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
回首页

鹿港城隍庙

鹿港城隍庙
*
鹿港城隍庙座东北朝西南,是1座三开间两进两廊的沿街庙宇建筑,庙中保存许多重要历史文物。
资产类别: 古迹-寺庙
所在地址: 彰化县鹿港镇德兴街26号
公告日期: 1985年11月27日
创建/起源年代: 清道光19年(公元1839年)
摄影者: 杨晴帆
经 纬 度: 120.43210,24.05829
指定/登录机关: 内政部
公告文号: 74台内民字第357272号
资产保存者: 鹿港城隍庙管理委员会

指定/登录理由

现存的庙宇座东北朝西南,是1座三开间两进两廊的沿街庙宇建筑,庙内虽然幽暗,但保存的古文物不少,透过其文物与史迹的研究,可以了解鹿港鼎盛时期的人文景观与技术水准,补足正史上所缺乏记载的乡土历史。

发展源流

清领时期台湾有着一府二鹿三艋舺的盛名,城隍庙即座落在当时商业鼎盛的二鹿-鹿港,建于鹿港不见天街上,不见天街为今日之中山路,清代称为「鹿港大街」、「马芝大街」、「五福大街」,鹿港的发展是从海口沿着鹿港溪向内陆延伸,不见天街是鹿港商业鼎盛时所兴建,街道上方以木构架搭设屋顶,让商贩、居民不受风吹日晒雨淋,约于清雍正年后乾隆中叶前完工。城隍庙建立的时代,有着不同说法,因现存的城隍庙最早的文物为清道光19年(公元1839年)1对石柱,被认为是城隍庙兴建时间得左证,此一时间也较被广为接受。

城隍庙于道光19年(公元1839年)由日茂行林家及地方仕绅所创建,因鹿港并非县治,无法建官祀城隍庙,所以其属民祀城隍庙,供奉自福建省石狮分灵过来的城隍。福建省石狮城隍庙乃自永宁城隍庙分灵,由于永宁最早称为「鳌亭宫」,鹿港城隍庙初期亦沿用祖庙「鳌亭宫」为庙名。

道光28年(公元1849年)台湾中部大地震,城隍庙毁损严重,时任董事的何海泉、蔡万办、蔡仕兰(生卒年皆不详)等人发起劝募重修事宜,此时鹿港商业繁华鼎盛,各界纷纷响应,很快的在道光30年(公元1851年)完成修护。庙内右侧墙面有1块「重修鹿港城隍庙」碑,即为当时重修庙宇时捐献大德的金碑从金碑中所捐献的商家,可以了解到当时鹿港商行的发展,是鹿港商业发展的重要左证,重修后的城隍庙格局更加完备,现存门前的1对青斗石狮、城隍神尊、南北斗星君像、二十四职司等,都是此时留存下来的历史文物。

尔后城隍庙每隔一段时间都会进行整修维护,但都以保存旧有风貌为主。日治时期大正9年(公元1920年)由商人辜显荣(1866-1937)独资进行整修,在此时代背景下让庙内多了些许日本风格,如彩色磁砖和日本算盘等。日治时期政府推行「皇民化」政策,广建「日本神社」,各地原有的寺庙神像若没加入日本宗教组织,多数被收走集中保管,美其名是得道升天,暗地里是抑制台湾本土宗教信仰发展,此政策伤害台湾宗教文化信仰,也影响了鹿港城隍庙存续。昭和9年(公元1934年)因市街改正计划,将原有的不见天街拆除,从原有约4公尺街区拓宽为15公尺道路,史料中的城隍庙初期左右有隘门,庙前有庙埕,此计划将原有的隘门、庙埕、三川殿强制拆除了,当中的庙埕也就是俗称的饿鬼埕,因当时工人与渔民出港工作回航后,往往饥肠辘辘,于庙前吃东西因而得名,藉此可以了解到,城隍庙位于重要的地理位置,并见证鹿港的商业发展,只可惜此次计划,致使旧有部分建筑无法保存,仅部分三川殿木雕作品移往今后殿保存,是历史文物的一大破坏。

战后鹿港河运港口早已淤积,不复过往繁华景象,城隍庙一直未能进行大幅整建修复,直至民国74年(公元1985年),政府单位有感城隍庙乃鹿港从清领至今重要的史料建筑,庙内更保有诸多旧有历史文物,指定公告城隍庙为3级古迹,开始着手进行修复计划。历经多年的考证与研究,依据旧有留存的图像与数据,于民国82年(公元2003年)开始施工,并延请薪传奖木雕师傅施镇洋先生(1946- )主持,选材部分大部结构采用福杉,细木雕花部分使用樟木或桧木,樟木的选择因特殊气味更可以防虫,并且使用当时最新科学工法,造就了日后921大地震时城隍庙无重大损伤,此次整修于庙埕、民国86年(公元2007年)完工,使城隍庙恢复过往的主要风貌,可惜因街道已改建,城隍庙受制于建地深度的不足,原有的庙埕、拜亭建筑已无缘复见,只能透过史料照片窥之一二。

主要特色

鹿港城隍庙为二进一院的建筑,分别为三川殿、拜殿与正殿,三者连成一体,平面呈「工」字型,这种平面又称为「交相带式」,为清初普遍的一种作法,成列的柱子给予参拜者一种幽暗肃穆的感觉,尤其是配合自前殿逐段升起的地坪和屋顶层层迭高的梁桁,造成庄严神威的效果。因庙内整体贯连的建筑特色,空间使用灵活,致使各种活动不受天候之限制。

民间信仰中,城隍的地位类似于地方官,专司记录、通报、审判人间的善恶,因此大门内侧上方悬挂着1副大算盘,意即入门后城隍爷马上计算入门者的功过;庙内摆放1面铜镜,让人ㄧ照立即善恶分明;两旁木柱书有「为善不昌,祖有余殃,殃尽必昌,为恶不灭,祖有余德,德尽必灭」,意即:为什么行善而不昌盛,因为祖先还遗留恶应,弥补之后必定兴旺,为什么做恶者而不衰灭,因为祖先还留有善德,德尽必灭。「天知地知子知我知,何谓无知,善报恶报早报迟报,终需有报」,藉此谨示世人达到教化人心的意涵。因城隍日判阳夜审阴,一般城隍庙的门神皆以牛头、马面等阴差为主,取其紧惕之意,但庙方在彩绘时,考虑到孩童受到惊吓,因此在龙边改绘吉祥纳福、升官发财的朝官,虎边绘上持刑具的衙差,减少了鬼魅气氛,中间门神采用山海经的典故,画上上古奇人神荼、郁垒,相传此2位在度朔山上领众鬼、缚恶鬼,以此表彰城隍的特殊信仰。

庙中更保有诸多历史文物,三川殿中石柱有「赫濯声灵昭鹿水,绵延香火肇 鳌亭」楹联,系清道光19年(公元1839年)倡建时,由日茂行林家所捐赠。此外,另有1件道光19年(公元1839年)落款的忠佑侯展耳石香炉,由此可证明建庙时间。值得注意的是,宫内保存有1件青花海水波涛龙纹筒式炉,炉身有铭款,由右至左书有「鳌亭宫」,上款「道光卄一年辛丑歳次桂月吉旦」,中行「城隍爷座前」,下款「晋邑蚶江弟子纪茂记敬奉」,具有江西景德镇窑之特征。三川殿前有1对石狮,系道光30年(公元1850年)重修时的作品,狮座为青斗石雕,为清中叶的经典作品,透过这些历史文物,了解鹿港商号的发展近代的发展过程。

鹿港城隍庙自民国98年(公元2009年)起陆续举办城隍爷回香谒祖的活动,城隍庙管委会更在民国99年(公元2010年)首次在台湾发行「城隍庙」纪念邮票,石狮城隍的身影跃然邮票票面上,再次印证了石狮与鹿港两地城隍之间的历史渊源,有助于城隍信仰在两岸民间文化信仰交流中弘扬。也说明了这段移民过程,信仰不曾中断的连结过往,民国98年(公元2009年)举办全国迎城隍在鹿港活动,请全国城隍爷驻驾鹿港为民众祈福绕境,并同时举办全民摄影比赛,让民众参加迎城隍活动时,拍下有关台湾城隍庙会民俗文化之作品,以此散播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到城隍信仰文化意义。
庙内摆放一铜镜,象征人们经城隍爷一照,立即善恶分明。
庙内摆放一铜镜,象征人们经城隍爷一照,立即善恶分明。
三川殿前有1对石狮,系道光30年(公元1850年)重修时的作品,狮座为青斗石雕,为清中叶的经典作品。
三川殿前有1对石狮,系道光30年(公元1850年)重修时的作品,狮座为青斗石雕,为清中叶的经典作品。
鹿港城隍受封为「忠佑侯」,神龛上方「燮理阴阳」匾,诉说城隍爷职责掌管阴阳两界。
鹿港城隍受封为「忠佑侯」,神龛上方「燮理阴阳」匾,诉说城隍爷职责掌管阴阳两界。

文献资料

  • 1.文化部文化资产局(不着年代)。文化资产个案导览〈鹿港城隍庙〉。
  • 2.韩兴兴、韩采容(2004)。《鹿港城隍庙》,彰化市:彰化县文化局。  
  • 3.陈仕贤(2008)。《鹿港不见天街传奇》。彰化县:文化局。  
  • 4.黄柏芸(2006)。《台湾的城隍庙》。新北市:远足文化出版社。  
  • 5.李建纬计划主持(2013)。《第二期彰化县古迹中既存古物登录文化资产保存计划》。彰化市:彰化县文化局。

环景连结

    周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