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
回首页

社头枋桥头天门宫

社头枋桥头天门宫
*
枋桥头天门宫的创建年代最早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代表了当地七十二联庄组织集体的共同信仰。
资产类别: 古迹-寺庙
所在地址: 彰化县社头乡桥头村妈祖庙街43号
公告日期: 2012年01月19日
创建/起源年代: 清乾隆20年(西元1755年)创建
经 纬 度: 120.58224,23.91711
指定/登录机关: 彰化县
公告文号: 府授文资字第1010010634号
资产保存者: 土地所有人、建筑所有人︰天门宫管理委员会管理人︰天门宫管理委员会

指定/登录理由

1.创建时间可上溯道光28年(西元1848年)之前,为地方(七十二庄)重要信仰中心,呈现彰化社头之信仰文化,祭祀圈范围广大,活动影响持续不断,是地方文化重要证物。
2.建筑本体为地区移民风格,并存有修建时引入的近代技术,具有地区技术史的实证意义。木造、剪黏及彩绘精美,三川殿之建法极具地区建筑特色。

主题导览

清乾隆年间漳、泉、粤械斗不断,当地的8庄头72聚落组成七十二联庄组织,以保护家园,并到鹿港天后宫迎请妈祖香火庇佑乡土。枋桥头天门宫是属於联庄组织共同信仰的妈祖庙,与台湾其他有名的妈祖庙最大的不同,在於庙内不供奉单一的妈祖,而是由8庄头分别各自雕塑妈祖神像,一同供奉於天门宫里。

七十二联庄是个超越族群与地域的组织,透过妈祖信仰结合了不同背景的人们,每个庄头供奉名字各异的妈祖,但在同一个妈祖庙里祭祀。天门宫则扮演联庄组织的宗教枢纽角色,将分布各地的住民以宗教串连在一起。

发展源流

清康熙年间(西元1684-1722年),施世榜(西元1671-1743年)开筑八堡圳,彰化平原吸引大量的福建移民进入开垦,以漳州人居多数,漳州人後裔萧姓一族相继进入大武郡溪流河域开垦,其东边称为武东保,大约为现今的社头乡一带;其西边则为武西保,大约今日的永靖、埔心一带。在清嘉庆年间(西元1796-1820年),分类械斗越演越烈,客家人与漳州人为了自保,遂彼此联合以抵御泉州人,逐渐形成8庄头72聚落,发展为七十二联庄组织,以保卫家园。

枋桥头天门宫创立於清乾隆20年(西元1755年),原名枋桥头天后宫。清康熙22年(西元1683年)施琅(西元1621-1696年)攻台,随军带着由湄州天后宫迎请来的妈祖,击败明郑王朝後,施琅之侄施世榜将此妈祖像留在鹿港天后宫,之後有一位鹿港黄姓商人迁到枋桥头定居,便从鹿港天后宫迎请分香到枋桥头建庙,即为枋桥头天门宫的前身。清嘉庆3年(西元1798年)扩大规模改建,庙中有「海国安澜」匾额即是此时留下来的遗迹。

清道光29年(西元1849年),七十二联庄的粤、漳籍的地方仕绅招募信徒,筹划重建枋桥头天门宫,除了代表妈祖的天门宫,也在旁边兴建供奉粤藉住民的守护神三山国王的镇安宫,表示漳、粤住民的大团结。

早年8庄头的妈祖都供奉在枋桥头天门宫,到了日本时代,已经没有漳泉粤械斗的情形,而且考量七十二联庄的联合祭祀妈祖活动不甚方便,所以有一些较大的头会迎请自己的妈祖回家奉祀,目前仍有一些未建庙的头之妈祖放在天门宫里奉祀。特别是每逢天门宫妈祖绕境时,都会邀请镇安宫三山国王一起陪同出巡。

主要特色

清乾隆年间,漳、泉、粤械斗不断,当地的8庄头72聚落组成七十二联庄组织,各自有妈祖,每位名称都不一样,诸如开基祖妈、湄州妈、大妈、大二妈(武东大二妈)、旧二妈、武西二妈、太平妈、湳雅大二妈。以地域来看,在武东堡供奉开基祖妈、湄州妈、大妈、大二妈、旧二妈;而武西堡则供奉武西二妈、太平妈、湳雅大二妈。

枋桥头天门宫目前仍维持到鹿港天后宫的进香仪式,但不是每年进香,而是维持每10年连续3年进香,例如民国100年代,就是於民国100到102年(西元2011-2013年)连续3年进香。进香时,人数众多,每次大约两、三万人之间,神轿与阵头数量也相当惊人,每每挤破从枋桥头到鹿港天后宫短短30公里的路程,常常会有头阵已经到鹿港天后宫,尾阵仍在天门宫等候出发的情形,可以说是前往鹿港天后宫进香的宫庙里面最大者。特别是天门宫都是在农历3月29日或3月30日进香,当天夜宿鹿港,四月回銮,进香时间跨了2个月。此外,在回銮前的交香仪式中,执事人员跪在鹿港天后宫供桌上掷筊,更是绝无仅有。

枋桥头天门宫在重修时增建了单开的山门,彰化县内只有19座宫庙有设置山门,枋桥头天门宫就是其中之一。在整体庙宇建筑上面,由於枋桥头天门宫最近一次大型的重修为民国50年(西元1961年),建筑材料已以混凝土为主流,木结构已经慢慢式微,枋桥头天门宫的庙体建筑正走在从木结构转向混凝土建筑的转捩点上,揉合传统与现代的风格,处处可以看见折衷的痕迹。例如龙虎两边的过水廊,其支撑柱不同於一些传统老庙宇,以木柱或者石柱为主,枋桥头天门宫则是用混凝土柱,外覆以磨石子,这是当年流行的建筑手法;而正殿与三川殿的通梁与瓜筒,则留下木结构庙宇的特色。正殿用三通五瓜设计大梁结构,为漳派手法,外型肥壮像南瓜,俗称「金瓜筒」。
从正殿往三川殿望去,左右的过水廊的柱子都是采用磨石子柱,柱形都是圆柱。
从正殿往三川殿望去,左右的过水廊的柱子都是采用磨石子柱,柱形都是圆柱。
清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的「海国安澜」匾额,是天门宫里最重要的匾额。
清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的「海国安澜」匾额,是天门宫里最重要的匾额。
正殿的瓜筒设计饱满,承重上采用三通五瓜的结构。
正殿的瓜筒设计饱满,承重上采用三通五瓜的结构。
枋桥头天门宫供奉不只一位妈祖,而是8庄头72聚落各自信仰的妈祖都供奉于此。
枋桥头天门宫供奉不只一位妈祖,而是8庄头72聚落各自信仰的妈祖都供奉于此。
三川殿的员光(弯弓)设计,雕刻了狮子与凤凰。
三川殿的员光(弯弓)设计,雕刻了狮子与凤凰。
壁堵上用了许多剪黏来呈现艺术装饰,图中是讲述「赵子龙单骑救主」的故事。
壁堵上用了许多剪黏来呈现艺术装饰,图中是讲述「赵子龙单骑救主」的故事。
当年秀水下仑秀才吴椪(生卒年不详)慷慨解囊,赞助天门宫的重修。为感其德,天门宫在民国50年(公元1961年)的重修也在庙里勒碑为纪念。
当年秀水下仑秀才吴椪(生卒年不详)慷慨解囊,赞助天门宫的重修。为感其德,天门宫在民国50年(公元1961年)的重修也在庙里勒碑为纪念。
在三川殿左侧裙堵上的「武松打虎」石刻,为萧姓族人奉献,萧姓为社头一带的大姓。
在三川殿左侧裙堵上的「武松打虎」石刻,为萧姓族人奉献,萧姓为社头一带的大姓。
正殿的龙柱及侧门。在龙柱与后柱间的地板上,有大理石做为地板装饰。
正殿的龙柱及侧门。在龙柱与后柱间的地板上,有大理石做为地板装饰。

文献资料

  • 1.張若(2007)。化解閩粵族群情結的社頭-天門宮。檢 自︰http://www.taichunglife.com.tw/index.php?CID=6103&REQUEST_ID=cGFnZT1jb2x1b W5fY29sdHVyZQ==&sub_class=%A4%E5%A4%C6%B2%A3%B7%7E&pn=2
  • 2.陳雍模(2009)。清代彰化永靖地區的社會發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 3.阿中(2012)。社頭枋橋頭天門宮。檢自︰ https://yawjong.pixnet.net/blog/post/38613075-社頭枋橋頭天門宮
  • 4.社頭枋橋頭七十二庄迓媽祖(2014)。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檢自︰ https://nchdb.boch.gov.tw/embed/assets/overview/folklore/20140306000002
  • 5.三兩室(2018)。田野工作的研究分享-社頭舊社天門宮往鹿港天后宮進香。檢自︰ https://freedom12360.pixnet.net/blog/post/463119227-田野工作的研究分享

条目参照

  • 社头枋桥头七十二庄迓妈祖

环景连结

    周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