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赛夏族Pasta’ay祭典内涵显现该族群的文化价值、宇宙观及民族知识。符合传统艺术民俗及有关文物登录指定及废止审查办法第3条第2款第1目:「风俗习惯之历史传承与内容显现人民生活文化典型特色者」之指定基准。2.祭歌与舞蹈、肩旗和臀铃等艺能及文物保存完整,传承赛夏族独特的祭典仪式与艺能特色。符合传统艺术民俗及有关文物登录指定及废止审查办法第3条第2款第2目:「人民岁时重要风俗、信仰、节庆等仪式,显示艺能特色者」之指定基准。3.2年1小祭、10年1大祭,赛夏族人共同维护传统祭仪的特色与延续,展现族群参与的自发性与认同感。符合传统艺术民俗及有关文物登录指定及废止审查办法第3条第2款第3目:「民俗艺能之发生与变迁,其构成上具有地方特色,且影响人民生活者」之指定基准。
Pasta’ay,一般汉译为矮灵祭,或称为巴斯达隘祭,是赛夏族最重要的祭仪活动。整个祭仪带有收获祭的色彩,但祭仪起源传说和内容皆与矮人Ta’ay有密切的关系。
传说Ta’ay原来与赛夏人比邻而居,住在上坪溪上游Balay溪的右岸。这些Ta’ay虽然长得矮小,但臂力惊人,而且懂得使用法术,他们也教授赛夏人农耕祭仪,赛夏人对他们又爱又怕。赛夏人收获季时会邀请他们参加,但ta’ay经常在祭仪时施法隐身,骚扰赛夏的女性,也曾来参加祭仪途中攻击赛夏的邀请使者,差点使其丧命。在百般侵扰下,有位赛夏族人想出报复的计划,他在矮人们来参加祭仪途中,过河后会休息纳凉的1棵山枇杷树动手脚,将树根内侧砍断但保留外观的原状。当矮人们参加完祭仪回去途中,照样爬到树上休息时,树根承受不住而断掉,上面坐的矮人掉入溪流的深渊溺死,只余2名年长矮人因行动较慢而幸免于难。2名余下的矮人看到寡不敌众,决定离开原来的住地,临走前将祭仪的歌谣教给赛夏人,告诫必须祭拜死去的矮人们,但只有朱姓氏族的祖先学会。矮人离去后果然灾祸不断,赛夏族人认为是矮人灵魂作祟,从此以后开始举行矮灵祭。
矮灵的神话传说,也反映了赛夏族人曲折复杂的异文化接触经验;一方面痛恨矮人生前在族群内的胡作非为,一方面矮人死后农作物不再丰收,十分畏惧。这种既恨又惧的矛盾心理,反映在整个祭典祭典中也表现出极度兴奋高亢与凄凉悲切的情绪。Ta’ay也深深烙印在传统文化中,列为比祖灵还强大的神灵,他们降临的惩罚也只有朱姓氏族的成员能处理。
矮灵祭原来为赛夏族各氏族共同举行,但随着朱姓氏族的迁徙,曾有过多次变动。原为全族聚集在同一个地点一起举行的仪式,数十年前分为南、北2个祭团,举行独立的矮灵祭。其中,南祭团位于苗栗,祭祀地点为南庄乡向天湖祭场,其常设组织为「台湾赛夏族巴斯达隘祭典委员会」;北祭团位在新竹,祭祀地点为五峰乡大隘社朱家庄祭场,其常设组织为「赛夏族文化艺术协会」。两祭团的主祭皆为朱姓氏族担任,但南祭团的朱氏被公认为本家,因此祭仪上南祭团享有一些特殊地位:一、祭仪上的各项目比北祭团提早1日行。二、举行Ajalaihou协调会的地方,永远在他们族群发祥地中港溪合流处。三、主祭者朱姓可制作Patbutu 神鞭来驱邪祈晴,北祭团不能制作。四、可以进行Sumama 涂泥的仪式。五、较遵守传统仪节,不朝革新的方向。
南祭团的祭场也不断调整。早年祭场设在蓬莱村附近的小东河,因为太接近平地,易受干扰,迁移到南江村的东江新后方。10几年前又移往向天湖,以主祭者朱阿良的家门前做祭场。由于祭场太小,外地参观者日益增多,在民国65年(公元1976年)的10年大祭时迁至今日较宽敞的祭场。
矮灵祭也由仪式逐渐朝着观光发展。由于祭场在封闭的山区,民国80年代(公元1990年代)以前充满了神秘感,且不容许非亲友的平地人前往参加,几乎与外族人相隔绝,是属于族人私密性的祭仪。然而民国90年代(公元2000年代)以后,随着矮灵祭典搬上舞台,由于外来社会的介入,各级行政单位当成观光计划推动,每年祭仪都有大量观光客与媒体挤入现场,会场外面也充斥着摊贩的喧嚣,相当程度上也影响了祭仪本身的庄严氛围和完整性。
矮灵祭传统进行的时间是收获完成后的月圆时候;现在多固定于11月底。过去的祭典每年举行1次,因日治时期禁止经常性的大规模聚会,所以才被迫改为现在的方式,每2年举行1次;10年则举行1次大祭。
整个祭仪的程序分为迎灵Raraol 、延灵Kisirinaolan 、娱灵Kisitomal、逐灵Papatnawasak、送灵Papaosa等5个阶段举行,由Kakawas 开始,是在矮灵祭仪期间扮演重要的通告和保护角色。仪式正式举行的5天4夜,祭典过程如下:
祭仪之前,南北两方会在北祭团商谈祭期,称之为Kakawas。Kawas是「天」的意思,也就是向天申明举行祭典的日期。之后依照传统,在1条长绳打结,结的数量和到举行祭典的日数一样,然后每日早上剪掉1个结,直到举行祭典之日,称之为结芒草约期,从这天开始进入祭仪准备期。现在的矮灵祭固定在农历10月15日举行,但约期仍会在1个月前进行,如遇到大祭则会提前。
约期后,南北双方会召开筹备会议,称之为Babalon。由朱姓氏族主动与各姓沟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决定祭仪时间与各氏族的工作分配。接着于11月初在中港溪的东河、南河汇流处举行协调会Ayalaiou。各氏族长老或代表(含南北两祭团)及唱祭歌者必须参加,除了讨论仪式细节外,必须练习祭歌。同时朱姓氏族会送给各氏族芒草结(Umosig),以防范矮灵作祟。除系在身上,其他如门楣、车、谷物、臼、农具、猎具、厨房、桌椅、厅堂等等都要绑上,直到祭典完毕才可除去。
矮灵祭开始前1天,要举行赎罪调解(Sinsinombl)的仪式。各氏族代表要在祭屋调解上次祭典以后,2年间所发生之争执不平事。由朱姓氏族拿铜板或Silo串珠及太白酒,向矮灵求赦。姓氏之间的争执,由2姓长老合饮表示和解。家中争执由家长与朱姓合饮表示得到矮灵的宽恕。其中各姓氏向朱姓氏族办理调解,朱姓氏族则向风姓氏族长老办理调解。接着要杀猪,将猪肉后分配各户,并由朱姓和风姓氏族主持祭告矮灵的仪式,要用奉献的仪式恭请矮灵降临。
隔天清晨,矮灵祭正式开始。首先是召灵(Rumaol),祭场开始唱祭歌中的Raraol(召请歌),由朱姓氏族的媳妇桩米,男性打Tinaobun(米糕)。主祭者要在矮灵的神位前放烟斗、鱼和泉水,迎接Kokoyuao(矮灵Ta’ay中教导赛夏族人吟唱祭歌的老妇人)前来。这个仪式仅有朱家才能参与,其他氏族及外族人不可参加。
第2天傍晚开始迎灵(Kisinaulang)。各姓氏族代表迎接矮灵至祭屋,主祭和朱姓氏族长老要在祭屋指挥祭仪,外人不能接近或窥看。祭舞先由朱姓领唱带着主祭和长老歩出,朝东北方转成一开口的舞圈,其他氏族才随着各自己的氏族背肩旗和臀铃者引导进场。如有10年大祭,则有红白相间的祭旗在祭场飘扬。祭场举行迎灵之舞到天黑,但不到通霄,第3天清晨再跳一段舞,然后大家解散。
第3天开始娱灵(Kisitomal)的歌舞。当天傍晚大家在主祭家的祭场举行歌舞,一直到第4天清晨,所唱之歌为Kisitoma(真实之歌),舞法向右旋就像蛇的卷法,围成圈手拉手,向右绕圈子跳舞,娱灵只有歌舞无仪式。歌舞进行约1小时,由朱姓男子护送蛇鞭Paputol进场,主祭者和朱姓长老在祭场中央挥动蛇鞭,赛夏妇女可抱婴儿,让孩子摸挥蛇鞭人的手臂,祈求小孩的健康。
第4天要开始逐灵(Kisipapatnawasak)。当天傍晚与前1日同样举行歌舞,一直至午夜后歌舞停止,所唱之歌为Kisipapatnaural(送别之歌)。这天午夜12点,朱姓及风姓长老站在祭场中央的臼上训话,训诫族众虔诚致祭,检讨2年族内的情形,勉励大家要团结一致,维持赛夏族光荣的传统。训话完毕后,主祭者持酒向众族巡酒。先敬长老,再由工作人员拿着酒壶和酒杯,走近跳舞行列,倒酒给自己前面的舞者。唱过一巡后,再到圈外倒酒给观众喝,然后歌舞跳到天亮。
最后1天清晨开始送灵(Kisipapaosa)。仪式分成好几个阶段,首先要馈粮(Papasibilil)及丢弃芒草结(Tomana enosig),当天清晨由2个青年(1为朱姓氏族,1为其他姓氏)去山上砍回2支长约3尺的竹叶枝,并由2名朱姓媳妇取下祭屋内的避邪芒草并准备米糕(馈粮,即矮灵旅中食粮)。当砍竹青年快到祭场时,2名朱姓女性绕祭场1圈后,往东跑把芒草结和米糕丢到地上,2个青年紧追在后,并丢弃竹叶枝在同1点,2名朱姓媳妇立刻跑回祭屋内,不能出来。当2个青年去砍竹叶枝时,族人在祭场围成1个圆形。当2名朱姓媳妇由祭屋向外跑时,族人把手上的芒草结往东方丢弃,并跳高喊即结束仪式。
接着是涂泥(Sumama)。青壮男子皆离开舞群,只留妇女老弱,由2名男子取涂上泥浆的米笾,将之涂在舞群中妇女背上,以避免矮灵返来纠缠及袪除病痛。泥浆是由祭场挖个洞加水搅成,并涂在米笾及蛇鞭使用。擦过的米笾及蛇鞭必顺丢弃在丢芒草的地方,任何人绝不能去碰,第2天才能把今年制的蛇鞭检回来。
然后是伐榛木(Marekasibook)。涂泥仪式前即派2名男性去砍榛树,涂泥仪式后,砍榛树者将归时,歌舞开始。这时男性将榛树绑芒草结,树头架于屋顶,树尾架于叉形树杆上使成平行,榛树架好后,歌舞亦停止。这时由长老率领舞队青年依次跳取芒草结,第1次由朱姓给跳者少许泥土,附于手掌中,每人约跳3次。当芒草结已去一半时,榛树尽量放低,青年们齐集树梢下,争抢树梢或抓树叶,将榛木捣碎到无法折断为止,并往东方丢弃。至此,矮灵祭结束
矮灵祭结束后,朱姓氏族要以酒和糯米团犒赏毁架者,在祭场提供餈由众人抢食共享。接着举行答谢庆功宴,并且举行祭仪,送走矮灵。
矮灵祭由于祭场在封闭的山区,90年代以前不容许非亲友的平地人前往参加,今日已有部分仪式可让外人参观。图为代表氏族的肩旗。
族人揹于背后的装饰为「臀铃」,主要用细竹管与薏仁的果实,用藤心、藤皮穿缀而成,亦可称为「臀管」,是赛夏族传统服饰的特色。
祭舞先由朱姓领唱带着主祭和长老步出,朝东北方转成一开口的舞圈,其他氏族才随着各自己的氏族背肩旗和臀铃者引导进场。<出,朝东北方转成一开口的舞圈,其他氏族才随着各自己的氏族背肩旗和臀铃者引导进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