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明寺为龙华派重要庙宇,建筑格局及清静气氛有别于一般建筑,具保存价值。
斋明寺位于今桃园市大溪区,清道光30年(公元1850年),桃园大嵙崁(今大溪区),农民李阿甲皈依三宝后,渡海赴大陆浙江省南海普陀山(中国大陆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法雨寺出家受戒,法号性悦。自普陀山受戒回台后,见大嵙崁(今大溪区)地灵人杰山明水秀,便于此结草庵清修礼佛,供奉南海普陀山请回之观音菩萨,名曰:「福份宫」,为传承普陀山之正统佛教法脉,此为斋明寺于此扎根的初始。
清同治12年(公元1873年),第2代住持黄士琴(法号普瑟,生卒年不详)居士时,地方仕绅发起建造庙宇,除捐献土地外并募集资金,将原有草庵改建为瓦顶建筑,将原有「福份宫」更名为「斋名堂」。此时台湾斋教信仰盛行,因缘际会下法脉转承斋教龙华法脉,民国前1年(公元1911年)第3任住持胡阿九(法号普惠,生卒年不详)居士,当地仕绅江建臣(生卒年不详)、黄近水(生卒年不详)、江连枝(?-1925)等居民发起募款,扩大改建殿宇及东西2厢,于大正元年(公元1912年)完工。大正15年(公元1926年),第4任住持江连枝(法号普梅,?-1925)居士礼福州的鼓山涌泉寺圣恩和尚(生卒年不详)为师,传承鼓山曹洞宗(日本道元禅师所创佛教宗派)的禅学法脉,举办在家受戒、修行广被当时接受,盛行一时。
第5任住持江澄坤(法号普干,1891-1939)居士,于昭和4年(公元1929年)于庙后方兴建萃灵塔,供民众安奉祖先遗骨,接引祖先前往西方净土,提醒世人慎终追远。灵塔前方的斜坡下有1敬字亭,约建造于同治5年(公元1866年),亭身分为3层,由石条砌成,为先人重视文字,不随意丢弃字纸而集中用火焚烧,形成所谓的惜字风俗,今敬字亭已指定为古迹永续保留,此风俗让后代子孙了解。昭和12年(公元1937年),因应日治政府推行皇民化进行「宗教整理」,为保存斋明寺完整性,遂与日本曹洞宗联系加入组织并更名为斋明寺。庆幸因住持的努力,斋明寺未受皇民化的影响,主体建筑可以完善保存至今,正因如此,于民国74年(公元1985年)获内政部审定为3级古迹。民国67年(公元1978年)萃灵塔毁损漏水严重,第6任住持江张仁(法号会观,1918-1999)居士修建萃灵塔,将原先的钟楼、鼓楼拆除,改以水泥包覆建筑,失去旧有风貌,现存即修建于此时。
民国87年(公元1998年)第6代住持江张仁(法号会观1918-1999)居士,为完成先祖遗愿,让斋明寺可以回归佛教法统,毅然力邀法鼓山承接斋明寺的寺务工作,并于民国88年(公元1999年)9月11日举行晋山典礼,由圣严法师(1930-2009)接任第7任住持,使斋明寺终回到性悦法师开山的本怀佛教,今已传至第8任住持果东法师。斋明寺自第2任住持到第6任住持,皆以斋教信仰为中心,更因受日本统治的皇民化,在这些历史演变的洪荒中,今存的斋明寺内,仍处处可见信仰斋教的特有文化,也可见日式庙宇图腾的印记,百余年历史经由多方的努力与保护,终得以留存至今,成为了桃园大溪区最古老的禅寺。
斋明寺主祀观音菩萨外,另配祀金童玉女、哪咤太子、韦驮菩萨、五显灵官大帝等。斋明寺今虽为佛教禅寺,但建庙至今有近百年主要信仰为斋教,期间斋明寺为斋教龙华派。斋教教义是融合儒、释、道3家思想而成者,其教外貌似佛教,内持似儒家,科仪则近道教,信徒不剃发、不着僧衣,在家修行并自谋生活于市井中,并可结婚生子拥有自己的事业。也因此,在斋明寺正殿中,佛教观音菩萨居中,其左奉祀道教土地公、土地婆,其右供奉斋教创教者法像,由此可见斋教在斋明寺中所遗留的历史痕迹。斋明寺是1座闽南式三合院建筑,中庭原布植草皮,屋顶、墙身酷似一般民居,装饰平素,正殿无檐廊亦为其特色,整体而言,令人有古朴与家风之感,正与斋教在家持斋修道之精神相映合。今日所见的庭园设施,为第7代住持法鼓山圣严法师进驻后才改建的,与旧貌大异其趣。
明治44年(公元1911年)扩大改建时,由桃园郡八块厝的大木匠师叶金万(1841-1930)主导,并与其他匠师合作,所作木作以修长细腻见着,尤其在瓜脚(将粗大的木柱雕刻成瓜状以瓜脚长度有趴瓜筒及趖瓜筒之分)纤细雕工精湛,带着清雅趣味与斋明寺整体风格融为1体,其中彩绘部份则由粤东大浦画师邱玉坡(1874-?)、邱镇邦(1895-1938)父子负责。邱镇邦笔法严谨细腻,用色素雅以青色、黑色为主,营造出深沉稳重的个人风格。邱玉坡用笔细致更擅擂金画,庙方至今仍留有1幅邱玉坡当时所绘的擂金作品「七贤过关」。民国93年(公元2004年)再次进行整修,彩绘部分今已由蔡进龙重绘,其余剪黏、湿壁画等延请当代著名匠师完成修复工作,此次整修后除了保有风貌外,更增设相关文物展览室,将庙方历史文物、文人雅士所赠墨宝画作一并展示,让来访民众藉此更了解斋明寺的历史。
斋明寺正殿左右二侧所祀异于台湾一般庙宇,其左供奉着自道光年间开始对斋明寺有所捐献与贡献的当地仕绅牌位,其右供奉着历代住持与前6代住持子孙牌位,在庙宇正殿中是不会供奉这些牌位的。据说是因为国民政府迁台时期,军队行经斋明寺时,要求寺方空出部分空间提供给军人居住,寺方因而将放牌位的偏厅清出给国军住,转而将牌位移往正殿暂置,移动后即摆放至今,也形成了斋明寺正殿中供奉这有功之人牌位的独有特色。
斋明寺于斋教时期,主推信众在家修行在家受戒,除简单祭祀活动外,并无特别的大型宗教活动。自回归佛教本怀后,每年举办诸多活动如下:新春慈悲三昧水忏法会、大悲忏法会、地藏法会、精进念佛暨八关戒斋、菩萨戒诵戒会、佛诞节朝山浴佛报恩法会、中元节盂兰盆报恩地藏七永日法会等。这当中又以佛诞节朝山浴佛报恩法会最为盛大,佛诞节为释迦牟尼佛诞生的日子农历4月8日,每年此时众多信众都会前往寺庙礼佛诵经,感念佛祖济世救人宣扬佛法之功德,并期许自身能做到佛法所说忘却烦扰、超脱世俗。因日期与母亲节接近,近年渐渐发展成浴佛报恩时,也提醒信众要感念母亲之恩,为人子女者当孝顺父母,因百善孝为先。
今日所见的庭园设施,为第7代住持法鼓山圣严法师进驻后才改建的,与旧貌大异其趣。
殿内彩绘由粤东大浦画师邱玉坡(1874-?)、邱镇邦(1895-1938)父子负责,用色素雅以青色、黑色为主,营造出深沉稳重的风格。
斋明寺是1座闽南式三合院建筑,中庭原布植草皮,屋顶、墙身酷似一般民居,装饰平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