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
回首页

新竹市孔庙

新竹市孔庙
*
新竹市孔庙原为清代淡水厅的儒学学宫,即厅儒学,又称文庙,至清末一直是北部重要的文庙建筑。
资产类别: 历史建筑-寺庙
所在地址: 新竹市东区公园路289号(东区中山公园内)
公告日期: 2010年03月16日
创建/起源年代: 清道光4年(公元1824年)完工,民国48年(公元1959)年重建于新竹市中山公园内。
摄影者: 赵守彦、陈子瑜
经 纬 度: 120.97913,24.80297
指定/登录机关: 新竹市 政府
公告文号: 府授文资字第0990207320号
资产保存者: 新竹市孔庙

指定/登录理由

1、部分石材及横樑仍使用嘉庆年间旧孔庙之拆迁建材。

2、孔庙为中国儒家思想的具体象徵,近年来孔孟学说在全球已逐渐受到重视。

发展源流

新竹市孔庙原为清代淡水厅的儒学学宫,即厅儒学,又称文庙,至清末一直是北部重要的文庙建筑,大成殿内正中主祀孔子神位,亚圣及七十二贤分祀左右两侧。

新竹市孔庙的兴建最初源于清嘉庆15年(公元1810年)闽浙总督方维甸(1759-1815)巡台时,由生员王士俊、张熏、郭菁英等人呈请在竹堑设立学宫。嘉庆22年(公元1817年),台湾府淡水抚民同知(又称淡水同知)张学溥率贡生、禀生、监生等多人提捐兴建文庙,地点位在竹堑城内东南。直至道光4年(公元1824年),淡水同知吴性诚(?-1826)任内时完工,包括大成殿、文昌宫、明伦堂、福德祠等建筑。其后,道光9年(公元1829年)淡水同知李慎彝增建名宦、乡贤、昭忠与节孝等4祠。道光10年(公元1830年),板桥林平侯曾捐助学田。同治5年(公元1866年),添购祭器、乐器及佾生、乐生服饰,体例臻于完备。

新竹市孔庙的建筑旧址在今天新竹市成功里的武昌街、大成街、林森路、复兴路4条街道所包围的区域。日治初期曾被充作日军新竹守备队兵舍,祭典暂时废止,后因民众抗议而恢复。明治34年(公元1901年)驻兵撤除,大成殿仍安置神位。之后,孔庙成为日治时期许多学校的校址或创设地,如新竹公学校(今新竹国小)、新竹中学校(今新竹高中)、新竹家政女学校、新竹工业学校(今新竹高工)等校(参阅《台湾地名辞书卷十八:新竹市》)。期间曾将两侧之名宦祠、节孝祠与东西两庑改建为教室。国民政府时期,孔庙仍为新竹家政女学校改制的县立新竹中学校址。民国45年(公元1956年),县立新竹中学迁建至虎头山脚,民国48年(公元1959年)孔庙迁建于中山公园内,仅大成门与大成殿尚维持原貌,部分建材沿用嘉庆年间建成之旧孔庙的石材与横梁;而孔庙原址则作为当时的新竹市公所之用。民国76年(公元1987年)起由新竹市政府逐年修建完成。

民国98年(公元2009年)于东庑后方空间重设乡贤祠,并奉祀王世杰(1661-1721)、徐立鹏(1744-1761)、郑崇和(1756-1827)、郑用锡(1788-1858)、郑用鉴(1789-1867)与林占梅(1821-1868)等6位先贤。徐立鹏祖居广东惠州府陆丰县,乾隆26年(公元1761年)左右渡台,是客家人大规模入垦新竹地区的第1人。郑崇和于乾隆40年(公元1775年)渡台,竹堑建文庙时,乐捐巨款。郑用锡为郑崇和之子,道光3年(公元1823年)考取进士,为台湾第3位进士,道光6年(公元1826年)与仕绅铺户吁请将竹堑城改建为砖城,并协助同知李慎彝建造。郑用鉴为郑崇和之子、郑用锡之弟,道光5年(公元1825年)通过贡生选拔,成为北台地区首位拔元、林占梅出生于竹堑西门,热心于竹堑地区文教事业的推展。新竹市孔庙自民国98年(公元2009年)3月、9月分别办理乡贤春秋祭典。

主要特色

新竹市孔庙至清末一直是北部重要的文庙建筑。现今的新竹市孔庙其空间格局,由南而北依次为泮池、礼门与义路、大成门、大成殿、东西庑、崇圣祠等。各建筑形式、意义与功能说明如下:

泮池:中国古代修建的1种半圆形水池,具有防灾、调节气温及风水上的象征意义。

礼门与义路:孔庙有2个小门作为平常通行之用,朝东的称为「礼门」,朝西的称为「义路」;其以礼义为名,表示请求孔子之道,必须遵循礼义。孔庙以「大成殿」为中心,学生必须经过「礼」门与「义」路两个路径,才能进入孔庙的殿堂。

大成门:孔庙进入主体建筑群的大门称为「大成门」,取名「大成」之用义出自《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也」。意思是孔子整理三代至周公的学问并删诗书、订礼乐、赞周易、修春秋,所以是集大成的学者,也因而以大成为建筑命名最能彰显孔庙之特质。新竹市孔庙的大成门面宽五开间,两侧连接厢房,分别题有「尊师重道」与「进德修业」的门额,屋顶采闽南式三川脊顶并覆以黄色琉璃瓦,檐廊于明间前立有两根蟠龙石柱。明间与两侧梢间开门,门板为黑漆底上饰门钉;明间门柱前并设有石狮,梢间侧门则为石鼓。

大成殿:孔庙建筑群中层级最高的建筑为「大成殿」,殿内正中奉祀孔子神位,亚圣及七十二先贤分祀左右两侧。新竹市孔庙的大成殿面宽与进深均为五间,平面近于方形,周绕以檐柱,立于站台之上,站台前方有丹陛御路,两侧勾栏立有石狮。屋顶采闽南式歇山重檐顶并覆以黄色琉璃瓦,正脊饰以双龙护塔。殿门采格扇作法。明间两侧壁柱柱珠有石作雕刻,立于圆形柱础之上,其上再承圆形石柱。大成殿几乎终年大门深锁,仅每年孔子诞辰举行祭孔时才打开。

东西庑:大成殿两侧为东庑与西庑,屋顶采硬山顶,是孔庙中供奉先贤先儒之处。孔庙祭祀孔子之门徒弟子与宣扬儒学之知识分子始自唐贞观年间,其后历代均有所变动。

崇圣祠:原名「启圣」祠,启圣为孔子之父叔梁纥公之封号。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清政府颁诏追封孔子五代祖先,并且谕令启圣祠改名为崇圣祠。

每年于孔庙举行的「释奠礼」原是祭祀先圣先师的礼仪名称,到了隋朝孔子被尊称为「先师」之后,释奠礼便成为祭孔典礼的专属名称,历史上中国各朝代皆有其祭孔仪式。台湾在民国41年(公元1952年)将阳历9月28日订为孔子诞辰纪念日及教师节。直到民国57年(公元1968年),教育部初步订定大成至圣先师孔子释奠礼仪节,并于同年在台北市孔庙祭孔时试行。民国59年(公元1970年)定案,由内政部公布实施,祭孔典礼历时约60分钟。新竹市孔庙曾于民国98年(公元2009年)3月与9月分别办理乡贤春秋祭典。
大成门两侧连接的东西庑,分别题有「尊师重道」与「进德修业」门额。
大成门两侧连接的东西庑,分别题有「尊师重道」与「进德修业」门额。
民国48年(公元1959年)孔庙迁建于中山公园内,仅大成门与大成殿尚维持原貌,部分建材沿用嘉庆年间建成之旧孔庙的石材与横梁。
民国48年(公元1959年)孔庙迁建于中山公园内,仅大成门与大成殿尚维持原貌,部分建材沿用嘉庆年间建成之旧孔庙的石材与横梁。
由于新竹市孔庙为清代官庙,故大成门门板上不绘门神,而饰有108个门钉。
由于新竹市孔庙为清代官庙,故大成门门板上不绘门神,而饰有108个门钉。

文献资料

  • 1.《台湾历史辞典》。台北市:文建会。
  • 2.陈国川(1996)。《台湾地名辞书卷十八:新竹市》。南投市:省文献会。
  • 3.黄翠梅、李建纬(2011)。《俎豆千古‧礼陶乐淑:台南孔庙释奠礼与礼乐文物》。台南:国立台南艺术大学艺术史学系。

条目参照

环景连结

    周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