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
回首页

四结基督长老教会

四结基督长老教会
*
四结基督长老教会的设计概念引自诺亚方舟,主体为长方体的红砖建筑。
资产类别: 历史建筑-其他设施—建筑物类
所在地址: 宜兰县五结乡中正路2段72号
公告日期: 2002年06月21日
创建/起源年代: 民国54年(西元1965年)
经 纬 度: 121.76939,24.69690
指定/登录机关: 宜兰县
公告文号: 府文资字第0910003171号
资产保存者: 财团法人北部台湾基督长老教会七星中会

指定/登录理由

本历史建筑竣工於一九六五年,建筑师依地区自然条件,使用镂空的水泥花砖、导风装置以及采光的手法,为当时现代与前卫建筑之风格代表,就其建筑特色以及具稀少性,表现之地域风貌,有其保存价值。

主题导览

台湾基督长老教会以四结地区的中兴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员工与眷属为传教对象,买下中兴纸厂侧门附近约151坪土地做为「四结工业职域传道中心教会」之建筑基地,於民国54年(西元1965年)兴建,1年後竣工并举行献堂典礼。

四结教会由梯塔及教会空间所组成,并因应台湾的热带气候,应用许多镂空的混凝土砖与导风装置,设计概念援引自诺亚方舟,其意象展示成简洁的长方体与高塔间之对比并整合。一楼到二楼与及屋顶平台间的宽距之楼梯,隐喻一对对动物登上诺亚方舟的景象。在建筑材料方面,应用不加修饰的混凝土砖、空心砖,追求朴实与实用,展现现代主义的精神。

发展源流

台湾近代基督教传播史上,首先来台传教的先锋是来自英国之长老会教士马雅各(James Maxwell, 1836-1921),於清同治4年(西元1865年)到达台湾;另一位则是来自加拿大的马偕(George MacKay, 1844-1901),於清同治11年(西元1872年)抵台。早期长老会宣教事业以医疗协助为主,马雅各与马偕都是以医疗传教士之身分来台,协助台湾本地的医疗,奠定了长老教会在台湾之发展基础。

清光绪8年(西元1882年)长老教会进入宜兰,马偕牧师於宜兰市的三结仔街开设宜兰教会,此教会也是原住民噶玛兰族教会里面,最早开始有汉人礼拜的教会,之後长老教会开始以宜兰为中心,在兰阳平原传教,兴建了不少的教会。

中兴纸业建於日昭和10年(西元1935年),前身是日本时代的「台湾兴业株式会社」,二战後历经国民政府接管,转型为国省合营的事业型态,即「台湾中兴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分为四结纸厂与二结纸厂,产能庞大、员工众多,当年为台湾早期首屈一指的纸厂。

长老教会在宜兰地区的传教事业很成功,除了平地的汉人教徒之外,也成功进入山区为原住民传道。二战後,民生寂寥,加上日本时代末期,台湾总督府对於宗教的严密掌控,长老教会的教徒逐渐减少,因此长老教会便尝试往逐渐发展起来的大型工业区宣教,试图在工业区周边建立教会据点。

民国51年(西元1962年)台湾基督长老教会罗东教会陈耀宗(西元1913-1992年)牧师发起建立「四结工业职域传道中心教会」,以四结地区的中兴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员工与眷属为传教对象,买下中兴纸厂侧门附近约151坪土地做为教会之建筑基地,民国52年(西元1963年)11月12日「四结教会劳工中心」开幕,教会正式成立,於民国54年(西元1965年)8月破土兴建,1年後竣工,并於55年9月15日举行献堂典礼,四结基督长老教会也是长老教会里面第一间从事职域传道的教会。

主要特色

四结教会位於宜兰的四结地区,一开始创立的初衷是为了就近服务罗东中兴纸厂之员工与眷属,同时也是长老教会里面第一间从事职域传道的教会。虽然後来中兴纸厂慢慢没落,民国90年(西元2001年)停工关厂,但是四结教会的教众群体已经扩散到周边社区,目前仍持续服务当地的教众。 民国54年(西元1965年)兴建时,由刘明国(生卒年不详)所设计,他毕业於日本东京大学,曾任淡江文理学院建筑系主任,主持明国建筑师事务所,目前他在台湾本地的作品,除了四结基督长老教会之外,宜兰慧灯中学的校舍与校园规划是他最後的遗作。

四结教会的建筑语汇充满了现代主义风格,利用几何线条与原始的材料质感来对话,塑造出流动空间及建筑元素的相对关系。例如︰一楼的长老办公室(私领域)与二楼礼拜领域(神领域),或是清水混凝土的风格对钟塔功能,凸显了针对与冲突感,但又试图调和两者使其并存。

四结教会的设计概念援引自诺亚方舟,其意象展示成简洁的长方体与高塔间之对比并整合,而建筑空间就在其间流畅地展开来。一楼到二楼与及屋顶平台间的宽距之楼梯,隐喻一对对动物登上诺亚方舟的景象。在建筑材料方面,应用不加修饰的混凝土砖、空心砖,追求朴实与实用,符合现代主义的精神展现。另外,也有科比意(Le Corbusier,西元1887-1965年)论及的粗犷论(Brutalism)特徵,展示出再现真实,讲究材料质感,并追求流动空间的建筑形式。室内装修亦少用油漆,看起来与当地工人的住宅室内空间相似,结合在地的生活环境,是二战後非常值得赞赏的现代主义建筑代表作。

民国92年(西元2003年),因为省道拓宽工程,四结长老教会本来面临拆除,经过教会与宜兰文化局沟通後,整栋建筑以人工搬移後退80公尺才得以保存。目前前方为新增建的教会,紧邻後方的旧教会,两栋建筑紧密相倚,继续在兰阳平原上服务教众。
钟塔为混凝土建筑,除了做为教堂的象征以外,也做为梯间使用。
钟塔为混凝土建筑,除了做为教堂的象征以外,也做为梯间使用。
钟塔的入口处,用俗称洞洞砖的混凝土镂空砖与外界隔开。
钟塔的入口处,用俗称洞洞砖的混凝土镂空砖与外界隔开。
钟塔左侧的附属建物原做为办公室使用,是以混凝土与洗石子做为建筑材料。
钟塔左侧的附属建物原做为办公室使用,是以混凝土与洗石子做为建筑材料。
目前原四结教会前方,已经于民国101年(公元2012年)兴建新的教堂。
目前原四结教会前方,已经于民国101年(公元2012年)兴建新的教堂。
整体四结教会建筑大胆地使用多种材料以及不一样的组合形式,梯间采用钢筋混凝土材质,表面讲究实用而不加修饰。
整体四结教会建筑大胆地使用多种材料以及不一样的组合形式,梯间采用钢筋混凝土材质,表面讲究实用而不加修饰。
二楼的边墙设计许多通气孔,可让室内空气对流,调适当地亚热带特征之湿热气候。
二楼的边墙设计许多通气孔,可让室内空气对流,调适当地亚热带特征之湿热气候。
一楼与二楼间的楼梯宽且缓,一方面能让年老的教众方便行走,也比拟了成双成对的动物比肩步上诺亚方舟之景象。
一楼与二楼间的楼梯宽且缓,一方面能让年老的教众方便行走,也比拟了成双成对的动物比肩步上诺亚方舟之景象。
二楼壁面外墙设计有十字架意象,与钟楼一样都是基督教建筑的特征。
二楼壁面外墙设计有十字架意象,与钟楼一样都是基督教建筑的特征。
一楼的外墙有「信望爱」大理石碑,上记有奠基日期公元1965年12月2日。
一楼的外墙有「信望爱」大理石碑,上记有奠基日期公元1965年12月2日。

文献资料

  • 1.翁麗芳(1995)。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教育工作。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1(4),72-88。
  • 2.蘇美如編(2001)。宜蘭市志。宜蘭縣:宜蘭市公所。
  • 3.印海寺的奇想如是說(2010)。職工教會的先驅--四結長老教會。檢自︰http://inhelix.blogspot.com/2010/07/blog-post_3373.html
  • 4.王增榮、王俊雄(2011)。浪漫的真實:戰後蘭陽建築展。臺北市:田園城市。
  • 5.臺灣基督長老教會(2011)。工業職域傳道先驅──四結教會。檢自︰http://www.pct.org.tw/article_church.aspx?strBlockID=B00007&strContentID=C2006101900001&strDesc=&strSiteID=&strCTID=CT0016&strASP=article_church
  • 6.蔡明志(2011)。宜蘭戰後現代建築之基礎調查與研究:1950-1981。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檢自︰https://www.grb.gov.tw/search/planDetail?id=2343287
  • 7.戰後的真實,戰後蘭陽建築展(2011)。03 The Presbyterian Sihjie Church in Taiwan|四結基督長老教會。檢自︰http://lanyangarchitecture.blogspot.com/2011/12/03-presbyterian-sihjie-church-in-taiwan.html
  • 8.編輯小組編(2014)。認識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臺北市: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条目参照

环景连结

    周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