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
回首页

灵泉禅寺开山堂

灵泉禅寺开山堂
*
开山堂是1座主堂带厢房的建筑格局,左厢房已拆除。
资产类别: 历史建筑-宅第
所在地址: 基隆市信义区六合路2号
公告日期: 2004年03月01日
创建/起源年代: 日大正9年(西元1920年)
经 纬 度: 121.76257,25.11536
指定/登录机关: 基隆市
公告文号: 文中一字第0931501563号
资产保存者: 土地所有人(公有):国有财产局建筑所有人(私有):财团法人台湾省基隆市灵泉禅寺 管理人:财团法人台湾省基隆市灵泉禅寺

指定/登录理由

具历史文化价值者

主题导览

灵泉禅寺开山堂位於基隆市东郊月眉山,为灵泉禅寺建筑群之一,灵泉禅寺创立於日明治34年(西元1901年),释善慧(西元1881-1945年)担任住持後积极弘法、建设寺院,使得灵泉寺法务昌盛发展,为台湾本土佛教四大法脉月眉山派的总本山,寺院规制完备、殿宇恢弘,名列基隆八景,更被誉为北台湾第一佛教圣地。

日大正7年(西元1918年)为了纪念释善慧建设灵泉禅寺,也希望提供给来访宾客有1个休憩之处,於是灵泉寺规画建设开山堂,此工程於日大正9年(西元1920年)竣工,其建筑是1栋两层楼的砖造洋式建筑。如今开山堂与佛殿、灵泉三塔表现在佛教历史、人物及建筑3方面的价值,目前已列入基隆市历史建筑的保护之列。

发展源流

灵泉禅寺初名灵泉寺,创寺的缘由为福建鼓山涌泉寺的僧侣释妙密(生卒年不详)、释善智(西元1852-1906年)等人前来基隆弘法,吸引基隆的信众来听经闻法,因为参与者众多,遂发起建寺,经由地方耆绅的赞助,以及获得月眉山大水窟的林来发(生卒年不详)捐献土地,於日明治34年(西元1901年)在基隆东郊月眉山兴建,3年後规模略具,因为寺址一带有涌泉产出,所以命名「灵泉」。

随着灵泉寺空间需求日增,最初的寺院已无法负荷众多的信徒,创寺的释妙密、释善智先後圆寂,寺院的建设责任便由释善慧(西元1881-1945年)全权担任。日明治39年(西元1906年)释善慧透过基隆支厅向台湾总督府申请建立寺院,但并未获得批准,几经公文往返,在日明治40年(西元1907年)联合信徒总代辜显荣(西元1866-1937年)、颜云年(西元1874-1923年)、许梓桑(西元1874年-1945年)等人一同发起,向台湾总督府申请寺院建立及寄附金募集许可,这次申请获得台湾总督府的核准,於是灵泉禅寺即展开了全岛的布教行动,开始募资扩建。

释善慧为了让灵泉禅寺成为台湾的「模范丛林」,经基隆地方绅商的襄举,如火如荼地展开一系列的兴建,随着日大正元年(西元1912年)天王殿的完成,灵泉禅寺之合院格局终於成形。於日大正7年(西元1918年)为了纪念释善慧建设灵泉禅寺,也希望提供给来访宾客有1个休憩之处,於是在灵泉三塔前方规画建设开山堂,工程在日大正9年(西元1920年)竣工,同年底举行「开山堂新筑落成庆赞会」,一系列盛大的落成典礼包括庆祝铜质灵泉开山善慧氏寿像、御开山碑落成。

二战後,随着开山堂的木构腐朽严重,内部空间已不敷需求而进行整建,於民国84年(西元1995年)竣工,此整建让室内已无法看出释善慧之前生活的痕迹。

主要特色

开山堂是1座主堂带厢房的建筑格局,建筑的结构为砖造承重墙柱,楼板与屋架原为木造,主堂为面宽五开间、进深四开间的2层楼殖民式样建筑,厢房为面宽二开间、进深一开间的1层楼建筑,主堂与厢房之间以廊道相连。主堂在日本时代晚期做为释善慧(西元1881-1945年)卸下灵泉禅寺住持後之栖隐处所,释善慧圆寂後此处改为供佛用途,厢房主要做为浴厕、厨房、仓库等服务性附属设施之用。

主堂的1楼地面抬高,地坪为混凝土构造,於正面车寄处设置半圆形的6层阶梯,台基并未架空及留设通气孔,为完全回填之构造形式,表面为凿面石片面饰,台基四周并未设置犬走(建筑物背面及侧面屋檐下的小走道,通常宽度不到1公尺)与排水沟。立面於入口处设置车寄月台,上有弧形山墙,四周为连续砖造拱圈之回廊设计,廊柱砖体外露,中段及柱脚以水泥砂浆面饰,连接拱圈处以五角形混凝土块承接传递力量,各拱圈并设置拱心石。原始屋面研判为木构架的斜屋顶型式,现况屋顶为钢承板支承钢筋混凝土楼板之平顶屋面。开山堂的建筑装饰集中在主堂,装饰特徵表现在砖拱、绿釉栏杆、油漆彩绘,以及女儿墙上的泥塑等工艺技术。

开山堂平日没有开放,现今1楼主祀观世音菩萨,配祀地藏王菩萨、目连尊者、弥勒菩萨、韦驮尊天菩萨、伽蓝菩萨;2楼主祀观世音菩萨,配祀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日大正9年(西元1920年)落成的铜质灵泉开山善慧氏寿像,铜像原安奉於开山堂内,後移至灵泉寺新建之祖师堂供奉,释善慧铜像表现写实风格,展现日本时代塑像与炼铜技术,为台湾工艺史之重要作品。

开山堂左前方空地立有1块於日昭和15年(西元1940年)所立之「皇纪二千六百年纪念昭和庚辰秋献纳造路信徒芳名」,是释善慧与时任灵泉寺住职释德馨(生卒年不详)等人募捐造路的名册碑文。
原本供奉在开山堂的「灵泉开山善慧氏寿像」已移至灵泉禅寺祖师堂供奉。
原本供奉在开山堂的「灵泉开山善慧氏寿像」已移至灵泉禅寺祖师堂供奉。
拱圈做法是在连接拱圈处,以五角形混凝土块承接传递力量,各拱圈并设置拱心石。
拱圈做法是在连接拱圈处,以五角形混凝土块承接传递力量,各拱圈并设置拱心石。
2楼原室内隔间在战后拆除,已看不出日本时代释善慧(公元1881-1945年)的生活起居空间,目前供奉观世音菩萨等佛像。
2楼原室内隔间在战后拆除,已看不出日本时代释善慧(公元1881-1945年)的生活起居空间,目前供奉观世音菩萨等佛像。
女儿墙的山头为开山堂整座建筑之装饰重点
女儿墙的山头为开山堂整座建筑之装饰重点
2楼回廊做法展现典型殖民式样建筑,屋顶已于战后改为钢承板、I型钢梁。
2楼回廊做法展现典型殖民式样建筑,屋顶已于战后改为钢承板、I型钢梁。
1楼室内左侧有释善慧(公元1881-1945年)遗照。释善慧担任住持后积极弘法、建设寺院,使得灵泉寺法务昌盛发展。
1楼室内左侧有释善慧(公元1881-1945年)遗照。释善慧担任住持后积极弘法、建设寺院,使得灵泉寺法务昌盛发展。
1楼室内右侧供奉释善昌牌位与遗照,释善昌与释善慧同为师兄弟,释善慧任灵泉禅寺住持、释善昌任副住持。
1楼室内右侧供奉释善昌牌位与遗照,释善昌与释善慧同为师兄弟,释善慧任灵泉禅寺住持、释善昌任副住持。
日昭和15年(公元1940年)「皇纪二千六百年纪念昭和庚辰秋献纳造路信徒芳名」立于开山堂左前方空地,碑文尚可辨识,但碑座已遭破坏。
日昭和15年(公元1940年)「皇纪二千六百年纪念昭和庚辰秋献纳造路信徒芳名」立于开山堂左前方空地,碑文尚可辨识,但碑座已遭破坏。
「御开山碑」是释善慧的弟子为纪念释善慧、释善智、释善性创建灵泉禅寺,于日大正9年(公元1920年)开山堂落成典礼所立,现移至灵泉禅寺山门。
「御开山碑」是释善慧的弟子为纪念释善慧、释善智、释善性创建灵泉禅寺,于日大正9年(公元1920年)开山堂落成典礼所立,现移至灵泉禅寺山门。

文献资料

  • 1.靈泉禪寺開山堂 (2004)。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摘自: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historicalBuilding/20040301000002
  • 2.張崑振(2009)。靈泉禪寺佛殿、開山堂、三塔調查研究計畫。臺北: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条目参照

环景连结

    周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