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
回首页

进士里天主教救主会

进士里天主教救主会
*
进士里天主教救主会原为宜兰救主堂之分堂,建筑带有浓厚的现代主义风格。
资产类别: 历史建筑-其他设施—建筑物类
所在地址: 宜兰县宜兰市进士里进士路39号
公告日期: 2002年06月21日
创建/起源年代: 民国51年(西元1962年)
经 纬 度: 121.74350,24.73867
指定/登录机关: 宜兰县
公告文号: 府文资字第0910003171号
资产保存者: 土地所有人(私有):财团法人天主教会救主会管理人:曾雅君

指定/登录理由

本历史建筑前廊之「V」型檐柱、挑高礼拜堂、侧面之洗石子斜墙、窗外之镂空水泥花砖、及教堂建筑常用之雕花玻璃等,是该建物之特点,就其建筑特色、表现艺术特色、稀少不易再现,实有保存意义。

主题导览

救主会由德国籍神父岳旦(Fr. Francis Jordan, 1848-1918)於西元1881年所创。救主会在民国10年(西元1921年)到中国传教,落脚於福建,直到民国38年(西元1949年)国共内战後才离开,民国49年(西元1960年)由欧洲直接来到台湾宣教。进士里天主教救主会即是他们在台湾扩展後之教堂。当时是宜兰市区的救主堂之分堂,称为圣弥厄尔堂。

进士里天主教救主会格局简单,为长条形建筑,内设置讲台、礼拜堂、办公室,整栋采钢筋混凝土建筑,外观多以洗石子披覆,外墙有镂空水泥砖,前廊有V形檐柱;而内部的建筑装饰多用雕花彩色玻璃,这些都充分展现现代主义建筑之特色,不过由於信徒减少,圣弥厄尔堂目前已经废堂。

发展源流

天主教道明会(Dominican Order)在西元1626年进入台湾北部传教,是天主教到台湾的开始,之後历经荷兰人驱逐,19世纪又回到台湾,长久以来都是由道明会独立支撑在台湾之天主教传播事业。经过近400年的发展,目前台湾地区的天主教规模已经扩展到拥有7个教区,并包含1个总教区,金门、马祖宗座署理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大量的修会从中国东渡,从民国35年(西元1946年)到民国57年(西元1968年),大约有57个男女修士进入台湾,正是台湾之天主教进入蓬勃发展的时候。也是在此刻,救主会於民国49年(西元1960年)从原本的牧区福建省邵武迁移到台湾,落脚宜兰後继续天主教传播志业。除了救主会,宜兰地区还有其他3个修会--灵医会(Order of St. Camillian)、耶稣会(Societas Iesu)、遣使会(Congregatio Missionis)。

教主会的总会设於梵谛冈(Status Civitatis Vaticanae),於民国11年(西元1922年)来到中国的福建省福州传教,於民国49年(西元1960年)由欧洲直接来到台湾宣教。救主会在宜兰有7座教堂,最初建立的教堂为宜兰市泰山路的圣若瑟堂,最具规模,亦是目前会部所在地;而最後一个则是在民国51年(西元1962年)於宜兰市区成立的救主堂。当时成立救主堂的同时,在进士里购地兴建分堂圣弥厄尔堂,即是现在的进士里天主教救主会,但由於信徒减少,圣弥厄尔堂目前已经废堂。

主要特色

进士里天主教救主会的建筑兴建年代与目前宜兰市区之救主堂相同,依照当时天主教修会的惯例,进士里天主教救主会的建筑设计很可能是由会内或友会学有专精的神父或修士负责。

因为进士里的教堂地位属於市区救主堂之分堂,所以建筑规模也比较精简,不像救主会的其他教堂,有丰富的建筑模样,例如位於壮围乡的土围分堂,圣坛的屋顶采用中国式之攒尖顶,铺设黄色琉璃瓦,墙面也有丰富的中国式装饰图样,但在内部却用了西方的宗教彩绘,整体揉合东西方建筑特色;或如总会部所在的圣若瑟堂与员山圣十字架堂,除了有现代主义风格,还带进哥德式的教堂尖塔概念,充分应用基督宗教符码。

进士里天主教救主会最初只有一长条的主建筑,後来才增建成L形,建筑侧面有马赛克贴砖,主题是圣弥厄尔屠红龙,红龙是撒旦在《启示录》的形象。本体是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整体采用非对称的建筑形式,类似位於圣后街上的法蒂玛圣母堂,充满现代主义风格。

一楼的走廊用独特的支柱系统,让楼面挑高且宽阔。建筑本体的墙壁位置很自由,没有局限,1楼的窗面都是大开窗,能获得最好的采光,而且壁面除了洗石子之外,也贴了丁挂砖,同样是当时流行的工法。最重要的是1楼与2楼看起来是各自独立,自由地呈现非对称感觉,互相不受影响;屋顶上铺空心砖来隔热,进士里天主教救主会的这些特点,使其成为宜兰地区非常精致的现代主义建筑佳作。
山墙旁用混凝土镂空花砖装饰,兼具透气功能。
山墙旁用混凝土镂空花砖装饰,兼具透气功能。
1楼的壁面除了洗石子之外,也贴了丁挂砖,同样是当时流行的工法。
1楼的壁面除了洗石子之外,也贴了丁挂砖,同样是当时流行的工法。
1楼的窗户皆保留当年的木窗,所镶嵌的压花玻璃也是当时流行的样式,图样有海棠花、十字纹与草纹。
1楼的窗户皆保留当年的木窗,所镶嵌的压花玻璃也是当时流行的样式,图样有海棠花、十字纹与草纹。
1楼用V形檐柱撑起挑高,并充分展现现代主义建筑之特色。
1楼用V形檐柱撑起挑高,并充分展现现代主义建筑之特色。
2楼壁面填满了繁复、工整的小开窗。
2楼壁面填满了繁复、工整的小开窗。
建筑的1楼与2楼各自独立,自由地呈现非对称感觉。
建筑的1楼与2楼各自独立,自由地呈现非对称感觉。
建筑侧面山墙用马赛克贴砖与混凝土镂空花砖装饰,主题是圣弥厄尔屠红龙,红龙是撒旦在《启示录》的形象。
建筑侧面山墙用马赛克贴砖与混凝土镂空花砖装饰,主题是圣弥厄尔屠红龙,红龙是撒旦在《启示录》的形象。
1楼的窗面都是大开窗,采光非常好,且门框用色鲜明。
1楼的窗面都是大开窗,采光非常好,且门框用色鲜明。
1楼的长廊尾端原本应该可穿越,但目前已被浪板封闭。
1楼的长廊尾端原本应该可穿越,但目前已被浪板封闭。

文献资料

  • 1.徐明松、王俊雄(2008)。粗獷與詩意: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臺北縣:木馬文化。
  • 2.李孟淑(2009)。進士里天主教救主會。檢自: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8722
  • 3.蔡明志(2011)。宜蘭戰後現代建築之基礎調查與研究:1950-1981。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檢自:https://www.grb.gov.tw/search/planDetail?id=2343287
  • 4.曾淑鑾(2015)。天主教救主會在宜蘭的發展(未出版之博/碩士論文)。宜蘭縣:佛光大學生命與宗教學研究所。

条目参照

环景连结

    周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