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
回首页

慈云寺

慈云寺
*
在建筑方面,慈云寺为少见的街屋式斋堂。斋堂的入口就在骑楼旁,巧妙结合了骑楼住宅与传统庙堂,这在台湾相当少见。
资产类别: 古迹-寺庙
所在地址: 台北市万华区汉口街二段119、121、123号
公告日期: 2000年07月11日
创建/起源年代: 日大正13年(公元1924年)
摄影者: 蓝星球资讯
经 纬 度: 121.50407,25.04642
指定/登录机关: 台北市 政府
公告文号: 府文化字第8905034801号
资产保存者: 慈云寺

指定/登录理由

具有保存价值。

发展源流

慈云寺坐落于台北市万华区,奉祀观音菩萨、释迦牟尼与文殊普贤菩萨,属斋教龙华派的斋堂。龙华派的起源可以追溯至15世纪明朝的「罗教」,其教祖为罗因,着有龙华派最重要的经典「五部六册」:大略是参杂儒道两教思想,解释佛教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而龙华派传入台湾约莫是康熙末年、十祖陈普月主导的时期。陈普月在福建观音埔建立「壹是堂」,并派下门生前往台湾传教,立下龙华派基础。

慈云寺创立于清道光20年(公元1840年),创立者为智真大师,自浙江舟山群岛普陀山恭迎观音佛祖来台,在艋舺建立「慈云佛堂」草庵供奉。依清代《淡水厅志》记载,慈云寺原建于艋舺街竹巷尾(现今康定路、雅江街一带),后来因竹巷尾火灾频传,烧毁后才迁移到现址。慈云寺曾历经多次改建,日治时期明治元年(公元1868年),斋友陈普庆(本名喜,生卒年不详)将原本的草庵改建成土造瓦屋。明治31年(公元1898年)因淡水河泛滥,土造斋堂全毁,张普茹堂主(本名加来)募建砖造3厅献佛殿,殿前围一庭院。大正13年(公元1924年),日本政府实施市区改正、堤防道路拓宽的都市计划,加上当时地势低矮、水害频传,张普茹堂主再度自捐与募款改建为钢筋水泥红砖造2楼式斋堂,亦即今日的样貌。日昭和17年(公元1942年)佛堂更名为慈云寺,张坤艮为第1代住持。

斋教和佛教并不能直接画上等号,但斋教自日治中期起,逐渐佛教化;日本政府整肃宗教活动,迫使许多斋堂向日本佛教、或与其关系良好的本土佛教靠拢,或参加地方联合组织活动以寻求保护。战后佛教化情形并未改善,旧有的斋堂消失或转为民宅、佛寺或私庙。近年来,斋教文化重新受到重视,兴起保护斋教文化的潮流。尽管数目尚不多,各地区斋堂有逐渐复苏趋势,也因此慈云寺于民国89年(公元2000年)受台北市政府指定为市定古迹。民国94年(公元2005年)进行9年共7期修复工程。

主要特色

在建筑方面,慈云寺为少见的街屋式斋堂,包括主堂与斋房,主堂的入口就在骑楼旁,巧妙结合了骑楼住宅与传统庙堂,这在台湾相当少见。2楼为大殿,拥有传统的燕尾脊形式,内部全为传统的木结构。此外,前方还有阳台作为前埕、檐廊、以及前步口;檐廊以石柱支撑,柱头雕饰莲花并设置石雕之施食台。正殿供奉观世音菩萨、释迦牟尼佛、文殊、普贤菩萨;楼下则为讲堂,祭祀弥勒尊佛和九玄七祖,时常举办演说讲道。

因为慈云寺是在日治时期都市计划实施之后才建造的,因而寺前设置的砖栱廊配合了骑楼宽度,有如一拜亭,3个连接的砖栱施工精美。1楼立面为三开间,楼板亦为工字钢梁。慈云寺即使在之后经过数次修建,仍保留大正时代钢筋水泥红砖造的主体,显现在当时就相当进步的构造。

慈云寺内香火并不旺盛,因为其主要作为斋友聚集之处,同时为住持的居所。此外,慈云寺的外观比起一般寺庙,更像是民宅。其实,斋教被清朝政府视为邪教,因此斋堂大部份都是斋友私下设立的;许多斋堂都是暂时设立在自宅中,等到达一定人数之后才进一步共创斋堂。

由于斋堂通常是采用民宅的外型,所以空间格局也跟民宅相似。但不论格局如何、不论属于斋教中哪个派别,主堂都是斋堂中最重要的空间。龙华派斋堂神龛内部俗称「内家乡」或「内殿」,主祀观音佛祖;常见配祀神则有金童、玉女、韦驮爷、关帝爷等。日治时期后受到佛教的影响,主祀神改为释迦牟尼佛、三宝佛、阿弥陀佛。其它护法使者虽然偶有出现,但整体而言还是以观音佛祖为主。此外,「内家乡」通常不允许无关的人士进入,甚至会设立栅栏阻绝。在举行法会时,还会请出代表3位祖师的3张椅子「三公椅」,形成一个特别的秘密空间。而嘉义以北的龙华派斋堂往往还会有土地公跟城隍爷陪祀。

除了神佛空间之外,左右两侧还有祖先崇拜的神祖空间。龙华派与金幢派相同,在佛祖厅两侧设有祈求具有贡献之堂主、斋友延年益寿的「禄位厅」,以及供奉历代斋友、九玄七祖的「七祖厅」,具体展现了祖先崇拜的理念。其他常见的空间还有供举办法会的老师或巡查堂内的教务暂居的「护法房」、供皈依入教的斋友居住的「新众房」、准备供佛用的茶水供品的「敬茶房」。虽然已经闲置不用,在慈云寺里仍然可见这些传统龙华派空间。
图为1楼讲堂,祭祀弥勒尊佛和九玄七祖,并时常举办演说讲道。
图为1楼讲堂,祭祀弥勒尊佛和九玄七祖,并时常举办演说讲道。
主堂的入口就在骑楼旁,巧妙结合了骑楼住宅与传统庙堂,这在台湾相当少见。
主堂的入口就在骑楼旁,巧妙结合了骑楼住宅与传统庙堂,这在台湾相当少见。
慈云寺2楼为大殿,拥有传统的燕尾脊形式,而内部全为传统的木结构。此外,前方还有阳台作为前埕、檐廊、以及前步口。檐廊以石柱支撑,且柱头有雕饰莲花作为装饰。
慈云寺2楼为大殿,拥有传统的燕尾脊形式,而内部全为传统的木结构。此外,前方还有阳台作为前埕、檐廊、以及前步口。檐廊以石柱支撑,且柱头有雕饰莲花作为装饰。

文献资料

  • 1.《台湾的老斋堂》。新北:远足文化。
  • 2.庭嘉(1978)。〈附录:台湾的斋教由来〉。张曼涛主编《中国佛教史论集(八)-台湾佛教篇》(pp. 363-372)。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 3.颜尚文、潘是辉、王俊昌(2009)。《嘉义县志•卷九•宗教志》。嘉义:嘉义县政府。
  • 4.林美容、张昆振(2000)。〈台湾地区斋堂的调查与研究〉。 台湾文献51(3),203-235。
  • 5.台湾大百科全书(不着年代)。
  • 6.文化部文化资产局文化资产个案导览(不着年代)。

条目参照

环景连结

    周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