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
回首页

西港刈香

西港刈香
*
西港刈香,民间称为西港仔香,为台湾少数香(刈香绕境)醮(王醮)合一的祭典。
资产类别: 民俗及有关文物-信仰
所在地址: 台南市西港区
公告日期: 2008年06月27日
创建/起源年代: 无公告信息
摄影者: 杨晴帆
经 纬 度: 120.20020,23.12501
指定/登录机关: 台南市 政府
公告文号: 府文资字第0970141209号
资产保存者: 西港玉敕庆安宫

指定/登录理由

1.西港香历史悠久,其艺阵在臺湾刈香中最具特色,且武阵与曾文溪开发及聚落发展有密切关係,值得加以保存。

2.「西港刈香」为臺湾庙会庄头性阵头最多之大型庙会,香境涵盖原臺南县 96村乡,堪称「臺湾第一香」,于刈香史上别具意义。

3.此香保有臺湾最具传统请会仪式之庙会。

发展源流

西港刈香,民间称为西港仔香,为台湾少数香(刈香绕境)醮(王醮)合一的祭典。西港王醮历史悠久、规模盛大,其王船祭与东港迎王平安祭典齐名,但型式不同、各有特色,故民间有「北西港,南东港」的说法;西港仔香则包含曾文溪流域近百庄头,深具地方历史与文化意涵,故名列台南「五大香」之一。

西港刈香的中心为西港玉敕庆安宫。庆安宫为西港仔街、瓦厝内、南海埔、堀仔头和茄冬脚等「五角头」共管,主祀妈祖,陪祀十二瘟王、保生大帝、关帝圣君、中坛元帅、城隍等神祇。关于庙宇的创建年代,相良吉哉( 生卒年不详)《台南州祠庙名鉴》记载为康熙51年(公元1712年)所建,但庙方碑志则宣称为永历16年(公元1661年)成立。文史研究认为西港仔在郑氏时期就有中坛元帅和城隍的在地信仰,但妈祖则是到清康熙61年(公元1722年)朱一贵(1690-1722)事件后,清军才将鹿耳门天后宫的妈祖带到西港仔街合并供奉。

庆安宫原为西港仔市街的角头庙,承接西港仔香后逐渐兴旺。相传乾隆49年(公元1784年)有位姑妈宫的陈姓信徒在曾文溪畔的「十八欉松凹湖仔」发现1艘写着「代天巡狩」的王船,与村民讨论后决定将其带回八份姑妈宫供奉,并与邻近13庄共同举行3年一科、前往发现地点的请水活动(前往河边招募无形天兵神将,以镇压不祥之物),此为西港仔香的源头。

随着参与庄头增加,八份姑妈宫请水的规模逐渐扩大为36庄,西港庆安宫也代表「五角头」加入。然而姑妈宫日渐没落,无力承担道光3年(公元1823年)曾文溪大水冲走的「下马樟牌」重制工作,于是36庄对神明掷筊,选出庆安宫承担请水的举办工作。道光27年(公元1847年)请水适逢庆安宫庙宇重建落成,遂将请水活动扩大为36庄的绕境活动,并首次建王醮,引进十二瘟王的轮祀信仰,请水转型为香醮合一的刈香活动。

咸丰6年(公元1856年)刈香将请水改由「十八欉松凹湖仔」改为赴庆安宫祖庙,北汕尾鹿耳门妈祖宫请水,但是在同治10年(公元1871年)刈香时曾文溪改道,冲毁妈祖庙,因此改到妈祖宫旁的鹿耳门溪请水。此后仪式大致稳定下来,西港仔香的信仰圈也扩大为72庄。昭和15年(公元1940年)刈香因考虑到参与庄头太多,请水不易进行,于是庆安宫「五角头」决定改以请庄头之一,曾文溪北岸的土城仔圣母宫妈祖(鹿耳门妈)到庆安宫坐王醮主坛,请水也改为「请妈祖」。但民国47年(公元1958年)刈香时,庆安宫不但请鹿耳门妈,也迎北港朝天宫妈祖(北港妈)来,甚至以北港妈坐主坛,这件事情引起土城仔圣母宫与庆安宫之间的激烈争执,最后双方断绝关系,庆安宫不再到土城仔请妈祖,土城仔等8个庄头也退出西港仔香,另创土城仔香。

经过这些变化,但西港仔香的规模仍持续扩大。至公元2009年时已成长到「九十八村乡」,为曾文溪流域规模最大的绕境活动。

主要特色

西港刈香的特色在于香(刈香)醮(王醮)合一,融合西港仔香瘟王信仰活动,以及庆安宫供奉妈祖、城隍、中坛元帅等神祇的主庙信仰,形成相当有特色的祭典。

庆安宫平时为天后宫的空间格局,正殿祭祀主神妈祖与护法千里眼与顺风耳,左右两殿与后殿祭祀其他神祇,外部则维持神庙的格局。但在仪式前,庙方会将庙宇改造为「王府」,主祀改为该科3位轮值王爷,陪祀为担任「师爷」的保生大帝,侧殿改为王船厂与将军府,后面设置天师府与东仓,外部则改为衙门。

工作分配上,刈香前一年的农历正月,98村乡便成立筹备会议,由全境庄头共同准备参与活动;王醮则在前1年农历4月由「五角头」信徒桮选组成的「五主会」与道士团筹备主持。到了刈香当年农历元月,还会相继选出旗牌官(王爷出巡的举牌者)和王船船员等王醮仪式人员;庆安宫管理委员则负责王府装修与建造王船的工作,反映参与者十分多元。

刈香的主要活动在农历3月至4月举行,内容大致为「王醮」、「南巡」、「请妈祖」和「刈香绕境」。

王醮前的准备,从前1年为船(舟参)(龙骨)选定木料并由道长举行「请宝(舟参)」为龙骨开光点眼、请神兵神将保佑的仪式开始。请宝(舟参)之后,每夜敲更鼓请神兵神将巡境,直到王醮结束。前1年农历11月至该年4月王醮前夕,更要造王船、建王府,邀请各方神明鉴醮,请八份姑妈宫主神「鄞仙姑」来看热闹。

王醮活动从迎妈祖前1天的「请王」仪式开始,当晚道士团到南海埔「王船地」营该科3位瘟王入香境,并在隔日凌晨举行「火醮」,请火王驱逐火鬼,保佑境内各庄免受火光之灾。之后在庆安宫2楼举行「三朝王醮」,由道士团主持科仪,藉王爷之力、驱逐邪魔、超度孤魂,上天庭上表文。王醮之后,举行送王爷仪式,其中烧王船更是活动的最高潮。

南巡代表刈香活动的开始,以各庄头的阵头汇集为其主要特色。在刈香前数个月,各庄会便开始各自组织阵头、「入馆」演练,总计有文阵16阵,武阵17阵,以及1蜈蚣阵,共34阵。由于拓垦、血缘或迁庄等互动关系,致使香境内各庄各庙之间拥有荣辱与共的情感,在文武阵上形成所谓的「脚巾」组织,计有红、黄、青、绿等4种脚巾,堪称是「西港仔香」最大的特色。

而南巡之所以在农历2月下旬进行,是为了引领庆安宫神明到府城(今台南市区东侧)谒祖进香,并到各分灵庙宇绕境。第1站先北上佳里青龙宫拜见保生大帝,该庙的保生大帝一般认为是王醮「代天巡狩」的「先生」(师爷或策士),原为信仰庄头土库青龙宫的神祇,后来土库青龙宫因故倒塌,土库也因人口流失而废庄,在庆安宫帮助下,终于民国80年(公元1991年)在佳里重建宫庙。随后至台南府城隍庙进香谒祖,巡视各分灵庙,当晚即返回西港。

请妈祖仪式约在农历4月中旬进行,邀母庙北汕尾鹿耳门天后宫的妈祖到庆安宫鉴醮。虽然路径和南巡一样行经台南市区,但路径靠近曾文溪出海口,沿途小规模绕境信仰区西侧的各庄头绕境。迎来的妈祖神像端坐主坛,到王醮结束后送回。

刈香绕境为期3日,路途含括传统西港仔香的信仰区域,约140公里。绕境每日各庄阵头从庆安宫领令后出发,绕境后返回庆安宫缴令,隔日再重复「出香―绕境―入庙」。除了前述各种热闹的阵头外,其移动方式采「入庄步行,出庄车行」。而为了移动方便,各种农用车辆或旧式三轮车等纷纷动员,反映出台湾乡村的特色。
庆安宫神明绕境1景。其进行方式为「出香-绕境-入庙」方式,每日各庄阵头从庆安宫领令后出发,绕境后仍需返回庆安宫缴令,采「入庄步行,出庄车行」。
庆安宫神明绕境1景。其进行方式为「出香-绕境-入庙」方式,每日各庄阵头从庆安宫领令后出发,绕境后仍需返回庆安宫缴令,采「入庄步行,出庄车行」。
文武阵上形成所谓的「脚巾」组织,计有红脚巾、黄脚巾、青脚巾和绿脚巾(图中所示)等4种,堪称是「西港仔香」最大的特色。
文武阵上形成所谓的「脚巾」组织,计有红脚巾、黄脚巾、青脚巾和绿脚巾(图中所示)等4种,堪称是「西港仔香」最大的特色。
西港仔香本为瘟王信仰活动,过程包含「请王」、「火醮」、「三朝王醮」到最后的送王爷(烧王船),图中可见西港王船之形式。
西港仔香本为瘟王信仰活动,过程包含「请王」、「火醮」、「三朝王醮」到最后的送王爷(烧王船),图中可见西港王船之形式。

文献资料

  • 1.黄文博(2014)。《西港刈香》。台南: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 2.黄文博(1994)。《南瀛刈香志》。台南:台南县立文化中心
  • 3.丁仁杰(2012)。〈全球化下的地方性:台南西港刈香中的时间、空间与村际网络〉,《台湾人类学刊》10(1),页93-158。
  • 4.方淑美(1992)。《台南西港仔刈香的空间性》。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 5.洪瑩发、黄名宏(2015)。《西港刈香》。台北:远足文化。

条目参照

环景连结

    周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