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
回首页

玫瑰圣母堂

玫瑰圣母堂
*
玫瑰圣母堂的整体建筑造型仿哥德式及罗马式,整体建筑呈现厚重、向上垂直发展的线条,正门上方有清代奉旨碑,成为今日高雄市地标之一。
资产类别: 历史建筑-教堂
所在地址: 高雄市苓雅区五福三路151号
公告日期: 2003年02月26日
创建/起源年代: 日昭和3-6年(公元1928-1931年)
摄影者: 赵守彦
经 纬 度: 120.29175,22.62051
指定/登录机关: 高雄市 政府
公告文号: 高市府文二字第0920010663号
资产保存者: 财团法人天主教会高雄教区

指定/登录理由

本教堂系昭和3年(1928年)重建并为台湾主教座堂,主教堂的整体建筑造型仿哥德式及罗马式,整体建筑呈现厚重、向上垂直发展的线条,正门上方有清代奉旨碑,其左右两侧有教宗、枢机主教的牧徽,玫瑰圣母堂亦为亚洲3大圣堂之一。

发展源流

位于高雄市苓雅区的玫瑰圣母堂,创始于清咸丰9年(公元1859年),为天主教会在台湾重新开教以来建立的第1座教堂,也是近代台湾天主教会的发源地,现在为天主教高雄教区之主教座堂。

咸丰9年(公元1859年),道明会郭德刚(Rev. Fernando Sainz,1832-1895)神父从厦门至高雄传教,该年12月郭神父在当时前金靠海区域购置1笔土地,并以稻秆茅草简单的搭盖了临时传教所。公元1860年5月,郭神父将原来的临时传教所拆除,兴建1间以土角砖砌成的小圣堂,该堂宽15尺、长60尺,命名为「圣母堂」,为台湾第1座教堂建筑。公元1862年9月圣母堂重新进行改建,以红砖、咾咕石及三合土等建筑材料,重新砌成1座宽30尺、长90尺的正式圣堂,并自西班牙迎圣母像至圣堂供奉。公元1863年5月24日举行祝圣落成启用典礼,并奉「圣母玛利亚」为教堂的主保圣人(亦即教堂的守护者与指导者),同时将这座圣堂命名为「玫瑰圣母堂」。

经半世纪后,信徒人数逐渐增加,原有的圣堂已难容纳来参与主日弥撒的教友,每逢瞻礼庆典日,更是肩摩踵接,便有了重建圣堂的计划。公元1928年李安斯(1899-1989)神父担任玫瑰圣母堂神父时,开始进行重建圣堂。当时圣堂所在地和爱河的沙滩连在一起,地势非常低洼,必须填满5尺的砂土,才能达到建堂的地坪,在当时政府的许可下,李神父与教友们开通爱河的泥土搬来填充地基,经过日夜赶工,于公元1931年完成了宏大的建堂工程。新圣堂采哥德式(Gothic styls)建筑,钟楼高耸于碧空,两旁另有2座拱门,侧面为圆拱窗;堂内天花板富有变化的圆拱型突出装饰线条,使圣堂在静穆气氛中多一份活泼气息。公元1948年道明会士陈若瑟(Fr. Joseph Arregui y Yparaguirre, O.P,1903-1961)神父出任天主教高雄监牧区监牧,并指定该玫瑰圣母堂为「主教座堂」(教区主教的正式驻地,亦是教区的中心)。公元1961年3月,高雄监牧区正式升格为教区,郑天祥神父任第1任主教,仍以玫瑰圣母堂为主教座堂。公元1995年5月,罗马教廷提升玫瑰圣母堂为宗座圣殿(天主教会中列属第1等级之教堂),该年7月玫瑰圣母堂为开始大规模整修,于公元1998年11月8日举行落成及祝圣晋升典礼,今所见之玫瑰圣母堂形貌即为当时所建。

玫瑰圣母堂建筑造型仿造欧洲哥德式教堂风格,并混合部分罗马风格,整体呈现厚重、向上垂直发展的线条,内部以7对柱子分成中殿及两侧通廊,通廊之上还有夹层,而两侧夹层及天花板以交叉拱筋构成,圣坛则以8角环形处理。由于玫瑰圣母堂在建筑外观采用了大量的西方中世纪建筑元素,建筑风格充满异国情调,因此今日除了有台湾各地天主教信徒与教友的朝圣活动之外,也常会吸引了许多非天主教信徒的观光客前来参观,加上公元2001年被选为「高雄历史建筑十景」与「台湾历史建筑百景」,这使得玫瑰圣母堂成为今日高雄市的地标之一。

主要特色

玫瑰圣母堂之造型式样为简化的「哥德式样」(Gothic style),门廊上之尖塔(Spire)、小尖帽(Pinnacle)、扶壁(Buttress)及彩色玻璃等建筑语汇均为「哥德式」建筑的基本元素。而中央塔楼、屋檐上的「伦巴底带」(连续小拱圈)和双联式拱窗、玫瑰窗(Rose window)属于仿罗马式建筑常见的元素。西方天主教堂内部空间大概有3种基本形态:即圆形、十字形及长方形,玫瑰圣母堂属于长方形,即西方所谓的「巴西利卡式」(Basilica),这种空间原本是罗马时期法院常用之空间形态,后来也用在教会空间。

玫瑰圣母堂内部可以分为门廊、中殿、通廊及圣坛等空问。门廊位于正面高塔之下,两侧卫塔内有回旋梯通往夹层,中殿和通廊由7对柱子分开,通廊之上则是夹层,为唱诗班的位置。在台湾的天主教堂中,玫瑰圣母堂较符合西方教堂的配置形态,在其它教堂中则较难找到如此丰富的空间原型。玫瑰圣母堂内部的圣坛为类似8角「环形殿」(Apse),有装饰丰富之神龛1座,正中央供奉玫瑰圣母像,为公元1863年修建本堂时自西班牙引进,至今已有150年历史。圣坛之上有6条主筋与6条附筋交集于顶面空间。中殿的7对柱子支撑6对拱圈,柱子和拱圈之上则有交叉汇集于顶的拱筋,构成主殿及通廊一致且具韵律感变化的视觉意象。

玫瑰圣母堂除了在建筑上展现欧洲传统教堂建筑的风格,作为近代台湾天主教会的发源地,玫瑰圣母堂亦保有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文物,而这也是玫瑰圣母堂最不同于其他天主教堂的地方。玫瑰圣母祭台正中所供奉的「玫瑰圣母像」,为公元1863年兴建前本堂时,自西班牙引进,供奉至今已近140年之历史;圣堂前门上的「奉旨碑」乃是公元1874年清穆宗皇帝准许传教自由时,命沈葆祯亲笔以剞石送予玫瑰堂;玫瑰圣母堂所保有的「领洗册」是台湾天主教最古老的领洗册,自公元1859年11月3日第1位领洗者至今,共记载1万余名教友,均登录于玫瑰圣母堂的领洗册;玫瑰圣母堂内所安置的「主教宝座」,乃是公元1961年高雄监牧区升格为教区时所安放,作为教区主教前来主持弥撒圣祭时使用。由此可知,玫瑰圣母堂所保有的历史建筑及文物,不但说明了玫瑰圣母堂百年来所历经的历史变革,亦可作为天主教会在台湾的历史发展之见证。现今玫瑰圣母堂除了提供天主教信徒作宗教仪式活动外,平日也开放一般民众自由参观,一方面是作为历史建筑供访客游憩参观外,另一方面也是作为教育社会大众认识天主教的重要场所。
玫瑰圣母堂之造型式样为简化的「哥德式样」,图中彩色玻璃窗户设计,即为「哥德式」建筑的重要元素之一。
玫瑰圣母堂之造型式样为简化的「哥德式样」,图中彩色玻璃窗户设计,即为「哥德式」建筑的重要元素之一。
中殿的7对柱子支撑6对拱圈,柱子和拱圈之上则有交叉汇集于顶的拱筋,构成主殿及通廊一致且具韵律感变化的视觉意象。
中殿的7对柱子支撑6对拱圈,柱子和拱圈之上则有交叉汇集于顶的拱筋,构成主殿及通廊一致且具韵律感变化的视觉意象。
玫瑰圣母堂内部的圣坛为类似八角「环形殿」(Apse),有装饰丰富之神龛1座,正中央供奉玫瑰圣母像。圣坛之上有6条主筋与6条附筋交集于顶面空间。
玫瑰圣母堂内部的圣坛为类似八角「环形殿」(Apse),有装饰丰富之神龛1座,正中央供奉玫瑰圣母像。圣坛之上有6条主筋与6条附筋交集于顶面空间。

文献资料

条目参照

环景连结

    周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