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长和宫坐落於北门大街,建於清乾隆7年(西元1742年),在地人称为「外妈祖庙」。北门大街是清代货品贸易及进出竹堑城的重要商街,清嘉庆年间就有成立类似商会的老抽分会,长和宫庙宇之管理与维护也多由此会协助负责。
清道光年间,新竹众商户成立「金长和」堑郊,老抽分会就与之後成立的中抽、新抽两会一同管理长和宫与水仙宫,延续至今,可谓见证整个新竹城商业历史的庙宇。庙中妈祖神像的头发相传为妈祖得道升天後,用妈祖正身的头发所制成,是庙中的镇庙之宝。
新竹长和宫为新竹当地重要妈祖庙之一,俗称外妈祖,与新竹城内的妈祖庙做区隔,城内妈祖庙称为内妈祖。根据史料记载,清乾隆7年(西元1742年)由时任同知(今县市首长地位)、守备一同创建,其庙址建在俗称「北门大街」的北门街上。「北门大街」顾名思义就是新竹城北门所连接的道路,清代新竹港口就是沿着北门大街进城,连结整个新竹地区的贸易网络,也因此带动整条街道的商况,新竹长和宫建於此地,也是与这有所连结。
北门街上设有各式各样的商店,这些店家也因为时常与海上贸易等有关联,因此航海守护神妈祖也成为这些商户老板的信仰之一,长和宫就成为商行间议事之地。清嘉庆24年(西元1819年),由附近众商户一起出资重修长和宫。
清同治2年(西元1863年),由众商户公议於长和宫东侧,新建水仙宫庙宇,将原後殿水仙尊王移至新建庙宇奉祀,原後殿改奉祀观世音菩萨,且殿前有一匾名为「竹安寺」。此次修建重要之推手为新竹林家的林福祥(生卒年不详)。
日昭和3年(西元1928年)再次重修,庙中有诸多匾额於此时新修,例如:「德可配天」、「慧光普照」由敬献匾额的老抽分会重修。民国69年(西元1980年)增建文昌殿。民国74年(西元1985年)8月19日,由新竹市政府指定为市定古蹟。民国79年(西元1990年)再次整修,民国90年(西元2001年)修复後,庙前遮雨棚亦一起拆除,使庙埕更加明亮。民国96年(西元2007年),庙後方新建文教大楼,成为该庙重要之文化场所。
取名长和宫,有船头行长久合作,和平共处的意思。新竹长和宫为三殿三开间建筑,右侧另建护室。庙中正殿奉祀妈祖、千里眼、顺风耳将军,还有中坛元帅;後殿供奉观世音菩萨、注生娘娘、土地公等神只。
右侧护室奉祀太岁星君、南北斗星君及老抽分会创会先贤神位。其老抽分会,为清代新竹地区商户所组成。清道光年间正式成立「堑郊」名为「金长和」,堑郊辖下有老抽分会、中抽分会,清光绪年间成立新抽分会。日本时代之後这三会转变为神明会型态,现今庙务由这三会的後代共同管理。
长和宫三川殿为硬山脊形式,其建筑中使用大量的石雕,从庙门的螭虎窗,到石狮、石鼓及两旁的龙虎墙,都是精美之作。龙虎堵还有各种主题的交趾陶,庙门门神由彩绘大师潘岳雄(西元1943年-)绘制。沿着两侧回廊可到正殿,回廊墙上有用交趾陶制成的龙虎。
正殿供奉软身妈祖神像,此一神像的头发相传为妈祖得道升天後,用妈祖正身的头发所制成,为该庙镇庙之宝。正殿上还有许多重要匾额,例如:「德可配天」匾额,原在清嘉庆年间由老抽分会弟子敬献,日昭和8年(西元1933年)由老抽分会再次重修。另外「霖雨苍生」匾额由新竹众绅商,於日大正5年(西元1916年)敬献,从中可了解长和宫与在地商户之间有着紧密的连结。此外,也有许多清代官员敬献的匾额,以及清同治年间重修推手林福祥(生卒年不详)所敬献的「母仪配天」。正殿神龛前方有一对回驾牌上书「湄洲回圣驾、台地感神恩」,为早年长和宫回祖庙进香时所赠。
後殿供奉观音菩萨、注生娘娘和土地公等神只,其屋架以三通五瓜呈现,除了有许多木雕外,还有诸多彩绘作品。清嘉庆年间老抽分会敬献的「慈光普照」匾额亦於後殿中。新竹长和宫外观看起来就是一座美术馆,也是见证清代以来新竹城繁荣风华的历史瑰宝。
清同治年间重修推手林福祥(公元?-1862年)所敬献的「母仪配天」匾。
建筑中使用大量的石雕,从庙门的螭虎窗,到石狮、石鼓及两旁的龙虎墙,都是精美之作。
正殿前方两侧,有一对回驾牌上书「湄洲回圣驾、台地感神恩」,为湄洲祖庙所赠。
正殿妈祖软身神像,此尊妈祖头发相传为妈祖得道升天后,妈祖正身的头发所制成。
正殿「德可配天」、「霖雨苍生」匾由老抽分会、新竹众绅商敬献,见证当地商户与信仰的互动。
庙门门神由获得寺庙彩绘薪传奖大师潘岳雄(公元1943年-)所绘制。潘岳雄为国宝级彩绘大师潘丽水(公元1914-1995年)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