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佳里金唐殿之剪黏作品为其特色,其中昭和3年何金龙(1878-1945)所作剪黏作品最具代表性。后殿亭及后殿剪黏为民国60年重修所作,全部为玻璃製品,极具艺术保存价值。
2.护龙正面作西洋式牌楼,高低错落,十分特殊。清咸丰5年重修时聘请嘉义名师叶王製作交趾陶,虽于昭和3年为何金龙匠师之剪黏取代,仍可看出佳里金唐殿在清领时期的艺术价值和地位,具有极高文化价值。
台南市佳里区古名「萧垄」,是平埔西拉雅族4大社(4大聚落)其中之一。咸认为汉人开垦的开始是在明郑时期镇兵林可栋(生卒年不详)率领军民于此屯垦,逐渐地越来越多汉人迁移来,在萧垄与平埔族混居。金唐殿的起源有1说是康熙年间,先民渡海入垦台湾时,为求平安渡过险恶的黑水沟(台湾海峡),乃奉请家乡萧王爷及佛祖妈(观音菩萨)2尊神像随行同渡,到了萧垄街后,为驱除瘟疫祈求合境平安,乃将2神尊献出供奉于平埔公廨,以便先民族人善信膜拜,即为金唐殿之开基神尊;另说是有先民自中国大陆横渡海峡遇风浪漂泊于沤汪溪边「巷口港」(现北门高中旁)之小舟中的神像,经萧垄人殷勤挽留,人神皆留下居住。
康熙37年(公元1698年)林可栋献地建庙于今庙址,称「东安宫」,一般认为这是金唐殿创建伊始。乾隆年间,因为信众听闻台湾县保大西里大人庙(今台南市归仁区保西代天府)神威显赫,便前往分灵奉请回来祭祀。之后以朱王、雷王、殷王3位王爷作为金唐殿主神,庙名也改称为「代天府」。尔后每有庆典必定阵头整队前往大人庙谒祖请火,并与请火香路中途的安定港南村慈安宫及永康鸟松村3老爷宫结为「交陪庄」的友好情谊。
金唐殿供奉的神祇,以王爷为主,计有朱、雷、殷、萧四王爷,次为金元帅、方娘娘,再次为高爷与矮爷。特别的是,主要奉祀神明并非单一,乃是以朱、雷、殷3王爷为主神;金元帅、方娘娘为副祀,高爷与矮爷为陪祀。因此,金唐殿正式称之主神的是朱府千岁、雷府千岁、殷府千岁3王爷一同。
乾隆52年(公元1787年)台湾掀起民变,在席卷南台湾的林爽文事件中,由于萧垄庄的住民们以地方角头分队伍,替被困于附近的官兵解除围击有功,受到皇帝赐旨褒扬,勒石碑「旌义碑」,并建立「义民亭」于庙左。
嘉庆23年(公元1818年)是建殿以来首次重修,由当地仕绅杨成美(生卒年不详)、黄米生(生卒年不详)倡议,2人并担任总经理总其成。在此次重修中,或因之前授圣旨褒美之故,改名金唐殿,正殿嵌上金字招牌庙名。咸丰5年(公元1855年),由杨成美、陈文秀及举人陈德信(生卒年不详)发起重建,特请嘉义交趾烧名师叶麟趾(叶王,1826-1887),负责诸凡脊翎飞檐、榱题斗栱、藻井堂壁、栋梁楹柱等工艺设计、彩绘装饰事宜。竣工后,杨成美并献内殿楹联1副:「厥声濯厥灵代天巡狩;威可畏仪可象护国庇民。」
后殿「三宝殿」曾设社学,日治时期设立萧垄庄公学校,即今之佳里国小前身,可谓此地现代教育之发源地。
再次重修是在日治时期昭和3年(公元1928年),由当时佳里庄庄长黄深渊(1879-?)以及耆宿郑枨(生卒年不详)等倡议,并特聘大陆地区汕头名匠何金龙(1880-1953)渡海前来统筹总成,何金龙以其专业技术重建装饰,将原本交趾烧全部改换为以小块陶片上釉再黏贴上胚形的「剪黏」。
后来因剪黏有些毁损,在民国45年(公元1956年),由当任董事长陈秀江倡议重修,特聘当时何金龙在台湾唯一的传人,也居佳里镇的王石发(1905-1987)及其子王保原(1929-)主持补修,并聘施天福(1911-1980)雕镂青石龙柱以及石壁浮雕符等,庙貌宏观,雕栋画梁,金璧辉煌。今日所见的金唐殿剪黏作品多为此期所完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陈昌言(生卒年不详)设帐并聚集本地方学文子弟研修诗文,于民国51年(公元1962年)成立『鲲瀛诗社』,成为本地诗学之渊源。
佳里金唐殿的建筑格局,为面宽三开间、纵深三进的型式,护龙正面作西洋式牌楼。三川殿屋脊属潮州风格,其特色在燕尾尖倒勾作卷螺,屋脊及规带线脚繁复,脊身曲度和缓。建筑构造属于传统式木结构及承重砖墙组合之混合构造。殿中剪黏作品为咸丰5年(公元1855年)重修时聘请叶王制作之交趾陶,为金唐殿一大特色。昭和3年(公元1928年)第4次重修时,潮汕剪黏名师何金龙将毕生所学尽献于金唐殿,但却也将叶王的交趾陶作品全数换成剪黏,其主要分布于屋脊、排头、水车堵及壁堵4部份,作工细致优美,以写实手法表现,剪黏之花朵宛若真物,为潮州一带匠师的典型作法。后殿亭及后殿剪黏为民国60年(公元1971年)重修所作,全部为玻璃制品。
重要古物另有正殿中香炉,为台南已知最早的香炉,上刻乾隆年号,为信徒郑漳源(生卒年不详)奉献,并刻有当时庙名代天府。
金唐殿位在佳里区,其地早先为平埔族在嘉南平原一带最大的聚落之一「萧垄社」所在。也因此,尽管今日观之是汉人的信仰祭祀与建筑,但由其建庙过程及故事观之,与汉人进入平埔族固有居住地之间的拓垦历史交织。一开始汉人迎请大陆原乡的神明来,必须先寄居于平埔族的公廨中;另外由于副祀的金元帅及方娘娘其像貌酷似平埔族人,可能为西拉雅族人受到新来屯垦的汉人影响,所雕塑的「番仔佛」。地方也有「番仔佛与唐山佛合祀」的说法。
庙中与汉人垦殖相关的珍贵记录还有2块乾隆年间石碑「奉宪示禁碑」与「奉宪道禁碑」,前者是因海边有人沿海插竿聚众搭寮,禀官认课报升,以图垄断,一般民众因原本捕鱼生机被夺,乃控告官宪;后者是沿海鱼塭养殖户侵占原本不属任何人的公海域,与其他鱼户起冲突提告官府。这2个事件都反映出移民群体到新天地开垦时,随着拓殖的区域扩大,衍生出新的谋利方式与占有无主财产之问题,以及官方如何解决争议,皆为汉人来台湾开垦历史的重要史料。
以金唐殿为中心的祭典「萧垄香」极为盛大,过去有其信徒群体「十七角头廿四村」组成说法。17角头是离金唐殿较近的佳里街庄,因血缘或地缘相近关系组成;24村庄是分散在佳里左近的村落,为外围祭祀圈。「廿四村」只是习惯称呼,实际上不只24庄头。大多分布于今台南市佳里区、西港区及七股区。所谓的「十七角头廿四村」是香路需要走行到的区域,代表着金唐殿作为此区信仰中心的地位。
庙中的珍贵记录有乾隆年间石碑「奉宪示禁碑」,因海边有人沿海插竿聚众搭寮,禀官认课报升,以图垄断,一般民众因原本捕鱼生机被夺,乃控告官宪。
佳里金唐殿之剪黏作品为其特色,其中昭和3年(公元1928年)何金龙所作剪黏作品最具代表性。
金唐殿的脊翎飞檐、榱题斗栱、藻井堂壁、栋梁楹柱等工艺设计、彩绘装饰,皆为咸丰5年(公元1855年)特请嘉义交趾烧名师叶麟趾(叶王)来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