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居、神桥、表参道、社殿等神社主要元素及空间关系大致仍保存,系日本时代(日治时期)RC及洗石子工艺做法。神社为佳冬地方史之一部分。具历史文化价值者。
屏东县佳冬乡神社与台湾许多神社一样,是配合「一街庄一神社」的政策兴建,日昭和11年(西元1936年)佳冬神社安座,其社格为无格社。佳冬开设陆军飞行场後,亦属於佳冬陆军飞行场的神社,以宗教宣慰在此飞行场服役工作之军士官兵。
二战後,台湾大部分的神社损毁或是移作他用,佳冬神社参道现况已经变成一般道路,周边也兴建民宅,目前留有两座鸟居、神桥、石灯笼残蹟,以及神社本体基座。虽然仅剩残迹,但是格局大致完整。而原本位於神社本殿前的狛犬,目前则被移至国立佳冬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内保存。
屏东县佳冬乡旧名茄苳脚,关於地名有两种说法,一为当地有明显的茄苳树群;另一说法则为马卡道族「茄藤社」的转音。在日本时代隶属高雄州,一直到民国39年(西元1950年)才改隶属屏东县。居民多以客家人为主,其次为闽南人。佳冬乡自开发以来,皆属於基层地方单位,在以农、渔业为主的村落依然有神社建筑,是基於日本时代总督府想用神社从事地方教化的企图,也是皇民化运动精神之展现。
日明治末年,在日本国内开始整顿神社,提出「神社中心」的概念,想要藉由政府的力量,整顿各村落中之神社,使神社除了具有宗教功能外,还能成为各村落的教化中心。
日昭和9年(西元1934年)台湾总督府向各地方首长提出各街庄广设神社的要求,以「一街庄一社」为基本的指导方针。有趣的是日本国内的「一町村一社」概念,则要降低神社滥设之比例,而殖民地台湾的「一街庄一社」却是想普及神社。日昭和11年(西元1936年)佳冬神社安座,其社格为无格社,主要奉祀天照大神、开拓三神(大国主命、大己贵命、少彦名命)与北白川宫能久亲王(西元1847-1895年)。日昭和13年(西元1938年)佳冬开设陆军飞行场,佳冬神社亦属於佳冬陆军飞行场的神社,以宗教宣慰在此飞行场服役工作之军士官兵,让他们的心灵有所寄托。
二战後,台湾大部分的神社损毁或是移作他用,佳冬神社参道现况已经变成一般道路,周边也兴建民宅,目前留有两座鸟居、神桥、石灯笼残蹟,以及神社本体基座。虽然仅剩残迹,但是格局大致完整。而原本位於神社本殿前的狛犬,目前则被移至国立佳冬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内保存。
沿着西部滨海公路台17线往南,过林边大桥後就会进入佳冬乡境内,在国立佳冬高级农业职业学校附近,可以看到路旁有一个完整的鸟居,即为佳冬神社之第一鸟居,也是参道的入口。尽管佳冬神社的社格等级不高,为无格社,但佳冬神社仍拥有相当恢弘之格局,由第一鸟居开始算起,到第四平台的神社本体,大约有140公尺长。
在参道旁边的第一鸟居非常显眼,保存完整。鸟居在神道信仰中象徵神、俗两界的分野,进入鸟居後即走进「神的领域」。鸟居的样式多样,佳冬神社的鸟居属於神明鸟居系的靖国鸟居,其特徵是鸟居最顶之横梁(笠木),其下方的横梁(贯)未凸出到柱外。
佳冬神社的整体建筑材质为混凝土与当时流行的洗石子工法。最早的格局包含四座鸟居、神桥、石灯笼数座、手水舍、一对狛犬,以及拜殿、本殿、祭器库、社务所等建物,具备神社该有的一切配件。目前仅余两座鸟居比较完整,参道已经成为一般道路,而两侧皆被後来新增建之民居包围。而原有的神社构件,除了固定於地面之基座外,多散见於周边的民宅、沟渠附近;而原本在本殿前的狛犬已经被移至佳冬高农校内保存。
以当年佳冬乡的经济规模来说,若只单靠庄民的奉献想要维持如此规格的神社的兴建及日常运作可说是十分辛苦,基於国家神道及「一街庄一神社」的指导原则,台湾总督府的国家机器力量就扮演维系佳冬神社背後的重要角色,战後一旦失去国家的维持力量,加以没有地方信仰作为宗教基础,佳冬神社便急速走向没落。
在基座附近的玉垣残迹,玉垣看起来跟栅栏很像,环绕在本殿四周,用来区分神域和俗界。
本殿已经毁坏,目前仅余底座残迹,残迹上还看得到原本装立玉垣的孔洞。本殿前的狛犬已经被移至佳冬高农校内保存。
本殿的基座保持很完整,混凝土洗石子阶梯与石砌的基座,仍为原佳冬神社构件,上面的第四鸟居状况保存状况尚佳。
佳冬神社的鸟居为钢筋混凝土构造,并以洗石子工法装饰表面。
参道旁边有原本石灯笼的基座,石灯笼其余的结构,则能在周边之民宅附近寻见。
佳和路边有一个完整的鸟居,即为佳冬神社之第一鸟居,也是参道的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