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
回首页

东港迎王平安祭典

东港迎王平安祭典
*
约在祭典前一年8月,会开始「立(舟参)」,即安龙骨的仪式,在这之后开始造王船。早期王船为纸糊,但民国62年(公元1973年)的科仪后改为木造船。
资产类别: 民俗及有关文物-信仰
所在地址: 屏东县东港镇
公告日期: 2010年06月18日
创建/起源年代: 无公告信息
摄影者: 林鑫佑
经 纬 度: 120.47514,22.46275
指定/登录机关: 文化部
公告文号: 会授资筹三字第09920061931 号
资产保存者: 东港东隆宫

指定/登录理由

1.其历史悠久,且反应臺湾沿海人民生活特色,符合传统艺术民俗及有关文物登录指定及废止审查办法第3条第2款第1目:「风俗习惯之历史传承与内容显现人民生活文化典型特色者」之指定基准。

2.迎王祭典之王船建造及阵头演练形成悠久传统,显示工艺及表演艺术之美,符合传统艺术民俗及有关文物登录指定及废止审查办法第3条第2款第2目:「人民岁时重要风俗、信仰、节庆等仪式,显示艺能特色者」之指定基准。

3.迎王、送王程序与过程由民间自发参与,且深入影响人民节期作息,符合传统艺术民俗及有关文物登录指定及废止审查办法第3条第2款第3目:「民俗艺能之发生与变迁,其构成上具有地方特色,且影响人民生活者」之指定基准。

发展源流

东港迎王平安祭典为台湾著名的王醮祭典。相较于多数王醮强调「代天巡狩」绕境驱瘟,其特色在于「迎王」与「平安祭典」,也因此民间多将其与「送王」王醮当中具代表性的西港刈香做一比较,有「北西港,南东港」的说法。

东港迎王的主庙为东港镇的东隆宫,主祀为温府千岁。关于温府千岁的由来,民间主要传说原为唐太宗贞观年间36进士之一,因奉旨巡察各地时在海上遇风浪沉船,36进士一同遇难殉职,于是唐太宗下旨建庙祭祀。

东港迎王平安祭殿与东隆宫温王爷的信仰结合甚深,虽然至今无法考究其起源年代,但此地关于温王爷的信仰应于清康熙年间即有记载。据说清廷于康熙23年(公元1684年)征领台湾后,即在当地设置下淡水巡检司,惟当时瘟疫盛行,病卒者众多,从闽南地区迁来的移民将温王爷神像带到东港溪西岸的盐埔庄(今新园乡乌龙村),设草寮祭祀。但东港溪多次泛滥,冲毁当地市街,于是庙宇随着市街迁徙至今日东港镇镇海里的位置,此后市街也固定下来,并因位于下淡水溪以东而命名为「东港」,最后迁至今日的东隆里。由于下淡水溪地势低洼、多次泛滥,当地留下许多温王爷保佑居民的传说。据说第2次建庙的庙址位于靠海的太监府台地,当地为「倒退鲎穴」,在光绪3年(公元1877年)东港遭遇海啸时,整个东港市街被淹没,唯有东隆宫耸立其中,于是当地仕绅冒险划竹筏前去救驾,打破庙墙将温王神像救出,且一离开庙基即被海浪冲垮。这些传说,也反映了信仰的在地化,让温王爷由大陆泉州的瘟神信仰,逐渐转为东港当地的信仰认同,东港合瘟的仪式,也因此转为迎接温王爷代天巡狩,奖善惩恶,确保平安和境的仪式。

民国60年代(公元1971年后),适逢台湾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东港因渔业蓬勃,王爷信仰活动也日渐热络,加上交通便利,各地信徒前来参与,迎王祭典也开始转型,民国62年(公元1973年)起,祭典从大总理筹办制转为由祭典委员会筹办和募集资金,民国65年(公元1976年)的迎王祭典,时间增至6天,绕境规模也扩大,成为今日迎王祭典之雏形。

东港迎王不仅展现温王爷信仰的热络,也凝聚了东隆宫信仰圈。东港迎王最初的参与者以东隆宫信徒为主,加上东港市街与小琉球的「七角头」各庄庙。后来小琉球退出,由东港靠海的埔仔脚取代。随着信仰圈逐渐扩展,绕境范围涵括南平、三西、新街等农渔村聚落,以及南州和原属七角头的小琉球等。二战后随着人口往都会区移动,各地的温王信徒与分灵庙日渐增加,参与迎王祭典的信徒与阵头也不再限于东港地区。

主要特色

每次东港迎王平安祭典结束后,会于3日后的平安宴选出下次新科「东隆宫祭典委员会」筹办成员,负责筹备下次的祭典活动。委员会一方面要推动相关事务,另一方面募款筹资。约在祭典前一年8月「立(舟参)(即安龙骨)」仪式便为筹备过程揭开序幕,造王船的工作也在这之后开始。王船建造费用由东港民众集资,由义务参与的建造师傅从祭典前2年开始进行,由于王船有解厄驱疫的意涵,信徒接踊跃参与。

早期王船为纸糊,民国62年(公元1973年)科仪后改为木造船,以传统中式帆船为本,大小约为实体的十分之一。王船设置物品完全遵照船舱簿记载,包含航行用具(五王旗、前后锭、大小火炮等)、仪仗用品(集士牌、龙旗牌、神轿与出巡物品等)、文案、起居和梳洗用品等,遵照古代船只出巡准备,所有物品须经检查核对后方可上传摆置,严禁随意增减。制作期间禁止女性与不洁者(如服丧者)接近。除打造船体外,船身彩绘上精致龙纹,各种教谕意涵的传统故事,如「四聘贤」讲述帝王聘用贤能之事,「四不足」则教化人应知足,相当有特色。完成后会安上中军府牌位与龙眼,行开光点眼。过程不仅富含传统文化意义,建造技艺之严谨更为东港赢得「王船故乡」之名。

造王船工作进行同时,东隆宫会被改造为王府,好让迎温王入座后能「代天巡狩」。改造过程包含(1)安中军府,由中军(即天庭的神军将领)在迎王之前代王爷巡视;(2)迎王进表,向温王秉报祭典将要开始;(3)设立王府,在东隆宫左、右殿分别设置中军府和行台,作为对外活动的场所,正殿则改为代天府,停止一切祭祀活动,仅用于迎五王的祭仪;(4)祭仪开始前两天,会行上梁仪式,由信徒在庙前庭棚架中央的「太极位」挂上2只装有象征物品的红布袋,象征代天府落成。

东港迎王平安祭典为3年1科,大致上可分为请王仪式、王驾出巡、王醮法会和送王4个阶段。请王仪式在农历9月28日开始,由镇海公园举行的请水法会开始。当天「七角头」的各庄庙阵头到齐,迎接5面象征五王的千岁令牌、温王爷令牌和中军令牌入神轿,接着前往海边进行开光仪式,象征王爷驾临,请王仪式完成。请王之后,王爷神轿与各庄阵头前往「新街仔」绕境,回到东隆宫庙口时则要经过火,所有人赤脚走过炭堆,才能入庙。神轿入庙后即依照古时王爷出巡体制,庙方挂起帅旗和帅灯,并「出榜」公告王爷出巡,并举行王宴祭五王。从这天开始直到祭仪结束,庙方要由信徒值班打五更和查夜,代表王爷出巡境内。

第2天开始「王驾出巡」绕境。信仰圈各地庄庙角头庙阵头集合在东隆宫,随王出巡。这些阵头有传统的民间阵头,如白鹤阵、宋江阵、一字长蛇阵、刀巷阵、两仪蚊蜂阵、蜈蚣阵等,也有各式的神将团,如开四门、七星阵、八卦阵等。5天绕境分别由近到远,遶行东港市街、南区、北区、中区和农区,数十庄头角头的东港信仰圈。这段期间信徒也能前往东隆宫,在中军府和温王行台进行祭改,消灾解厄。在绕境队伍中,随队信徒则向王爷掷筊许愿,并进行「扮犯」(象征性地向王爷解罪,并戴上各种象征刑具以转移疾厄,解完后即火化)。

王醮法会在绕境后举行,因举行2天2夜,又称为「二朝王醮」。道长会在代天府前设主坛,向天庭冥府与各神灵境界召告王爷巡境,收押命魔驱赶邪妖,升天向玉帝上表,诵忏文祈福。

王醮结束之后接着「送王」。「送王」包含多个流程,王醮完成当晚即举行「和瘟」仪式,道士团会坐坛,请出5营神兵神将护卫境界,然后道长行仪式,排「关祝五雷神灯」,请各路鬼王瘟君,各路行毒疫使者上王船,然后是「打船」仪式,恭请押船神将上船坐镇。接着是「押煞」,道长作法将各漏网的瘟煞疫鬼抓入锅中,驱赶出境。「和瘟」、「打船」、「押煞」仪式完成后,最后才是送王船,在信徒恭送下,王船离开东隆宫,并装上船帆船桅。在道长作法开河路后,依序将五王令牌与中君令牌放上船安座,升起船帆。最后在信徒鞭炮欢送下点燃王船周遭的鞭炮,将王船火化,也结束迎王平安祭典。
最后是送王船,在信徒恭送下,迎王船离开东隆宫,在信徒鞭炮欢送下点燃王船周遭的鞭炮,将王船火化,也结束迎王祭仪。
最后是送王船,在信徒恭送下,迎王船离开东隆宫,在信徒鞭炮欢送下点燃王船周遭的鞭炮,将王船火化,也结束迎王祭仪。
请王之后,王爷神轿与各庄阵头前往「新街仔」绕境,回到东隆宫庙口时则要经过火,所有人赤脚走过炭堆,才能入庙。图为过火实景。
请王之后,王爷神轿与各庄阵头前往「新街仔」绕境,回到东隆宫庙口时则要经过火,所有人赤脚走过炭堆,才能入庙。图为过火实景。
请王祭仪当天「七角头」的各庄庙阵头到齐,迎接5面象征五王的千岁令牌、温王爷令牌和中军令牌入神轿,接着前往海边进行开光仪式,象征王爷驾临。
请王祭仪当天「七角头」的各庄庙阵头到齐,迎接5面象征五王的千岁令牌、温王爷令牌和中军令牌入神轿,接着前往海边进行开光仪式,象征王爷驾临。

文献资料

  • 1.李丰楙、李秀娥、谢宗荣、谢聪辉等(1998)。《东港迎王-东港东隆宫丁丑正科平安祭典》。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 2.李丰楙(1993)。《东港王船醮》。屏东县:屏东县政府。
  • 3.康豹(1996)。〈屏东县东港镇的建醮仪式—兼探讨火醮、水醮和瘟醮的关系〉,收录于庄英章、潘英海编,《台湾与福建社会文化研究论文集(三)》,179-220,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
  • 4.王士伯(2010),《东港庙宇的祭祀活动与迎王祭典之研究》。国立台南大学台湾文化研究所硕士论文。

条目参照

环景连结

    周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