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代天宫」肇建于民国40年(1951年),为战后初期之典型台湾庙宇型式,本体为传统闽式建筑,格局严谨包括三川五门、前拜殿、正殿、后殿、左右护龙等,且庙方保存有潘丽水(1914-1995)之彩绘、叶经义(1937-)之木雕、蔡元亨(1902-1992)之书法、叶进益(1926-1986)的剪粘、陈玉峰(1900-1964)的石雕等传统匠师作品。
高雄市南鼓山地区发展甚晚,该地区在日治时期之前仍是海域,从明治33年(公元1900年)开始,日本政府对高雄港展开拓建计划,使用淤泥填海造陆发展周边区域,才成为陆地。南鼓山地区形成陆地之后,当时有2条滨海铁路通往商港、渔港和渔市场,日语称之为「滨线」(日语:はません,Hamasen),故当地居民以台语「哈玛星」(Ha-ma-sing)称呼该区域。由于该地区的各行各业几乎是因高雄港与铁路而生,因此后来哈玛星即泛指今日南鼓山整个地区。
随着高雄港周边地区陆续发展,吸引各地人民陆续迁入,台南北门地区蚵寮村村民也在30年代陆续迁入哈玛星,并从蚵寮保安宫分香迎奉清水祖师到哈玛星庇佑村民,由乡亲轮流奉祀。当时哈玛星一带居民同时祭拜有「南鲲鯓代天府」五府千岁、「寿山寺」观音菩萨、「蚵寮保安宫」池府千岁及南山紫竹林观音菩萨等神祇,每逢清水祖师诞辰(农历1月22日),就会在凑町渔港(今鼓山渔市场)内搭设临时神坛安座举行法会,供境内善信膜拜祈求平安。
代天宫所在地前身为「高雄郡役所」,该所于大正13年(公元1924年)升格为「高雄市役所」。昭和14年(公元1939年),市役所迁移到「盐埕埔」,旧址成为「双叶国民学校」,二次大战末期昭和20年(公元1945年),学校遭美军轰炸夷为平地。4年之后,民国38年(公元1949年),经信众集会商议建造公厝安奉诸神,并由「南鲲身代天府」吴府千岁暨「蚵寮保安宫」池府千岁前来主持建庙事宜。经吴府千岁起驾指示,选择前「双叶国民学校」校址建庙,并命名为「高雄代天宫」,奉祀「南鲲鯓」五府千岁、「蚵寮保安宫」池府千岁及清水祖师等神明。
代天宫于民国40年(公元1951年)动土开工,民国43年(公元1954年)入龛安座。并于民国48年(公元1959年)开始兴建后殿「青云寺」,于民国51年(公元1962年)竣工,民国52年(公元1963年)增祀观音菩萨;并先后于民国66年(公元1977年)、民国69年(公元1980年)兴建宫前牌楼、龙凤双楼,形成今天所见的代天宫。
高雄代天宫的主祀神明,从台南蚵寮地区人民的守护神,逐渐成为南鼓山地区人民的精神寄托。同时该地方从政治的中心,转变为教育的中心,最后成为地方信仰的中心。其不仅护佑着高雄地方的人民,更见证哈玛星地区的兴衰起落。
高雄代天宫为战后初期之典型台湾庙宇型式,庙体是传统闽式格局,屋顶采「歇山重檐」式样,格局严谨,包括三川五门、前拜殿、正殿、后殿、左右护龙等,属华南式建筑样式,即建筑风格华丽,重视细节。牌楼则采用华北式建筑样式,风格朴素庄严,气势稳重,形成特色。
正殿内主祀「南鲲身代天府」之李、池、吴、朱、范五府千岁、「蚵寮保安宫」之池府千岁、与清水祖师等神尊。正殿前部左厢奉祀城隍爷,右厢奉祀开山爷,后部左厢奉祀注生娘娘,右厢奉祀水仙尊王、福德正神及山神爷。由两侧殿门可通往后殿「青云寺」。后殿「青云寺」与主殿相同,采华南式建筑样式,正龛并祀由「蚵寮保安宫」分灵的南山紫竹林观音菩萨、「青山寺」南海普陀岩观音菩萨及「超峰寺」普陀岩观音菩萨。
代天宫除建筑具特色外,室内装饰艺术更是一时之选,有众多名家杰作。诸如:
潘丽水(1914-1995)先生是台湾庙宇知名画师,曾入选第2届「台湾美展」与中华民国教育部民族艺师薪传奖,其画风受华北派建筑彩绘影响,画风南北兼容。他的画作目前仍保留在许多庙宇中,包括台北大龙峒保安宫、台南台湾府城隍庙等。然而高雄代天宫拥有潘丽水壁画、油漆画、泥塑、浮雕、擂金、彩绘、梁坊画等各种创作,集合了许多潘丽水的作品之大成,数量居全国庙宇之冠,包括「门神」、正殿后方的山水大壁画、浮雕、佛塑像及梁坊彩画等。
叶经义(1937-)先生是台湾重要木雕师傅,曾荣获全球中华文化艺术薪传奖等多项大奖殊荣。于民国104年(公元2015年)接受文化部授证,获赠「人间国宝」殊荣。其作品承袭了泉州苏水钦(生卒年不详)派的精髓,代天宫三国演义木雕即为其佳作。
叶进益(1926-1986)先生为台湾庙宇剪粘名师,除师承其父亲叶鬃(1902-1971),也传承多位民间装饰技艺的人才,其作品主要遍及台湾南部县市,例如南鲲鯓代天府、安平开台天后宫、高雄代天宫等,皆为佳作。
陈玉峰(1900-1964)先生与其子陈寿彝(1934-2012)、外甥蔡草如(1919-2007)为台南彩绘世家。名作遍及澎湖马公天后宫三川殿、南鲲鯓代天府及台南大天后宫等,高雄代天宫亦有其佳作。
此外,亦有书法名家蔡元亨(1902-1992)题字、由惠安名匠张木成(1905-1994)施作的石雕、由匠师黄良(1895-?)及苏水钦(1898-1978)共同施作的凿花,刻有各式海洋生物,与一般石狮不同,呼应当时的时空脉络,具地方特色。
除建筑艺术特色外,其建庙脉络更在在显示代天宫是地区居民的心之所向,建庙时其中1堵墙是由当地三轮车班集资捐献的石雕,可见当时不论富贵与否,人人都想为大庙的建置出一份心力。时至今日,高雄代天宫广场仍是地区居民日常活动休闲的场所,广场上的小吃更是吸引观光客前来拜访的必经景点之一。
高雄代天宫不仅保存了台湾庙宇艺术中众多的瑰宝,更是高雄地区居民信仰的中心,庙埕更是地区居民活动聚集的地方,是台湾庙宇艺术的瑰宝,高雄历史的见证,也是地区居民的精神寄托。
代天宫中设计包含1座拱桥,桥底的鱼池被当成许愿池,水底与水面上的渔船上都有钱币。
高雄代天宫建筑艺术特色包含叶进益(1926-1986)先生的剪粘作品。
正殿内主祀「南鲲身代天府」之李、池、吴、朱、范五府千岁、「蚵寮保安宫」之池府千岁、与清水祖师等神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