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
回首页

北投普济寺

北投普济寺
*
普济寺今天的面貌主要来自日治时期昭和9年(公元1934年)的重新修建,正殿以台湾桧木为建材,至今保存良好,是台湾现存少见的日式风格寺院建筑。
资产类别: 古迹-寺庙
所在地址: 台北市北投区温泉路112号
公告日期: 1998年03月25日
创建/起源年代: 日明治38年(公元1905年)
摄影者: 蓝星球资讯
经 纬 度: 121.51118,25.13598
指定/登录机关: 台北市 政府
公告文号: 府民三字第8701538601号
资产保存者: 北投普济寺

指定/登录理由

具有保存价值。

发展源流

位于台北市新北投的普济寺,在日治时期初创时称为「铁真院」,是日本佛教临济宗妙心寺派的布教据点。铁真院始建于大正4年(公元1915年),北投居民早先于明治38年(公元1905年)设立的汤守观音也安奉于此。

明治38年(公元1905年),因北投居民期望能供奉保佑北投地方繁荣的神佛,而由创设北投首家温泉旅馆的平田源吾(1845-1919)代表向铁道部请愿,得到当时担任运输课长的村上彰一同意,由铁道部出资雕刻了1尊高2尺(约60公分)的观世音菩萨石像,供奉在由「台北堀内商会」捐献建造的观音堂内,命名为「大慈大悲北投汤守观音大菩萨」。但因观音堂所在位置属于海军用地,后来被迁移到铁真院范围内供奉。

铁真院兴建于大正4年(公元1915年),有一说法认为是由原来安奉汤守观音的观音亭所改建而成。当时寺院由铁道部员工以及本地仕绅出资捐献兴建,人们并为了纪念村上彰一策画铺设温泉管路与新北投线铁道,也曾为居民筹措设置汤守观音的贡献,而采用他的谥号「铁真」来为寺院命名。昭和6年(公元1931年),信众募款在寺院旁增设1尊地藏王菩萨石像,是当时台湾最大的石刻地藏王菩萨。昭和9年(公元1934年),铁真院进行较大规模的改建,也在庭院内设置了「村上彰一翁碑」,记载他参与台湾各地铁道建设以及开发北投的事迹,以纪念他对北投的贡献;今日的普济寺即完整保持当年落成时的日式寺院结构与风格。

日人领有台湾后,推动日本各佛教宗派来台传教发展,铁真院在日治时期即是属于佛教禅宗分支的临济宗妙心寺派(为日本临济宗各派当中寺院最多、势力较大的宗派)在台北的布教据点之一。民国38年(公元1949年)国民党政府迁台时,来自青海、属于藏传佛教格鲁派的17世甘珠尔瓦活佛也跟随来台。当时台湾省政府主席陈诚(1898-1965)将铁真院安排给甘珠尔瓦活佛弘法,甘珠尔瓦活佛并将寺名更改为「普济寺」,后来书法家于右任(1879-1964)题写横匾「普济寺」赠与寺方,就挂在今天寺院正殿的大门上方。民国58年(公元1969年)后,普济寺转由净土宗等汉传佛教的法师担任普济寺住持,当前则是由禅宗的法师主持管理,并定期举行参禅修道活动。

民国85年(公元1996年),当时担任国民大会代表的许阳明(1952-)探访发现普济寺与日治时期北投温泉产业发展的渊源,在他与寺方沟通并向台北市政府陈情后,使普济寺在民国86年(公元1998年)获公告为古迹。普济寺与汤守观音的渊源尤其受到地方文史工作者的关注与记述,如今寺院除了仍是佛教僧侣与信徒修道之所,也成为地方人士缅怀北投聚落历史与寄托对小区发展期许、凝聚小区认同的对象。

主要特色

普济寺今天的面貌主要来自日治时期昭和9年(公元1934年)的重新修建,正殿以台湾桧木为建材,至今保存良好,是台湾现存少见的日式风格寺院建筑。从日治时期的「铁真院」,到国民政府迁台后的「普济寺」,相同的建筑空间曾经作为佛教不同宗派的传道场所,但至今仍安奉着来自当地民俗信仰中的汤守观音、子安地藏等佛像,以及纪念对北投发展有所贡献的村上彰一的碑文,是1座与地方历史结合的宗教场所,见证了北投聚落温泉旅馆林立、随着铁路兴建成为游憩胜地的地方发展过程。

寺院的主要结构与装饰仍完整保留了日式佛教寺院的风格,如正殿的平面格局接近正方形,内部地面有部分抬高并铺设榻榻米。尤其是正殿屋顶在前方入口处向前伸出,形成类似玄关的空间,在日语中称为「向拜」,就是日本佛寺常用的形式,而不会在台湾多数寺院中看到。在正殿的屋脊、屋瓦、屋顶两侧、屋檐下方以及窗户等处的造型装饰,也都呈现出不同于台湾一般佛寺的样式特征,是台湾难得保存日式优美细致造型的寺院。

普济寺主要奉祀的是观世音菩萨,并同时供奉有1尊「汤守观音」。「汤」为日语温泉之意,「汤守观音」即是守护温泉的观音。在日治初年,北投已开始有温泉产业以及日本人聚落形成,在台湾人武力抗争仍频繁的背景下,当地人寻求保佑地方安宁的心灵寄托,请求官方帮助设置保护地方的神祇;当时受托的官员村上彰一请人依据古书中的观音菩萨像雕刻石像,并因北投具有温泉产业而命名为「汤守观音」,在地方人士举行开光仪式(为佛像点开佛眼以赋予灵气的仪式)后,即形成北投特殊的地方信仰。现在正殿供桌后方墙壁所镶嵌的1尊石制浮雕观音像,在民国58年(公元1969年)以前已经奉祀在寺中,被认为就是日治时期设置的「汤守观音」。

「观世音菩萨」又称「观音菩萨」、「观音」,在日式、汉传、藏传的许多佛教宗派中都受到重视与敬奉。在佛经里观世音菩萨誓愿化身各种样貌以救助众生苦难,从而演变为民俗信仰中的保护神而受到广泛的奉祀。普济寺的汤守观音,就是因应当地居民心灵寄托而创设出来专门守护温泉的民俗观音,是假托观音菩萨的形象而展现的地方守护神的信仰,而不只是佛经记载或各佛教宗派法门中的菩萨。普济寺在不同时代容许不同宗派佛教的僧侣住持,其所奉祀的菩萨同时也作为民间守护神信仰被看待,尤其突显出观音信仰能够以不同形象显现以因应信众期待,并同时受到佛教宗派与民间信仰重视的特性。

此外,普济寺的正殿旁竖立有1尊地藏王菩萨石像,菩萨右手执1支不锈钢金刚杖,左手托着1位小孩,其型制是日式地藏王菩萨造像中专司保护小孩的「子安地藏」。但因为这尊菩萨像手抱小孩,旁边又有1棵巨大的台湾樟树,树干中部在侧看时有点突出如怀孕的样子,长期以来被当地信众当作是保佑生育子女的「送子观音」;也有一些信徒认为这1尊菩萨像就是「汤守观音」。但无论是汤守观音、送子观音或子安地藏,其实都是从当地居民的渴求与寄托所产生出来的信仰,呈现出民间信仰的创造性,使人们能够因应生活中的需求,活泼地将体制化宗教塑造为更符合日常生活经验、更亲近人群的信仰对象。
庭院内设置「村上彰一翁碑」,记载他参与台湾等各地铁道建设以及开发北投的事迹,以纪念他对北投的贡献。
庭院内设置「村上彰一翁碑」,记载他参与台湾等各地铁道建设以及开发北投的事迹,以纪念他对北投的贡献。
普济寺的正殿旁竖立有1尊地藏王菩萨石像,菩萨右手执1支不锈钢金刚杖,左手托着1位小孩,是日式地藏王菩萨造像中专司保护小孩的「子安地藏」。
普济寺的正殿旁竖立有1尊地藏王菩萨石像,菩萨右手执1支不锈钢金刚杖,左手托着1位小孩,是日式地藏王菩萨造像中专司保护小孩的「子安地藏」。
正殿屋顶在前方入口处向前伸出,形成类似玄关的空间,在日语中称为「向拜」,是日本佛寺常用的形式。
正殿屋顶在前方入口处向前伸出,形成类似玄关的空间,在日语中称为「向拜」,是日本佛寺常用的形式。

文献资料

  • 1.eTaiwan(2011年12月24日)。〈台北北投普济寺的历史沿革〉。2015年5月20日上网。
  • 2.王惠珉(2005)。〈北投地区寺庙供像探讨一以观音为例〉。发表于小区大学全国促进会举办之「2005年台北学学术研讨会」,2005年10月15日,北投小区大学。2015年5月20日上网。
  • 3.林芬郁(2009)。〈日治时期七星郡北投庄日人所建之宗教信仰场所〉。台北文献168:159-202。
  • 4.洪德扬(2005)。〈北投汤守观音考〉。发表于小区大学全国促进会举办之「2005年台北学学术研讨会」,2005年10月15日,北投小区大学。2015年5月20日上网。
  • 5.《女巫之汤:北投温泉乡重建笔记》。台北县汐止市:新新闻文化。
  • 6.黄绎勋、William Magee编(2007)。《观世音菩萨与现代社会:中华国际佛学会议中文论文集》。台北:法鼓文化。

条目参照

环景连结

    周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