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收契子钱、送头与挂水牌、送佛帖等,直到热烈盛大的迎城隍绕境,所有祭典环节皆立基于辖境居民的生活之上,祭典内涵充分显现金门民众的生活文化特色。符合传统艺术民俗及有关文物登录指定及废止审查办法第3条第2款第1目:「风俗习惯之历史传承与内容显现人民生活文化典型特色者」之指定基准。
2.迎城隍的绕境队伍组成,皆为地方居民自发性筹组传习而成,例如辇轿、艺阁、人力蜈蚣座、打花草、神将等,展现在地闽南文化之艺能特色。符合传统艺术民俗及有关文物登录指定及废止审查办法第3条第2款第2目:「人民岁时重要风俗、信仰、节庆等仪式,显示艺能特色者」之指定基准。
3.从绕境阵头的排练组成、沿途香案迎接参与,以及众多随香队伍,显现地方传统文化特色及居民向心力。符合传统艺术民俗及有关文物登录指定及废止审查办法第3条第2款第3目:「民俗艺能之发生与变迁,其构成上具有地方特色,且影响人民生活者」之指定基准。
依据明代对金门的设治,以及官方对城隍祀典的规定,凡有地方官署所在之地,必设有城隍庙。位在金门城、被视为金门第1座城隍庙的古地城隍庙,相传创建年代正是14世纪末、明代洪武年间。
清代时期历经南明鲁王占领、康熙迁界荒废、郑成功占领、清军再次攻占并复界,金门在17世纪晚期被划归为福建省思明县。清康熙19年(公元1680年),金门总兵镇台陈龙(生卒年不详)将总兵衙门从金门城(旧金城)移驻迁往后浦(称为「迁邑、迁治」),原先位于金门城的古地城隍庙也分灵至后浦奉祀。一般认为农历4月12日是陈龙从金门城迁署移驻后浦的日子,后浦浯岛城隍庙便以此日为庙庆,或称为「迁治纪念日」。这1天不仅是清政府在后浦设官治守的开端,也开启后浦地区社会文化的蓬勃发展。
迁治后浦时的城隍庙建造时间、规划并无记载。清嘉庆16年(公元1811年),闽西都阃署金左府代金门阵中军左营游击文应举捐银倡议重建城隍庙。嘉庆18年(公元1813年)庙宇完工落成于「木驴仔顶」(今城隍庙址),建筑形制仿知县府衙的官署建筑。后经多次整修,民国82年(公元1993年)拆毁原庙,重建为今日双檐飞脊的钢筋混凝土建筑,配置有前殿、拜殿、后殿、及东西两廊,匾额题为「浯岛城隍」。
每年农历4月12日是金门后浦浯岛城隍庙的迁治庆典,也是城隍爷「出巡」绕境巡安的大日子。自3月下旬开始,就会有许多民众陆续前往城隍庙还愿答谢城隍爷的庇佑,或找傀儡戏班表演、酬神。由于后浦迎城隍祭典活动及绕境阵头队伍都十分浩大,每年庆典事务由后浦城区东、西、南、北4个门里轮流负责,称为「四境」,每个境各有其主庙、供奉「境主」。该年轮值的门里称为「值头」。境主庙和各家户对迎城隍庆典所分担的责任比其他门境更为重大。
依据传统后浦浯岛城隍庙的迎城隍活动,除了每年举行「小迎」,城隍爷的神辇遶巡后浦四境之外,每隔3至5年、适逢闰年时,则举行「大迎」,遶行范围扩大至后埔周围「前面」和「过西」各13个村落,涵盖今日金城镇的大部分地区及金宁乡的少部分村里。
自民国以来,城隍爷绕境年年举行,日治时期也维持着每年小迎活动的举办。只有在民国38年至40年(公元1949-1951年)间,因战时民生困顿而停办;但民国41年(公元1952年)起又恢复每年举行小迎的习俗,但未再举行过大迎。后浦浯岛城隍庙每年1次的「金门迎城隍」已传承300多年,金门本地及旅居外地的游子都会返乡热情参与。在金门县政府、金城镇公所、浯岛城隍庙管理委员会通力合作下,近年又加入全台各地数十尊城隍爷轿队共同参与绕境,活动规模更为盛大。金门迎城隍活动不再只是地域性宗教活动,更结合文化创意、逐渐转型为宗教文化观光季活动,民国100年(公元2011年)的百节千人蜈蚣座还成功创下金氏世界纪录。民国102年(公元2013年),由文化部依据文资法指定,「金门迎城隍」成为离岛地区第1个获得指定为国家重要民俗的无形文化资产。
金门后埔浯岛城隍庙的「迎城隍」活动,保存传统祭仪、阵头文化和祀神仪式,绕境阵头和队伍都是由在地居民自发筹组、传承至今。不只祭典科仪必须按照传统举行、巡境路线必依「香路」行进,就连绕境的队伍和阵头也必须按照古礼组成。
绕境时的队伍可以区分为城隍爷的专属阵头和队伍,另一队伍则由四境各庙宇所动员的旗、鼓、辇、阵头所构成。前者由城隍爷的僚属一字排开,引领香阵队伍绕行香路,此外还有彩带、旗帜、大锣、托灯、马上吹、南管、香灯、香担、十音、锣鼓阵、笛鼓队、小狮队、舞龙队,和前来作客的开浯恩主公、关帝爷、苏府四千岁神轿伴行。当年轮值门境炉主敬献给城隍爷的艺阁队伍「城隍粉阁」尾随,而随香信众则手持馨香跟着城隍爷神驾虔诚行进。
各门境游行队伍以「境旗」为前哨,标示出里别与主奉神明。东门境的境主庙是代天府(也称王爷宫),境主为池府王爷。城隍爷绕境巡安时,东门里民一定会请出池王爷和温王爷共同参与。阵头则是以民间认为具有驱逐邪魔、袪灾招祥功能的「蜈蚣座」为神辇、神轿开道。
每年农历自3月下旬开始,陆续就会有许多民众前往城隍庙还愿答谢城隍爷的庇佑,或找傀儡戏班来表演谢神。庆典的序幕则是从农历3月26日「收契子钱」开始,即告正式展开,直到农历4月14日各境神尊返回各自公庙,才算圆满结束。整个城隍祭典可分为:
一、 农历3月26日:收契子钱
二、 农历4月1日:挂水牌、送佛帖、送头
三、 农历4月9日:请佛
四、 农历4月9-11日:打锣鼓
五、 农历4月12日:迎城隍
六、 农历4月14日:各路神明归返
从每年农历3月26日到4月13日,家里有小孩要让神明收为契子、以保平安长大的信众,会在这段期间到城隍庙上香禀报,并缴交1年的城隍爷契子钱,作为庙会祭祀的花费之用。
农历4月1日当天,庙方会在庙前挂出红底墨书的水牌公告,条列出农历4月12日「出巡」时需进行的各项工作,称为「挂水牌」;而「送佛帖」则是由该年的轮值境主将「佛帖」送到后浦城内各庙宇和丰莲山牧马侯祠(主神为开吴恩主公陈渊),邀请众神明前来参与迎城隍庆典。到了农历4月9日,该年的轮值境主就会带领锣鼓阵等请神队伍,到后浦城内各庙宇及牧马侯祠,迎请开浯恩主公及各神明驾临城隍庙,称作「请佛」。
城隍出巡前,会从4月9日到11日夜晚,举行为期3天的锣鼓排练活动,称为「打锣鼓」。在暗夜中,以火炉油鼎当前导,锣鼓阵、将军爷、和文武判在境内踩街探路并沿途吆喝,预告城隍爷即将要出巡,周遭孤魂野鬼要尽快闪避。
每年农历4月12日「绕境巡安」,是迎城隍的重头戏绕境,也是祭典的最高潮。担任「值头」的门境内,各家户会在这天炊糕绑粽分送亲友,而四境内各家户也会在家屋门口举行犒军祭拜「拜门口」,并前往城隍庙「拜榜下」。就后埔城区整体而言,则以绕境巡安为主,依循绕境的路线(即「香路」)和顺序行进。当天香阵队伍在天亮之前集合完毕,待火炮3响,报马仔「头报、二报、三报」依序出发报讯并返回后正式开拔。农历4月12日的夜晚,轮值里境内的各家户会准备丰盛的晚餐招待远来参与的亲友。习俗演变至今,四境居民当晚皆会备有流水席款待与会各地民众。
隔日,各庙宇神尊及开浯恩主公仍在浯岛城隍庙停留1天,倾听民间疾苦、共享人间烟火。待农历4月14日,轮值境主护送各路神明归返宫庙后,城隍祭典至此才算圆满结束。
北门境队伍最大的特色是摇天晃地的辇驾步法,可以分为「原地摇摆」、「行进间摇摆」、「旋转式摇摆」及「狂颠摇摆」共4种。
城隍爷绕境巡安时,东门里民一定会请出池王爷和温王爷共同参与,阵头则是以图中的「蜈蚣座」为前导,具有驱逐邪魔、袪灾招祥的功能。
游行阵头及队伍中,城隍爷「班役」是仿照古代官府编制的随从人员,主要职责在押解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