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
回首页

月眉厝龙德庙

月眉厝龙德庙
*
龙德庙为1座单进三开间、两护龙带拜亭的横展式小型庙宇。图为拜亭连结至正殿的正面样貌,为整座庙宇的中心。
资产类别: 古迹-寺庙
所在地址: 南投县草屯镇碧峰里碧山路1158号
公告日期: 1985年11月27日
创建/起源年代: 清乾隆58年(公元1793年)
摄影者: 赵守彦
经 纬 度: 120.65250,23.97251
指定/登录机关: 内政部
公告文号: 74台内民字第357272号
资产保存者: 龙德庙管理委员会

指定/登录理由

1.具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2.重要历史事件或人物之关係。
3.具稀少性,不易再现者。
4.具其他古蹟价值者。

发展源流

南投县草屯镇月眉厝龙德庙座落于猫罗溪东岸,过去隶属于北投堡月眉厝庄,范围包括现在南投县草屯镇的碧峰、碧洲2里;龙德庙是草屯林姓族人的信仰中心,俗称「大道公庙」、「老爷公庙」。除了奉祀主神保生大帝(本名吴夲,又称吴真人或大道公,是宋朝名医;当地信仰民众称为「老爷公」)外,并祀有天上圣母、千里眼、顺风耳、文状元、武状元、西秦王爷(月眉厝昭乐轩的祭拜对象)等20余尊神像。

根据《草屯镇志》记载,清雍正年间(根据陈哲三研究,林氏祖先来台应为乾隆年间),福建漳州府南靖县和溪林永观(生卒年不详)派下的垦户林师佑(1693-1739),渡海来台至嘉义梅山崁顶地方垦荒;后率族人北迁入垦沟子干地区,其兄弟则散居于猫罗溪东岸,并创建血缘聚落,使得林姓成为草屯4大姓之一。林姓先民自福建漳州府南靖县迁台时,为求平安,随身携带着原乡保生大帝的香火。徙居月眉厝后,筹资于北投山麓(俗称柴梳山,即今八卦台地的柴梳岩)盖1座简陋小祠供奉保生大帝神像,后因猫罗溪水患导致山崩,祠宇崩塌,因而迁建至月眉厝庄往彰化员林、北投、南投的三岔路口,也就是现今庙口与渍间巷口的古榕处(或称「旧庙地」)。后因信徒日增,才由林氏六房的林浸(生卒年不详)捐献出毗邻小祠的土地(即庙宇现址)作为庙宇建地,并于乾隆58年(公元1793年)峻工。庙内「龙德庙」匾额上刻有「乾隆癸丑岁葭月」,即为清乾隆58年11月,见证龙德庙竣工年代。初时,龙德庙的信仰群众主要为月眉厝庄民,后因瘟疫流行,染病庄民被治愈的神迹逐渐传开,保生大帝也成为草屯一带的医神,信徒分布日渐广泛,遍及北投埔、草屯、芬园、和南投各村里。

龙德庙建立后,曾于清嘉庆8年(公元1803年)稍事整修;道光29年(公元1849年)再由林氏族人倡议并结合庄民醵资(七百余元)重修,并于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峻工。

明治31年(公元1898年)7月的「戊戌年大水灾」,猫罗溪洪水泛滥,冲毁龙德庙的护龙,明治37年(公元1904年)再次集资修复。大正8年(公元1811年)重修拜亭,民国41年(公元1952年)起又展开新阶段的庙宇重修工程,但随即遭遇民国48年(公元1959年)的「八七水灾」、和民国49年(公元1960年)「八一水灾」,不仅龙德庙又有所毁损,庄民也损失惨重而无力负担立即的重修工程花费;直到民国66年(公元1977年)才完成修复,恢复灾前的整体旧观。民国82年(公元1993年)再次重修,后因民国88年(公元1999年)921地震使得庙宇建筑严重损害,加上虫蚁危害,再由南投县文化局向文化部争取经费进行整理修复,至民国102年(公元2013年)才告完工。

龙德庙与当地地方社会的开拓和发展息息相关,既是庄民的信仰中心,也是地方事务的自治中心。林姓先民入垦草屯后,林氏守勤公派下的大长房、七房、六房等3房奉祀关老爷,设有关老爷公田;守玉派下之塘房、白须房、文房等3房则奉祀观音妈,也设有观音妈公田;而龙德庙、月眉厝昭乐轩(北管乐团,曲馆设在龙德庙内,成立于清同治元年(公元1861年)以及林氏家庙的开支,则由两边派下「两平公」地支理,双方各出一半经费。这6个林氏房头在当地被称为「六脚头」,境内各庄的诸项事务,向来是在「六脚头」集思广益后,再交付各庄里去执行。例如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开始的彰化四张犁庄人戴潮春(又称戴万生,?-1864)反清事件,至同治4年(公元1865年)才被平定,不仅攻陷了彰化县城,台湾兵备道孔照慈(生卒年不详)和南投县丞钮成标(?-1862)等人也遇害;庄民则以龙德庙为中心,在林春祈(即林锡爵,1836-1890)的率领下,为保庄而团结御贼,保全了附近庄民的生命财产。

另一方面,月眉厝居民主要为漳籍南靖县移民,南投县境内居民也以漳籍移民为主;而保生大帝一般被视为是泉籍同安县移民的守护神,月眉厝龙德庙就成了以漳籍移民为主之南投县境内唯一主祀保生大帝的古庙宇。

主要特色

龙德庙庙宇建筑的特色呈现出清代台湾中部地方匠师的特殊技法。简单朴实的龙德庙,是1座单进三开间格局、两护龙带拜亭的横展式小型庙宇,燕尾翘脊,主要建筑材料为乌砖、木及石材;组成空间包括有:拜殿、正殿及护龙,并于庙前另建有迎宾牌楼。座东北朝西南的龙德庙,整体建筑配置以正殿为中心,呈水平轴线向左、右对称发展配置,未建山门或后殿。正、拜殿的构架,都是以斗座直接承桁,其作法与传统闽南式结构桁下承接鸡舌的作法不同;而斗座直接承桁、和瓜筒比例接近圆形的造型,都与邻县的彰化关帝庙(创建于清雍正13年(公元1735年],乾隆26年(公元1761年]重修,位于现今的彰化市民族路上)之作法十分类似。

在建筑本体之外,龙德庙还保存有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的「真元寿世」匾、同治3年(公元1864年)的「刑期无刑」匾、和同治12年(公元1873年)打造之石香炉(上镌有「保生大帝」、「龙德庙」)等文物。其中「刑期无刑」匾,见证了清同治3年(公元1864年)北势湳之乱。其时,彰化戴潮春反清事件尚未完全平定,草屯镇北势湳(约在现今的草屯镇北势里)洪欉(曾受封为「北王」,?-1863)又起而响应,同治3年(公元1864年)11站台澎兵备道督史丁曰健(?-1866)率军进剿北势湳,途经月眉厝龙德庙,曾向保生大帝祈求胜利;同治4年(公元1865年),乱事平定后,丁曰健献立「刑期无刑」匾,典出《尚书‧大禹谟》「刑期于无刑,民协于中」,意谓刑罚之目的是希望能够达到无所用刑的目标。匾上刻有叙述历史事件缘由的内容,也是台湾寺庙匾额上题款字数最多者之一,中央还刻印有满汉文合璧之台湾兵备道关防;基于其与台湾历史发展的密切关联,民国101年(公元2012年)已由文化建设委员会(文化部前身)指定为国家重要古物,是全台湾第1件获得中央指定的私有古物。

此外,龙德庙庙庭南侧有1株古榕树,曾于清代「戊戌」水灾、和民国时期「八七」与「八一」3次大水灾、猫罗溪洪水泛滥侵袭沿岸聚落时,屡为庄民攀登避难之处;例如民国48年(公元1959年)八七水灾时,猫罗溪自溪州决口,月眉厝、溪洲尽被大水淹没,月眉厝全庄600户左右房屋被冲毁,龙德庙亦难以幸免(只存正殿和拜亭),庄民攀登这株古榕树避难,救了百余人的生命;因此备受村民崇敬,并尊为神木,立祠「榕树公」奉祀,每年农历8月15日必以牲礼祭拜。

在民俗活动方面,龙德庙每年元宵节都会举办「钻花灯」和「丁鸡比赛」。「钻花灯」(或称「罩新娘灯」)的进行方式是让前来祈求子嗣的新婚女性或久婚不孕之妇人坐着,由庙方人员将花灯由上而下缓缓降下;据说参与者得子的机率确实相当高,每年都吸引数百位求子心切的妇女排队,如愿求子成功的夫妻则在来年元宵节返回龙德庙祭拜还愿。而「丁鸡比赛」则类似于公鸡选美比赛,分新婚组和新丁组,并请专家耆老前来评比;公鸡们不只比体型和身材,还要比妆扮。凡1年内家中有人娶媳妇或添新丁的镇民,都可以准备「丁鸡」前来参赛。这些「丁鸡」都是烫过热水、留下尾毛、并固定形状的公鸡,为了让其更有看头,多会选择体型较大的公鸡,并悉心地为其妆扮,或是在颈上戴花、挂项链、绑领结,或是在鸡冠上插小花,有时也会在鸡只下方垫上菜头或红龟以求取好采头。
庙庭南侧有古榕树1株,受村民崇敬,并尊为神木,立祠「榕树公」奉祀。
庙庭南侧有古榕树1株,受村民崇敬,并尊为神木,立祠「榕树公」奉祀。
简单朴实的龙德庙,是1座单进三开间格局、两护龙带拜亭的横展式小型庙宇,燕尾翘脊,主要建筑材料为乌砖、木及石材。
简单朴实的龙德庙,是1座单进三开间格局、两护龙带拜亭的横展式小型庙宇,燕尾翘脊,主要建筑材料为乌砖、木及石材。
龙德庙保存有同治3年(公元1864年)的「刑期无刑」匾,是全台湾第1件获得中央指定的私有古物。另有同治12年(公元1873年)打造之石香炉等文物。
龙德庙保存有同治3年(公元1864年)的「刑期无刑」匾,是全台湾第1件获得中央指定的私有古物。另有同治12年(公元1873年)打造之石香炉等文物。

文献资料

  • 1.刘枝万(1961)。〈南投县风俗志宗教篇稿〉。《南投文献丛辑(九)》。南投县:南投县文献委员会。页47-48、245。  
  • 2.林仁政主持(2013)。《重要古物「刑期无刑」古匾保存管理维护调查研究结案报告书》。南投市:南投县政府文化局委托。  
  • 3.谢贵文(2011)。〈传说、历史与集体意识--从草屯龙德庙的「形期无刑」匾谈起〉。《高雄师大学报》30:23-42。  
  • 4.刘先进等编辑(1997)。《南投县寺庙名录》。南投县:南投县政府民政局。页183-184。  
  • 5.黄耀能总纂(1999)。《南投县志卷六文化志胜迹篇》。南投市:南投县政府。页2、16-18。  
  • 6.卢思岳总编辑(2013)。《走读台湾:南投县1》。台北市:中华文化总会。页88-89。  
  • 7.林文龙(2002)。《南投县古匾精华》。南投市:南投县政府文化局。页100-102。  
  • 8.龙德庙网站。。

环景连结

    周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