的画作,其彩绘多引自《烈女传》典故,例如「卢氏冒刃而卫姑」、「鲁义姑姊」、「敬姜教子」等图均与节孝祠表彰之对象相符。正殿前有一座轩亭,其卷棚双脊上绘有「龙马负河图」、「神龟背洛书」,亦为郭新林的画作,民国83年(公元1994年)节孝祠落架修复,此彩绘已严重剥落受损。民国84年(公元1995年)进行的彩绘工作由和美陈颖派(彰化和美人,出生于云林土库,1933-,文化资产「彩绘技术」保存者)负责,重修工作保留了三川殿郭新林所绘之栋架作品,只翻新门楣及部分梁、枋;门神彩绘于民国91年(公元2002年)由陈颖派重绘,这部份作品目前保留状况良好。
节孝祠内有清代鹿港进士蔡德芳与其他书法家、地方仕绅等人所立之楹联五件。三川殿石柱上书有「潜德幽光历二百年来而毕发,采风问俗联十三堡半以俱雷」对联,是清光绪14年(公元1888年)由进士蔡德芳所敬题的墨迹。另外,郭新林在正殿上方亦有两幅隶书对联「雨暴风侵万年不朽望夫石,神钦鬼伏千载长存节孝名」。
节孝祠现存「刘氏婆媳旌表碑」、「重建中部节孝祠碑记」及「台中节孝祠移建献纳碑」等3面碑牌,其中「刘氏婆媳旌表碑」为石刻,另2面为木刻,保存良好。「重建中部节孝祠碑记」为蔡德芳之子蔡谷仁撰书,记述蔡德芳等人采访节孝妇及节孝祠建祠与迁建经过。
节孝祠内有5面匾额,计有清末曾游历台湾,对台湾尤其是鹿港地区书法颇有影响之书家曾猷所写的「不负所天」,日治时期曾任台中州厅长常基德寿所立「一节千古」,与彰化市改制前的2位市长王一麐、陈锡卿分别敬立的「懿德永芳」、「青史扬芬」及未署名悬挂于正殿神龛上方的「玉洁冰清」等,皆在表彰节孝妇女之德行。
节孝祠的三川殿及正殿的栋架彩绘,目前保存良好,图为陈颖派正殿卷棚彩绘作品。
正殿神龛上方的「玉洁冰清」匾额并未署名,下方栋架上的彩绘由鹿港彩绘匠师郭新林所绘,主题多引自《烈女传》典故。
节孝祠内有5面重要匾额,图为正殿前台中州厅长常基德寿所立「一节千古」,以及彰化市改制前的2位市长王一麐、陈锡卿敬立的「懿德永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