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
回首页

彰化孔子庙

彰化孔子庙
*
彰化孔子庙类似传统宫殿式建筑式样,为四进三院的建筑格局,分别是大成门、戟门、大成殿与崇圣祠。
资产类别: 古迹-寺庙
所在地址: 彰化县彰化市永福里孔门路30号
公告日期: 1983年12月28日
创建/起源年代: 清雍正4年(公元1726年)
摄影者: 杨晴帆
经 纬 度: 120.54339,24.07901
指定/登录机关: 内政部
公告文号: 72台内民字第202452号
资产保存者: 彰化县政府

指定/登录理由

1.彰化孔子庙的建筑,大成殿採四面走马廊,屋簷开展如翼,曲线流畅。殿内用「三通五瓜」栋架,空间高敞,樑上悬挂数座清代皇帝所赐匾额,以彰化知县杨桂森所铸之铜製镛钟及雍正帝「生民未有」、乾隆帝「与天地参」匾额最具历史价值。

2.供桌上摆设形式古朴的五供,极为庄严。装饰方面,大成殿臺基四周以花砖砌成,御路的莽龙造型栩栩如生,戟门牆垛嵌以花鸟砖凋,櫺星门嵴上置以6支「通天筒」,为全臺孔子庙仅见。由于全臺如凤山、诸罗、淡水等地孔子庙皆不存或不完整,彰化孔子庙的建筑可视为清代中叶臺湾官建孔子庙之代表作。

发展源流

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彰化设县,雍正4年(公元1726年)知县张镐(生卒年不详)建议兴建县儒学,以彰雅化,此为彰化孔子庙的起源。到了清乾隆16年(公元1751年)士绅施士龄(生卒年不详)等人倡议重修县儒学,多方募款并获得知县程运(生卒年不详)准许后重修,后因故中断,至乾隆18年(公元1753年)由知县王鸮(生卒年不详)主持重修工事,但由于资金缺乏,重修范围仅止于大成门。

清乾隆23年(公元1758年)孔子庙倾颓,知县张世珍(生卒年不详)建议重修,以砖砌甬道,移礼门、义路于大成门左右,并在门外设置泮池与照墙,于泮池题石曰:「芹泉」,取「泮水采芹」之意。明伦堂依原址一并重修,明伦堂后方新建训导署,训导署左方建教谕署,孔子庙的规模从此完整。然而清乾隆51年(公元1786年)林爽文事件时,明伦堂与学署于战乱中毁坏。直至嘉庆16年(公元1811年)知县杨桂森(生卒年不详)倡议重修,增建大成殿前露台石栏杆,自东、西两庑至大成门,增建短围墙,并于泮池上新建「登瀛桥」,毁于战乱的明伦堂则改建至孔子庙的左侧。杨桂森同时购置礼乐器、招佾(音同意)舞生,于春秋2季举行祀典。而到了嘉庆21年(公元1816年)知县吴性诚(?-1826)在明伦堂旧址兴建文昌祠并重修白沙书院。清道光5年(公元1825年)教谕蔡克全(生卒年不详)又于明伦堂大门内侧兴建福德祠。

彰化孔子庙在清代前后历经多次倾毁与重修,但今日孔子庙的规模和格局则奠定于清道光11年(公元1831年)李廷璧(生卒年不详)知县的重修。李廷璧将基地与露台垫高2尺2寸(约66公分),殿前改用龙柱2支及石柱20支,崇圣祠旁增设名宦祠与乡贤祠及礼器库、乐器库,从此确定彰化孔子庙的建筑形式。

明治30年(公元1897年)日人将鹿港国语(日语)传习所迁移至彰化,并运用孔子庙做为上课的场所,同时因日治时期市区改正,孔子庙照墙被拆除,泮池被填平,以拓宽东门大通(今孔门路),做为通往彰化神社的道路。

昭和8年(公元1933年)孔子庙戟门及大成门受风雨侵袭而颓圮,幸经市民李程(生卒年不详)慷慨捐资1千日圆,并倡议募款修护,总计募得1,965日圆,不足费用由孔子庙存款支应(总经费为2,683日圆),孔子庙管理人李崇礼(1874-1951)负责修护工程,恢复大成门与戟门旧貌。

民国41年(公元1952年)士绅吴上花(1893-1984)等人请彰化县长陈锡卿向省政府商请补助,重修孔子庙。民国60年代彰化县政府有意将孔子庙拆除,迁建至八卦山上,经地方人士异议而作罢,民国67年(公元1978年)重修,民国72年(公元1983年)12月28日指定为第1级古迹。

主要特色

彰化孔子庙类似传统宫殿式建筑式样,为四进三院的建筑格局,分别是大成门、戟门、大成殿与崇圣祠。目前孔子庙的建筑型制仍保存清道光11年(公元1831年)重修时的规模。孔子庙正门称为大成门或棂星门,有「取士、得士」之意。正门入口两旁有1对石雕精致的石鼓,石鼓的基座与门柱后方的门臼为同1块石材,为巩固门柱的功能。大成门上方置有6个筒状的通天筒,象征孔子其德配天地,道贯古今,也代表「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大成门两侧墙垣分别立有「下马碑」与「万仞宫墙」碑,龙边墙垣的「下马碑」同时刻有满、汉两文,刻有「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为对孔子至高尊敬的表征。虎边墙垣是「万仞宫墙」碑,「万仞宫墙」出自于论语,依周制1仞为8尺,万仞之意为象征孔子学问深厚。此碑是清乾隆24年(公元1759年)重修彰化县儒学时,于泮池前建照墙,即是「万仞宫墙」,因此立碑纪念。

彰化孔子庙第二进为戟门,是台湾孔子庙建筑的首例。「戟」乃古代武器,昔时士宦的门户设有戟门,为访客拜访时,卸下随身兵器的门厅。戟门屋脊上方有1对「龙头鱼尾」造型的动物,称为「螭吻」,为龙生九子之一,其性好吐水,置于屋顶上,有避火灾的意涵。戟门左右两侧挂有钟、鼓,为祭孔时制礼乐器之用。

彰化孔子庙东、西庑为独立的建筑,无回廊与戟门或大成殿相连接,是彰化孔子庙的特色。两庑分别奉祀孔子的弟子及历代贤明的学者,东庑祀先贤40位、先儒33位,西庑祀先贤38位、先儒37位,共148位。

孔子庙的正殿称为大成殿,奉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以及四配、十二哲人。四配则为复圣颜子(颜回),宗圣曾子(曾参),亚圣孟子(孟轲),述圣子思子(孔子之孙,孔伋)。十二哲人为先贤闵子损(子骞)、冉子雍(仲弓)、端木赐(子贡)、仲子由(子路)、卜子商(子夏)、有子若(子有)、冉子耕(伯牛)、宰子予(子我)、冉子求(子有)、言子偃(子游)、颛孙师(子张)及宋代朱子(朱熹)。十二哲人中,除宋代朱子,其余皆为孔子弟子。

大成殿前有一平台,为祭孔时神圣的空间。正殿面宽五开间,屋顶为重檐歇山式造型,四面设有走马廊道。站台前有一斜面花岗石,其上刻有云龙,称为「御路」。昔时祭孔时,文武官员从御路旁石阶,登上大成殿祭孔。两旁栏杆,以泉州白石雕刻狮子,立于柱头。大成殿的龙柱为清道光10年(公元1830年)重修孔子庙时的作品,龙柱采花岗岩石材,单龙盘柱,其特色为左龙柱张口,右龙柱闭口,4爪握珠,柱身装饰云纹及岩石,少许镂空雕。

此外,清代自康熙皇帝以后,各朝皇帝登基皆御题匾额并颁发给全国各所学校孔子庙,然而中国大陆大多数的匾额在文革期间皆遭到破坏。拥有5面皇帝御赐匾额(雍正、乾隆、嘉庆、咸丰、同治)的彰化孔子庙,是台湾除了台南孔子庙之外,保存最完整的1套御赐匾额地点。

孔庙祭祀孔子,尊孔子为先师,其建筑思维和孔庙内的仪式都以及儒家思想为主,并主持相关佾舞仪式。儒家成立的背景为春秋战国,提倡王道德治、尊王攘夷和上下秩序,并认为礼仪是人类生活的依归。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华人的思想及与儒家密不可分,根据不同朝代的变换,儒家和孔庙始终具有教育和教化世人的宗教意义。
大成门两旁墙垣分别是「下马碑」与「万仞宫墙」碑,龙边墙垣是满、汉文的「下马碑」,其上书「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为对孔子至高尊敬的表征。
大成门两旁墙垣分别是「下马碑」与「万仞宫墙」碑,龙边墙垣是满、汉文的「下马碑」,其上书「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为对孔子至高尊敬的表征。
大成门上方置有6个筒状的通天筒,象征孔子倡导「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大成门上方置有6个筒状的通天筒,象征孔子倡导「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孔庙的正殿称为大成殿,奉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以及四配、十二哲人。
孔庙的正殿称为大成殿,奉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以及四配、十二哲人。

文献资料

  • 1.李建纬(2013)。〈彰化儒学,为高九仞--彰化孔庙文物调查与研究〉,《庶民文化》第7期。页39-95。 
  • 2.徐裕健(2002)。《彰化县第一级古迹彰化孔子庙调查研究》。彰化:彰化县政府。 
  • 3.康原(2004)。《彰化孔子庙》。彰化,彰化县文化局。 
  • 4.黄俊嘉、林志峰等(2010)。《国定古迹彰化孔子庙损坏构件修复工程工作报告书》。彰化,彰化县文化局。

条目参照

环景连结

    周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