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
回首页

中坜圣迹亭及东伯公

中坜圣迹亭及东伯公
*
中坜圣迹亭初建于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于日治昭和期间因毁损而重建,现存风貌即此时所留下。
资产类别: 历史建筑-寺庙
所在地址: 桃园市中坜区延平路新街国小旁 (圣迹亭原公告座落土地有误(只有589-2),实际座落范围应有6笔地号,同意补行另5笔(584、589、592、584-2
公告日期: 2014年07月04日
创建/起源年代: 初建于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
摄影者: 陈子瑜
经 纬 度: 121.22865,24.96274
指定/登录机关: 桃园市 政府
公告文号: 府文资字第1030158032号
资产保存者: 中坜仁海宫

指定/登录理由

具历史文化价值、表现地域风貌或民间艺术特色:东伯公原位于中坜城之东门旁,日治时期被迁移至此,与迁移至此的圣蹟亭相邻,互为增色,具客家文化特色。此处伯公信仰和中坜发展有关,扩大圣蹟亭历史建筑范围,合併东伯公登录本历史建筑。

发展源流

清康熙22年(公元1683年),施琅(1621-1696)率军平定台湾,开启清领台湾200余年历史。清领初期桃园中坜仍是荒漠之地,旧时称为涧子坜,因为境内有老街溪、新街溪纵贯切割成两个凹下的涧谷,因得此名。其后于乾隆50年(公元1785年),清政府在淡水、新竹两地设县,涧仔坜由于位处2县中心,因而更名为中坜,沿用至今。

清领时期最初来台开垦者为泉州人,泉州垦民因原乡靠海,故而多数选择在海边港埠定居;次者为漳州人,漳州世代务农,多数选择在平原地区垦拓;最后为客藉垦民,其虽亦以耕种为生,但因来台时间较晚,多数平原地已被漳州人占据,再加上原乡是山乡,擅长河阶地、丘陵地、山地的农耕技能,因而选择丘陵地开垦,造就了现今客藉族群主要分布区域的缘由。

追朔东伯公的信仰,可以了解到中坜客藉垦民的开垦,将原乡信仰带入,在建造的城门边旁供奉土地神东伯公,也就民间流传的土地公信仰,从东伯公的称谓,就可以了解这是台湾客籍人士土地公信仰的特别称呼,也从东伯公供奉的原始地理位置,可以知道旧时中坜开发的相关地理区域。

清乾隆30年(公元1765年),始有大量垦民入垦涧子坜一带,首先于老街溪的东岸开拓,也是涧子坜最早发展成街区的地方。中坜圣迹亭初建于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圣迹亭旁有1座祭祀东伯公的小庙宇,原本位于中坜城之东门旁,现今已拆除。日治时期庙宇被迁移至今日所在位置与圣迹亭相邻,圣迹亭本身也于日治昭和期间因毁损而重建,现存风貌即此时所留下。

今日圣迹亭位于中坜新街陆桥旁,因周边道路环伺又有陆桥遮挡,致使圣迹亭及东伯公被民众漠视,桃园市政府有感习字风俗与文化信仰需妥善保存,让后世子孙可以了解到早期客籍人士的惜字精神、开拓时的宗教信仰,于民国104年(公元2015年)由市政府拨款规划,重现圣迹亭文化风采,拆除天桥改善周围环境,将城市发展史与移民史推广给民众所知,让此文化资产重新得到重视,让文化深入地方融入民众生活空间。

主要特色

中坜圣迹亭今日的形貌是日治时期所奠定下来的,因此融合了中西建筑的风格。亭高约3公尺,结构分为3层,立面以洗石子砌成,有大正时期流行的巴洛克雕饰,底座为八角形,中层为四边形,上层为六边形,正面浮刻「圣迹」二字。最上方的亭檐则是中式飞檐。这是全台现存的惜字亭中,少数具有西洋建筑风味的,表现出日治时代初期的建筑特色。

中坜圣迹亭亭身共3层,各有其意义。底层为八边形呈现8面,象征伏羲八卦中的八卦;中层为四边形象征四象;炉口位于正面呈椭圆形,上下各有蝙蝠的雕刻,象征赐福、祈福的意义;顶层为六边形,象征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之气,自然界中气候变化的6种现象;顶层正面雕有圣迹2字,亭顶为花草装饰雕刻的球体,有别于其他圣迹亭雕刻葫芦,相当特殊。因现存圣迹亭为昭和时期所留下,整体建筑虽延续旧有传统,但建筑风格上融入当时盛行的西方巴洛克式样,致使其成为1座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圣迹亭,与全台各地清领时期所建圣迹亭风貌迥异,相当具有特色。

客籍人士在原乡以耕读传家,也就是晴时忙于耕种,雨时勤于读书,客家人敬重文明,重要的表征就是敬惜字纸的旧习。在传统客家人心目中,造字不易,文字是圣神的化身,来台时依旧维持传统,开垦桃园涧子坜地区时,在主要的聚落边缘建造圣迹亭,表彰惜字风俗,这样建造于聚落边缘的圣迹亭,在桃园龙潭、屏东佳冬等地也都看得到,说明了客家惜字文化,随垦民进入台湾各地。旧时写有文字的字纸,不可以随意丢弃,必须统一集中至圣迹亭焚烧,所留下灰烬称为字灰,字灰是不能随意倾倒的。古礼中会于农历3月28日,制字先师仓颉圣诞时,举办送字纸灰仪式,透过庄严的仪式,将字灰送至河川留下大海,象征文字回归天庭,藉此表彰对文字的珍惜与敬意,只可惜随着时代变迁与科技的进步,习字的风俗渐渐不被重视,如今中坜圣迹亭已停止了送字灰的仪式,但是圣迹亭建筑本体仍呈载了中坜客籍垦民的历史文化脉络,因此与东伯公信仰一同列为地方的文化资产加以保存。
中坜圣迹亭底层为八边形呈现八面,象征伏羲八卦中的八卦;中层为四边形象征四象,象征赐福、祈福的意义;顶层为六边形,象征六气。
中坜圣迹亭底层为八边形呈现八面,象征伏羲八卦中的八卦;中层为四边形象征四象,象征赐福、祈福的意义;顶层为六边形,象征六气。
中坜圣迹亭为昭和时期所留下,建筑风格上融入当时盛行的西方巴洛克式样建筑工法,成为了1座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圣迹亭。
中坜圣迹亭为昭和时期所留下,建筑风格上融入当时盛行的西方巴洛克式样建筑工法,成为了1座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圣迹亭。
东伯公原位于中坜城之东门旁,日治时期被迁移至新街国小旁,与迁移至此的圣迹亭相邻。今日东伯公小庙已拆除。
东伯公原位于中坜城之东门旁,日治时期被迁移至新街国小旁,与迁移至此的圣迹亭相邻。今日东伯公小庙已拆除。

文献资料

条目参照

环景连结

    周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