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
回首页

宜湾天主堂(和平之后堂)

宜湾天主堂(和平之后堂)
*
宜湾天主堂以钢筋混凝土为构材,以圆弧形柱状体为基本型状作变化,过去外墙刷上白色漆,造型类似王冠,相当庄严,现在则以碎石装饰外墙,仅在窗户装饰留白漆。
资产类别: 历史建筑-教堂
所在地址: 台东县成功镇宜湾路10邻108号
公告日期: 2003年12月31日
创建/起源年代: 民国46年(公元1957年)
摄影者: 蔡念儒
经 纬 度: 121.40054,23.21038
指定/登录机关: 台东县 政府
公告文号: 府文资字第0923028169号
资产保存者: 财团法人天主教会花莲教区

指定/登录理由

东部海岸聚落特殊造型之教堂及重要之传教中心。

发展源流

宜湾天主堂位于台东成功镇最北方端的宜湾部落。其源起始于荷兰籍白冷会神父姚秉彝(音同意)(Rev. Jorrit de Boer,1911-2002)于民国42年(公元1953年)11月奉派至台东东海岸传教时,住在宜湾部落阿美族传道刘木生的家中,并以此作为传道所开始传教。民国46年(公元1957年)夏季,宜湾正式成为堂区。宜湾堂区为管辖成功镇北部的教区,宜湾和平之后堂为其座堂。当地教友集资买了村内的1块地,兴建宜湾的第1座茅草屋顶教堂。后来教友渐多,再度买地,建造现代化教堂建筑,即为本堂。本堂于民国49年(公元1960)年10月21日落成,定名为「和平之后堂」。一般而言,天主堂通常会以教会圣人或教会先贤命名,以其精神作为圣堂的楷模。宜湾天主堂以和平之后堂为名,其名来自于天主教会册封圣母玛利亚(St. Maria)的第2个封号,最早是由教宗本笃十五世于公元1917年公开使用,以呼吁人们注意当年度发生的法蒂玛圣母显圣异象(法蒂玛圣母是天主教徒给1917年在葡萄牙法蒂玛连续6个月于当月的13日显现给3个牧童而后被天主教会所认为是「圣母玛利亚」者的称号),祈求世界大战早日结束,恢复和平。

公元1859年,道明会西班牙籍郭德刚神父(Rev. Fernando Sainz,1832-1895)赴打狗(今高雄)传教,天主教信仰始于台湾传播,且由道明会主持将近百年。日治皇民化时期,日本政府指定由日籍神职人员执行传教工作。民国38年(公元1949年)国民政府撤退来台,同时带来大量中国大陆教会人员,增进台湾天主教会组织扩展。民国41年(公元1952年)罗马教廷在台湾施行圣统制,即为天主教会的地方行政体制,并在台湾重建「中国主教团」,设置地方教区,其中花莲、台东两县被划为花莲教区,初期分别由巴黎外方传教会与白冷会扛起主要传教工作。

白冷会全名为白冷外方传教会(Societas Missionaria de Bethlehem,SMB),原为瑞士1间以培养艰困地区传教人员为宗旨的修道院中学。公元1921年改组后成立白冷会,派遣传教士向「贫穷、受剥削的、受轻视的及失去人权的」人群传教,目标将此教会建立为「一个自养且成长的本地教会」。

姚秉彝神父来台前曾在黑龙江省传教,熟稔日语与中文。但在二战期间先遭日军监禁,战后旋及中共解放军逮捕,严刑拷打,留下许多肢体关节的后遗症,行动不便。即使如此,他在公元1953年来台后以宜湾为起点,在成功、东河各聚落传教,建立台东东海岸一带的天主教信仰基础。

主要特色

宜湾天主堂以钢筋混凝土为构材,以圆弧形柱状体为基本型状作变化,过去外墙刷上白色漆,造型类似王冠,相当庄严,现在则以碎石装饰外墙,仅在窗户装饰留白漆。教堂右后方有史泰南神父(Rev. Dominik Steiner,1916-2002)纪念墓园、姚秉彝神父纪念碑等。

天主教主张信徒须在神职人员的引导下,接触基督真言(见于圣经)与教会圣传,才能准确地了解信仰的内涵,因此在教堂作为举行圣事与讲道的场所,着重在营造神圣空间上。天主堂平面一般为长条状或拉丁十字状,采座东朝西的方位。其入口处设有前廊,将出入人群与圣堂隔开。至于圣堂内部大致上可分为信徒座区、翼廊与祭仪的空间,其中祭仪空间前设有台阶,使其高于翼廊和座区,前方会有祭坛,作为圣事的进行之处。为了强调营造出神圣性,祭坛通常设于圣堂东侧,日照最充足处,圣堂各窗口也将光源汇集于此,使其成为圣堂内最光亮处,让信徒充分体验到上主的恩惠(日光为天主的象征)。宜湾天主堂座落在海岸山脉的山坡上,其内部平面维持长条状设计,但采用座西朝东的设置,将圣坛置于西侧,并在圆弧型的内墙四周设置环状的窗户,避免日照度不够的问题。 天主堂的祭祀空间会摆设十字架与各种神像,使信徒感受到庄严感,并有助于神职人员讲道时讲述教会圣传。宜湾天主堂在圣坛设有大型的耶稣受难十字像,并在祭坛旁边设置圣母像。圣坛两侧则布置各种阿美族纹饰。教堂外的花园步道则设有金属制的基督受难与复活图(一般称为苦路)。

宜湾值得一提的是史泰南神父,当民国53年(公元1964年)姚神父调往马兰天主堂后,由史神父继任。史神父在宜湾堂区的时间相当长,他是1位默默耕耘的标准农夫,平日自己垦地、种菜、养鸡、种花莳草,完全自食其力。堂区的一切杂役,从不假手他人,颇受教友的推崇。此外,史神父积极推动宜湾阿美传统文化复振,平日身着阿美服饰,以阿美语讲道,并培养部落教友黄贵潮先生钻研文化人类学,为宜湾留下大量阿美歌谣、祭仪与神话等文化数据,使得宜湾成为东海岸阿美文化的重镇,保留完整的祭仪。

民国80年(公元1991年),史神父年迈退休,由白冷会瑞士籍葛德(Rev. Ernst Gassner,1936-)神父继任,但史神父仍然在教堂帮忙,从无停顿。民国87年(公元1998年)葛神父调往东河,宜湾堂区暂由阮文通神父代管,史神父更是成了回任的神父,为堂区工作。直至民国90年(公元2001年),主教另委派阿美族李升财(称刘木生为舅舅)神父担任本堂神父,史神父仍然继续在堂区奉献他的心力。民国91年(公元2002年)3月,史神父因病去逝,天主堂将其农园改为纪念墓园。这个农园原来是座小山,史神父花了20年的时间,以双手整理成的。长眠于此,面对圣堂,百分之百地融入他所热爱的宜湾。
宜湾天主堂座落在海岸山脉的山坡上,沿入口斜坡上行即见教堂建筑。
宜湾天主堂座落在海岸山脉的山坡上,沿入口斜坡上行即见教堂建筑。
教堂圆弧型的内墙四周设置环状的窗户,避免日照度不够的问题。建筑外花园步道则设有金属制的基督受难与复活图。
教堂圆弧型的内墙四周设置环状的窗户,避免日照度不够的问题。建筑外花园步道则设有金属制的基督受难与复活图。
穷人圣母是圣母玛利亚名号之一,源自传说公元1930年代经济大恐慌,圣母于比利时小镇显现圣迹,表示欲来帮助世上穷人。
穷人圣母是圣母玛利亚名号之一,源自传说公元1930年代经济大恐慌,圣母于比利时小镇显现圣迹,表示欲来帮助世上穷人。

文献资料

  • 1.台东天主教教义中心编印(1995)。《白冷会在中国传教史料》。台东:台东天主教教义中心。 
  • 2.古伟瀛(2009)。《台湾天主教史研究论集》东亚文明丛书71。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 3.赵川明、林韵梅主编(2009)。《日出台东:东海岸文化景观》。台东:国立台东生活美学馆。 
  • 4.赵川明与姜国彰(2013)。《后山传爱:白冷会台东60年的影像故事》。台东:国立台东生活美学馆。
  • 5.Ward-Perkins, J. B. (1994) Studies in Roman and Early Christian Architecture. London: The Pindar Press.

条目参照

环景连结

    周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