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祭典仪式显现族群团结、和睦、追远、思本之高尚情操,并以年龄分属阶级,表现社会分工与男女分制等现象,符合传统艺术民俗及有关文物登录指定及废止审查办法第3条第2款第1目:「风俗习惯之历史传承与内容显现人民生活文化典型特色者」之指定基准。 2.举凡社会组织、信仰仪式、歌舞娱乐等,均孕育自丰年祭之祭仪,符合传统艺术民俗及有关文物登录指定及废止审查办法第3条第2款第2目:「人民岁时重要风俗、信仰、节庆等仪式,显示艺能特色者」之指定基准。 3.港口阿美族靠近太平洋,具有海洋文化特色,从服饰、舞蹈等皆象征其地域和自然具关系的特色。符合传统艺术民俗及有关文物登录指定及废止审查办法第3条第2款第3目:「民俗艺能之发生与变迁,其构成上具有地方特色,且影响人民生活者」之指定基准。
港口部落位于花莲秀姑峦溪河口北岸,在行政区划上隶属于花莲县丰滨乡的港口村。除了港口部落Makotaay之外,港口村尚有大港口Laenno、石梯坪Tiraan、石梯湾Molito、石门Cikowayan等另4个部落,港口村总人口数在806人上下(2015年统计数字),集中聚居在港口及大港口这2个部落。在人口组成中,以阿美族人口居多,其他为外省籍、闽南及山地原住民。本文所述的丰年祭主要位于港口部落内,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虽名为港口部落,但实际上并无港口存在,此名称源于汉人所命名,汉人以河海交会处为港,故以此命名之。
港口部落的运作主要围绕着氏族组织和年龄组织。港口部落的组成是由5个氏族组织先后来到部落内定居而形成,最早来到港口部落的Tsilangasan氏族被推派为部落的领导氏族。在港口部落的传说中,当各个氏族们纷纷在移住部落居住后,当时有名叫Malanbabow的人提议一同建立氏族们共享的集会所,建立集会所后,他又提将部落中的男人依照年龄不同而划分各自的职务分配,因此便形成了年龄组织。港口部落的年龄组织主要可以分为青年组、壮年组及老年组,各组又各分几级。青年组与壮年组主要负责小区各项公共事务,老年组则负责工艺制作、教导后辈与文化传承。
阿美族的祭祀活动亦是建立在氏族组织与年龄组织的运作上。在港口部落的口头传说中,部落中最重要的丰年祭(在阿美语中称为Ilisin)的由来主要有2种说法:其一,港口部落因其依山傍溪的优良地理位置,自古以来经常受到邻近聚落或异族觊觎而遭受侵袭,因此当遭逢天灾、人祸、榖物欠收等恶事时,祭司家族氏族会依据传说出草,将出草所猎之罹难者人魂转化为部落守护灵,以人魂祭祀、祈求风调雨顺、民生安定。因此在港口部落丰年祭阿美族语称「Ilisin」,为「祭祀」之意。其二,阿美族丰年祭与农作物收成有关。在传统观念中,小米的种植耕作有相当多的禁忌,因为小米精灵对于环境相当敏感,耕作者必须小心谨慎,否则会影响收成。由于小米的耕种不易,根据耆老相传,以往每当小米收成后,都会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来感谢神灵所赐予的恩惠,此为丰年祭「Ilisin」的起源。
随着历史的变迁,部落传统生活方式有了许多改变,丰年祭也有了许多变化。在日治时期,政府积极地推动同化政策与皇民化运动,港口部落的丰年祭也受到影响而产生变化。据传当时1位在大港口神社服务的阿美族人,建议于丰年祭祭典活动时,将男子青年阶级的羽冠顶端系上日本神社经常使用的白色布条,展现日本宗教与部落丰年祭祭典相互影响与融合的表征。因此至今港口部落丰年祭祭典中,依然可以看见青年阶级们在羽冠上端系着白布条,见证日治政策影响下丰年祭仪式转变的历史脉络。
到了战后时期,丰年祭一方面受到国民政府法令上的控管,另一方面也受到天主教会传入港口部落影响,过去长达数周的丰年祭缩短为5、6天,而且许多仪式习俗或程序皆略有简化或改变,其中重要的影响是原本祭祀神灵与祖灵Mitekas(迎灵)的庄严仪式,逐渐由天主教仪式取代。
除了丰年祭的变化之外,港口部落的年龄组织也随着历史变迁而有改变。现今港口部落的年轻人平日大部分都在外工作,年龄组织的日常功能已经逐渐式微,目前只在丰年祭、海祭及一些重要部落会议时能发挥功能,这是港口部落在现代社会和部落传统之间,协调出来的1种新型态组织。从民国79年(1990年)以来,在族群运动浪潮的鼓励下,港口部落的传统文化意识逐渐抬头,部落族人逐渐找回过去丰年祭的传统做法,并且结合观光资源来推广港口部落阿美族的文化内涵,在当地居民的奔走策划下,港口部落阿美族Ilisin丰年祭逐渐成为当地的年度盛事。
港口部落的丰年祭主要由年龄组织统筹主持,于每年国历7月中下旬农作物收成后举行。根据部落耆老的说法,战后早期丰年祭的举行,一开始要在Cliangasan氏族家中由祭司举行Mitekas(祀灵祭,或称祭前祭)仪式,此为祭司家族在自宅中举行迎接神灵并祭祀的仪式。此时,部落的年长者会在外围等待Mitekas的结束,接着由部落耆老整夜吟唱,称为Malitapod(迎灵祭)。次日,青年阶级Kapah们要在Taloan旁搭盖Ruko(小祭坛)。当夜头目及青年阶级当中的上面3个年长阶级代表随侧在ruko,迎接祖灵并宴请祖灵Masusoday,此祭仪为Patering。然而,当天主教会进入部落之后,原本由祭司与头目担任的领导工作,改以天主教会的仪式进行。故在丰年祭举行的前1日,教会会先举办弥撒,感谢上帝让部落丰收,也祈祷丰年祭能够顺利进行。
尽管今日的港口丰年祭过程省略了早期由祭司迎祖灵的过程,但大体的顺序仍然沿用旧的仪式程序。整体的丰年祭程序为:一开始的Misavelac(准备工作),接着是Mitekas(祀灵祭)、Malitapod(迎灵祭)、Pacakat(年龄组织的晋阶仪式)、Pakalongay(报讯息),接下来便进行Pakomodan(宴灵祭),再到Mipihayan(送灵祭),最后则以Paklang(渔捞祭)收尾。
港口丰年祭与港口村落的文化传承及社会运作密切相关。首先,每年丰年祭祭典仪式举办之前,皆由聚落青年之父,邀请头目、顾问及青年阶级共同商讨祭典仪式之筹备事宜。港口部落青年阶级在丰年祭祭典仪式执行前的筹备工作包含了:部落男士逐户收取经费、制作酒杯、准备祭典用的酒、印制邀请函、发邀请卡、布置祭祀场地、制作祭典广告牌、杀猪或杀牛、男性年龄阶级会议准备等工作,由此可以看出,青年阶级在传统丰年祭祭典中,肩负着维系文化与传承的重要责任。其次,港口部落丰年祭祭典中,男性参与日共4天,女性只有1天,除了牵情之夜共舞诉情外,其他时间男性、女性分别在不同的天数中,进行着各自的祭典,这在现在阿美族群中是少有的性别区辨现象。最后,港口村由南往北虽有大港口、港口、石梯坪、石梯湾、石门等5个聚落,但是每年丰年祭统一在港口部落共同举行祭典仪式,充分展现港口村阿美族部落之间的强大凝聚力,与对传统文化共存、共荣、共同维系之信念。
男子青年阶级的羽冠特写,至今依然可看见羽冠上端系着白布条,见证日治政策影响下丰年祭仪式转变的历史脉络。
港口部落青年阶级在丰年祭祭典仪式执行前的筹备工作,由此可以看出,青年阶级在传统丰年祭祭典中,肩负着维系文化与传承的重要责任。
港口部落丰年祭祭典中具备少有的性别区辨现象,男女分别在不同的天数中,进行着各自的祭典。图为青年阶级于祭场中歌舞一景,场中仅有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