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
回首页

大观音亭

大观音亭
*
正殿中供奉的观世音菩萨雕像相传是明永历年间初创设时的古物,观音采侧身姿势,伴以金饰,神情慈祥柔美,流露出自在与温情。
资产类别: 古迹-寺庙
所在地址: 台南市北区成功路86号
公告日期: 1985年11月27日
创建/起源年代: 明永历32年(公元1678年)
摄影者: 赵守彦
经 纬 度: 120.20632,22.99832
指定/登录机关: 内政部
公告文号: 台内民字第357272号
资产保存者: 财团法人台南市大观音亭兴济宫

指定/登录理由

依中华民国73年2月22日颁行之文化资产保存法施行细则第69条综合评定之具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发展源流

大观音亭是台湾最早的观音庙,前身源起于郑成功军士所筑的小庙宇。永历15年(公元1661年)郑成功(1624-1662)初攻打荷兰人的要塞热兰遮城(今台南市赤崁楼一带)不果,决定实施长期战斗,命令军兵们至周围土地从事屯垦「且耕且战」,不仅解决粮食问题,更促进拓垦,来开荒屯垦的兵丁们建立了草寮小庙供奉观音菩萨。永历32年(公元1678年),军民择9月19日观音菩萨出道纪念日立庙,在台湾府城北侧尖山南面坡、德庆溪北岸的「山南水北」阳方位建「观音宫」。来年(公元1679年),来自泉州同安郑军将士又在旁建「大道公庙」奉祀保生大帝(大道公),即今「兴济宫」。当时又称为「顶大道公庙」。两者分别为明郑时期规模最大的观音庙与大道公庙。

康熙35年(公元1696年)高拱干(生卒年不详)《台湾府志》记载:「观音宫,在府治镇北坊,前后泥金色相,左右塑十八罗汉,俗呼为观音亭,相传最远。康熙32年,后堂重建。」清军入台之后,于康熙时重修扩建,因拜亭采用了不同一般庙宇的「抱厦」形式(由4根柱子支撑木构架,上承歇山屋顶而成。即亭子样式。因前檐接建出延伸的小屋棚,好像要环抱主建筑物一般而得名)而改名「观音亭」,后来又因要与小东门内的观音亭区分,故而习称此古庙为「大观音亭」。

同治13年(公元1874年)之后,因所谓的开山抚番导致官兵多染上瘴疠,两庙(大观音亭与兴济宫)的香火因之日益兴盛,成为府城里同类庙宇中香火最鼎盛的庙。日治时期,两庙曾于昭和2年(公元1927年)一起重修,其后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受美军轰炸受创,遂于民国38年(公元1949年)重修。之后两庙在民国50至60年代(公元1961至1971年间)皆有重新翻修。

大观音亭于民国74年(公元1985年)11月27日公告为3级古迹。该寺庙现称「财团法人大观音亭兴济宫」,是由主奉佛教观音菩萨的「大观音亭」与主奉医神保生大帝的与「兴济宫」所组成,虽分属佛门、道教,但自创建以来即两庙相连,关系密切,同属1组织管理。

主要特色

大观音亭所在的位置,自明郑时期创建时为军兵屯垦之所在,之后一直到清领时期,是府城内军营的中心,清军在台湾的司令部「总镇衙署」就在此区,昔称「镇北坊」。而主要街道「总爷街」,也是供应兵将们需求的街市。而官兵们需要信仰慰藉以求取心灵平安,因此大观音亭的兴建与兴盛与此间军队密集驻扎息息相关。由现存各方匾额的提名奉献者头衔多为总兵、提督等军方人士即明显可知。例如: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台澎水师挂印总兵官恒裕沐手谨肃的「善慈灵应」、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台湾府知事洪敏琛(?-1864)的「大观在上」、光绪18年(公元1890年)台湾府知事方祖荫(生卒年不详)的「佛刀婆心」。此外,尚有嘉庆20年(公元1815年)福建水师提督王得禄(1770-1842)敬献的楹联1对。

相邻的兴济宫只晚大观音亭1年创建,两者不仅地缘相近,历史上也同样是由郑成功军士们发起建立,信众群体相同,迄今都由同1组织管理。目前两庙全衔合称为「财团法人大观音亭祀典兴济宫」。后来兴济宫被官方指定为祀典庙宇,两庙中央的空间建立起「官厅」。官厅作用是让来参加祭祀典礼的官员们于此更衣、稍事休息之处,此官厅为台湾仅存,保存完整,虽不再专以接待官员,但昔日格局仍在,厅中摆设古制家具,陈列部分两亭宫之古文物,成为来访香客驻足思古之胜地。

正殿中供奉的观世音菩萨雕像相传是永历年间初创设时的古物,观音采侧身姿势,伴以金饰,神情慈祥柔美,流露出自在与温情。正殿内石柱珠、前殿凹寿壁上泥塑的几样雕塑别有意义,分别为旗(祈)球(求)戟(吉)罊(庆),都是极有价值的古文物。

大观音亭三川殿的屋顶顾名即采三川脊形式,正中大脊除福禄寿3仙之外,另有双龙、水草在旁,屋面则以绿色琉璃筒瓦铺设陈。屋身采火库起形式,中央明间则采用退缩二步架的「凹寿」作法,第1步架退缩整个明间面阔,第2步架则稍减而形成1「凸」字形式,一般香客可由左右两扇旁门进出。

门神由府城名师陈寿彝(1934-?)绘制,因为观音菩萨原为佛教神祇,故而不若一般庙宇以秦叔宝、尉迟恭为门神,其正门绘以韦驮、伽蓝两尊者,手持金刚杵睁眼怒目而视;侧门则是哼哈二将,鼓鼻金睛着兽衣,神色威严,衣裳似飘逸,栩栩如生,为艺术杰作。

依台湾民间信仰,月下老人是道教神明,但大观音亭的月下老人被供奉在属佛教寺庙的大观音亭正殿,近年董事会曾掷茭请示是否移驾至旁边的兴济宫受供奉,结果一直是维持现状留在原地。大观音亭的月老月老颇有盛名,神像慈祥和蔼,腰前垂带题有「白头偕老,天作之合」之语,被台南市政府列为「府城四大月老」之一。
拜亭采用了不同一般庙宇的「抱厦」形式。因前檐接建出延伸的小屋棚,好像要环抱主建筑物一般而得名)而改名「观音亭」。
拜亭采用了不同一般庙宇的「抱厦」形式。因前檐接建出延伸的小屋棚,好像要环抱主建筑物一般而得名)而改名「观音亭」。
通过正殿之后,即是清康熙年间添建的大雄宝殿,然从柱上随处可见的落款年代看来,今日的殿貌显然成于民国59年(公元1970年)左右。
通过正殿之后,即是清康熙年间添建的大雄宝殿,然从柱上随处可见的落款年代看来,今日的殿貌显然成于民国59年(公元1970年)左右。
屋身采用火库起形式,中间明间则采用退缩二步架的「凹寿」作法。
屋身采用火库起形式,中间明间则采用退缩二步架的「凹寿」作法。

文献资料

  • 1.石万寿(1977)。《台南市古迹志》。台湾文献28期,页90-106。  
  • 2.傅朝卿(2001)。《台南市古迹与历史建筑总览》。台南市: 台湾建筑与文化资产出版社  
  • 3.石万寿(2004)。《乐君甲子集》。台南: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 4.王浩一(2008)。《在庙口说书》。台北市: 心灵工坊文化  
  • 5.观兴季刊(2015)。《观兴季刊》第18期。台南:财团法人大观音亭祀典兴济宫

条目参照

环景连结

    周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