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
回首页

佳里北头洋平埔夜祭

佳里北头洋平埔夜祭
*
佳里北头洋平埔夜祭中的「牵曲」。主要由妇女来进行,妇女们双手交叉牵围成圈,配合简单的二进一退舞步,边跳边唱着曲调哀怨悲戚的仪式歌谣,歌谣主要在于感怀先祖对后代子孙的庇佑。
资产类别: 民俗及有关文物-信仰
所在地址: 台南市佳里区
公告日期: 2009年10月08日
创建/起源年代: 无公告信息
摄影者: 赵守彦
经 纬 度: 120.17849,23.16704
指定/登录机关: 台南市 政府
公告文号: 府文资字第0980242427号
资产保存者: 台南市萧垄社北头洋小区发展协会

指定/登录理由

1.1999年北头洋恢復举办夜祭,找回失落的历史记忆,并连续举行祭祀活动已超过10年,显现该文化復振成果,值得列入保存。

2.透过夜祭的过程,让北头洋的平埔族群能够找到自我认同,每年如期举行,已具延续性。

3.部落居民于阿立祖生日进行「三向礼」以及「收契子」,具有北头洋平埔生活文化的特殊价值。

4.夜祭形式恢復萧壠社祭典模式,庄民祭祀、契子信仰具传统性及在地特色之民俗信仰。

发展源流

北头洋为平埔西拉雅族萧垄社的1支,北头洋聚落的行政区划隶属于台南市佳里区海澄里,居民多为西拉雅人后裔。「北头」为平埔古语,意乃「巫女」,「洋」字意指适宜人类生活、牲畜放牧之地域。「北头洋平埔夜祭」乃是北头洋平埔族人的传统信仰习俗,是北头洋居民祭拜祖灵「阿立祖」的祭祀活动。阿立祖是平埔西拉雅族祖灵信仰中的主要神祇,一般认为「阿立祖」泛指聚落居民先人的化身,但并非指特定家系的祖先,因此阿立祖可以视为聚落居民共同祭祀的祖灵,亦可以视为整个聚落的守护神。在北头洋族人的传统观念中,阿立祖的法力高强,神格相当于汉人信仰的玉皇上帝,但阿立祖的形象是1位穿白衣、好喝酒的和蔼老人。由于阿立祖能使聚落居民消灾解厄、趋吉避凶,北头洋族人为了感谢阿立祖的庇佑,每逢阿立祖的诞辰日,也就是每年的农历3月29日,族人都会准备许多祭品,聚集在阿立祖身处的公廨之前,手牵着手,舞蹈歌唱酬神。久而久之,这样的酬神习俗便成为今日我们所俗称的北头洋平埔夜祭。

自明清时期汉人大批渡台时,台湾西部平埔族群最先与汉人接触,大部分在这个时期接受到汉人文化的同化,北头洋平埔族人亦然。除了日常的服饰与语言受到汉化影响外,传统信仰也融入了汉人的祭祀习俗,例如北头洋阿立祖的祭祀方式融合了汉人祭祀的炉主制度(一种由神明钦点年度信徒代表的制度)。然而在日治时期,因为殖民当局为了顺利开展殖民地的治理计划,一方面积极地推动同化政策与皇民化运动,另一方面也积极地打压殖民地人民旧有的信仰与习俗。在这个时期,北头洋聚落的宗教信仰活动都被禁止,祭祀阿立祖的公廨(音ㄍㄞˋ,类似于汉人的公庙)也被拆了,紧接着在太平洋战争时期的兵荒马乱,村落社会的发展遭遇严重打击,阿立祖信仰也随着沉寂了许久。到了战后,因为国民政府亦将平埔族群的传统信仰与习俗视为陋习,加上民国50年代(公元1960年代)起台湾经济发展的巨大改变,愿意去学习与承袭传统习俗的族人越来越少,北头洋聚落的许多传统仪式与祭仪歌谣因此逐渐面临失传的问题。

直到民国80年代(公元1990年代)后,在原住民族群运动浪潮的鼓励之下,才逐渐开启了北头洋平埔文化的文化复振契机。然而,由于北头洋夜祭仪式中断过久,再加上传统文化习俗大多皆已失传,因此文化复振的工作阻碍重重。直到民国88年(公元1999年),北头洋才重新恢复平埔夜祭的举办,该年的北头洋平埔夜祭选在北头洋立长宫举行,但来年(公元2000年)鉴于立长宫的空间不够宽广,又适逢「北头洋文化馆」建盖完成,因而移师该馆前广场举行。民国93年(公元2004年)起,北头洋平埔夜祭又再次移师新落成的「佳里北头洋平埔文化园区」举行,并结合当地观光资源来推广北头洋平埔族群的文化内涵,在当地居民的奔走筹划下,北头洋平埔夜祭成为当地的年度盛事。

主要特色

北头洋平埔夜祭虽然只是1日的祭典,但北头洋居民在几个月前就必须开始准备,最主要的是跳戏歌舞的练唱。在农历3月29日阿立祖的诞辰日当天,清晨时,北头洋阿立祖的「契子」们便会带着「槟榔」、「米酒」和「粽子」向阿立祖行「三向礼」。「契子」与「三向礼」都是北头洋阿立祖信仰的习俗,北头洋居民认为体弱多病、生长不顺的孩子,给阿立祖做「契子」(类似于养子)后便会平安成长;「三向」是平埔族人拜阿立祖的特有仪式称呼,主要指「槟榔」、「米酒」和「粽子」,这些都是阿立祖爱吃的食物,但相传阿立祖的牙齿并不好,因此必须把槟榔咬碎后才能祭拜。然而,今日北头洋族人行三向礼时,仅将槟榔置于案桌上,然后将米酒浇洒于槟榔上,省略了口嚼碎槟榔的动作,但北头洋族人对阿立祖的虔敬并不因而稍减。等到「三向礼」结束后,白天的仪式便告一段落。接着要到了傍晚6点左右,祭司才会带领众人开始夜祭的仪式过程,北头洋夜祭仪式过程大致可以分为:(1)献猪,(2)请神,(3)点献猪,(4)覆布礼,,(5)翻猪礼,(6)牵曲。

北头洋夜祭的第1项仪式是「献猪」,族人们宰杀好的黑猪置于竹编里箃壶仔上,内脏置于旁,猪头向着公廨,前放5个酒杯,另有1瓮插槟榔1串及泽兰数支,旁放茅草1束、7尺2 (2.16公尺)白布1条,还有1盘子,内置粄及铁丁、硬币、绿豆、谷壳等祭品。猪只摆放完毕,由祭司先进行敬酒礼,接着手持清香呼请阿立祖降临接受族人的献礼祭拜。请神完毕,祭司便会开始点收献猪,点燃茅草拂拍猪礼,此代表着「过火」净猪,过火完毕,再一一喷酒。过火结束后,祭司便会将置于献猪旁的白布摊开覆盖于猪体上。覆布后,祭司倒米酒于酒杯中,且隔一段时间便斟酒1次,前后共5次,至此代表已将猪只献给了阿立祖。接着祭司会「掷筊请示」诸神是否点收完献猪,直到掷得圣筊为止。接下来,祭司会以刀背敲打猪头2下,并掀开白布将献猪翻仰,此即为「翻猪礼」。献猪翻仰后,祭司以刀在猪的口、耳、身体上,象征性的画1下,表示献猪已为诸神点收完毕。至此,整个献猪礼结束,献猪被抬出廨埕,廨埕净空出来,接下来便会进行「牵曲」。「牵曲」主要由妇女来进行,妇女们双手交叉牵围成圈,配合简单的二进一退舞步,边跳边唱着曲调哀怨悲戚的仪式歌谣,歌谣主要在于感怀先祖对后代子孙的庇佑,希望先祖不要遗忘子孙,能继续庇荫后代子孙。
过火结束后,祭司将白布摊开覆盖于猪体上接着倒米酒于酒杯中,重复斟酒5次,代表已将猪只献给了阿立祖。
过火结束后,祭司将白布摊开覆盖于猪体上接着倒米酒于酒杯中,重复斟酒5次,代表已将猪只献给了阿立祖。
猪只摆放完毕后,祭司先进行敬酒礼,再手持清香呼请阿立祖降临接受族人的献礼祭拜。接着便开始点收献猪,点燃茅草拂拍猪礼、「过火」净猪,再一一喷酒。
猪只摆放完毕后,祭司先进行敬酒礼,再手持清香呼请阿立祖降临接受族人的献礼祭拜。接着便开始点收献猪,点燃茅草拂拍猪礼、「过火」净猪,再一一喷酒。
「三向」是平埔族人拜阿立祖的特有仪式称呼,主要指阿立祖喜爱的「槟榔」、「米酒」和「粽子」。相传阿立祖的牙齿不好,以往皆把槟榔咬碎后才祭拜。今日北头洋族人行三向礼时,仅将浇了米酒的槟榔置于案桌上省略嚼碎槟榔的动作。
「三向」是平埔族人拜阿立祖的特有仪式称呼,主要指阿立祖喜爱的「槟榔」、「米酒」和「粽子」。相传阿立祖的牙齿不好,以往皆把槟榔咬碎后才祭拜。今日北头洋族人行三向礼时,仅将浇了米酒的槟榔置于案桌上省略嚼碎槟榔的动作。

文献资料

  • 1.文化部文化资产局(不着年代)〈佳里北头洋平埔夜祭〉。「文化资产个案导览」。
  • 2.北头洋发展协会文史工作室(不着年代)〈北头洋:历史与风华〉。「三向」。
  • 3.陈昭宏(2004)历史记忆与复振运动:以台南县佳里镇北头洋为中心。台北大学民俗艺术研究所硕士论文。 
  • 4.段洪坤(2013)当代平埔原住民族运动研究(1993-2012):以台南西拉雅族为例。暨南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 5.段洪坤(2013)阿立祖信仰研究。台南: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条目参照

环景连结

    周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