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
回首页

元清观

元清观
*
元清观是台湾唯一以「观」为名并供奉玉皇大帝的寺庙,又称为「天公坛」,清乾隆28年(公元1763年)始由彰化地区的泉州府移民集资创建。
资产类别: 古迹-寺庙
所在地址: 彰化县彰化市光华里民生路207号
公告日期: 1985年08月19日
创建/起源年代: 清康熙29年(公元1690年)
摄影者: 杨晴帆
经 纬 度: 120.54234,24.07960
指定/登录机关: 内政部
公告文号: 74台内民字第338095号
资产保存者: 元清观

指定/登录理由

1.元清观是臺湾唯一以「观」为名并供奉玉皇大帝的寺庙,又称为「天公坛」,早年元清观为神明会的组织型态,至清乾隆28年(1763年)始由彰化地区的泉州府移民集资创建,目前位于都市中心,有必要为元清观扩大保存空间以维护古蹟风貌。

2.元清观建筑以木结构的精美着称,像前殿斗座以象形等题材变化多样、龙拱板富设计性、出挑的翘上有各种不同的凋刻等,都可看出此庙在木作上的独创性。

3.建筑装修部份,前殿外观使用牌楼造形的重簷式屋顶,看来相当华丽;门前1对青斗石精凋石狮,体态浑圆活泼,或是廊牆看堵嵌上的砖凋及交趾陶,俱是难得的民间艺术佳品。

发展源流

官方从雍正到乾隆初年,陆续倡建观音亭、孔庙、关帝庙、城隍庙,构成彰化城早期的寺庙组合。乾隆中叶后却有所变化,陆续建立的庙宇,多具移民祖籍信仰的色彩。元清观由泉州晋江旧温陵移民所捐建,三川殿上悬挂「温陵福地」匾,即诉说着元清观为泉州人的信仰中心。早年元清观为神明会的组织型态,至清乾隆28年(公元1763年)始由泉州府移民集资创建。主祀玉皇大帝,又称为天公坛。

据《彰化县志》记载,昔日元清观前有戏台1座,每逢农历正月初9玉皇圣诞,演戏酬神长达10余日,妇女焚香不绝,观者如堵。

道光28年(公元1848年),山门及戏台因地震损毁,士绅原议迁建,后因戴潮春事件而暂缓。同治5年(公元1866年),由举人蔡德芳(1824-1899)、士绅陈元吉(1811-1884)等倡议重修。直到光绪13年(公元1887年)才全部完工,历时长达20年,大致形成现今之规模。明治31年(公元1898年)撰〈温陵元清观碑记〉。

日治时期颁行彰化市「市区改正」都市计划并陆续执行、辟开道路,对于许多庙宇及民宅均造成损害,亦为元清观建筑格局遭受不完整破坏之主因。元清观损坏情形如下:庙前原有之庙埕及戏台被民生路分隔,庙前戏台拆除,只留下部分的庙埕。拓宽元清观右侧之陈棱路,并将元清观正殿右梢间及后殿右次间拆除,墙体内缩,使得部分大木结构裸露在外。

彰化市公所曾于民国45年(公元1956年)加以整修,民国47年(公元1958年)和64年(公元1975年)进行部分翻修。但此期间大批的违建户占住庙地,自行钉板隔间,举火而炊,许多精美的石雕、木雕被围入竹蓬板屋之中,以致庙宇遭到严重破坏。

民国71年(公元1982年),市公所与违建户达成拆迁协议。民国74年(公元1985年),经内政部指定为2级古迹,民国77年(公元1988年)完成修护工作。

民国88年(公元1999年)921地震,元清观三川殿墙面受损,进行修复。民国95年(公元2006年)发生火灾,造成元清观正殿全毁。民国100年(公元2011年)举行重修入火安座大典。

主要特色

元清观今日的建筑体仍维持清同治、光绪年间重修时的风貌,为三进二院的建筑格局,其前后进依序为第一进的三川殿、第二进的拜殿与主殿及第三进的后殿,各进间都设置天井并以回廊相连接,左右边以墙廊围成封闭的空间。三川殿前两侧有八字墙。元清观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配置,各进面宽相同,三川殿面宽为五开间,符合玉皇大帝之神格。元清观主祀玉皇大帝,配祀王母娘娘及太上老君,两旁从祀张天师与玄天上帝,后殿供奉观世音菩萨,两旁配祀十八罗汉。三落起,座西朝东。依轴线向内为龙虎墙木作部份最精美。

五门殿屋顶为歇山牌楼升檐式造型,正门三开间处屋顶升高,两旁屋檐较低,主次分明。三川殿寿梁上的看架斗栱,栱身雕刻有象头栱造型,取其「太平有象」之意。在三川殿明间中门的两侧,有1对石雕的雄、雌狮子,造型生动,比例优美。正门的门簪为龙首造型,次间的门簪为狮子造型,稍间的门簪为蟾蜍造型,古代文人喻月宫为蟾宫,装饰蟾蜍造型有科举高中、金榜题名的涵意。三川殿的门神彩绘,正门门神为赵天君与王天君的造型,有别于一般王爷庙的门神,龙边为王天君持执钢,赵天君手持鞭,守护元清观庙门,三川殿彩绘及门神为和美彩绘匠师陈颖派(1933-)的作品。

三川殿两侧墙堵可以看到大幅的交趾陶壁堵,以麒麟及凤凰图案为主题,构图及用色典雅,保存完整,是不可多得的交趾陶佳作,为清光绪3年(公元1877年)重修时的作品。元清观旧有的圆拱门门框及门额边框,运用精致的砖雕。而在三川殿左右两侧墙堵的砖雕最为精彩,上截的砖雕比较大片,是将砖贴上后再雕刻。由于砖已经烧好了,再以雕刻,此种雕法称为窑后雕。构成大狮小狮戏彩球的图腾,大狮小狮引申为「太师与少师」,为周代官制,是功名的象征。下截则有圆弧形的砖,是在未烧成砖,还为土坯时,就进行雕刻,烧制后呈现出天然的弧度,此种雕法称为「窑前雕」作为边框起伏线脚。

三川殿有明治31年(公元1898年),吴德功所撰〈温陵元清观碑记〉碑文。正殿屋顶为重檐歇山式建筑,为了承受屋顶山墙的重量,在正殿次间增设1列柱子,元清观的增柱法为台湾传统建筑的先例。拜殿前有1块青石石雕,称为御路,上方刻有云龙,为神圣空间的象征。拜殿前的龙柱是清光绪3年(公元1877年)重修时的作品,为清末龙柱造型的佳作。龙柱采单龙盘柱,龙柱上方并有八仙人物装饰其上,柱头有李白醉写番表等人物雕刻。

元清观另设有民艺馆,是提供民俗技艺传承研习的园地,让有心参与民俗技艺之青少匠,有适当的学习场所,让宗教文化与传统民俗技艺能继续传承。
门前1对青斗石精雕石狮,体态浑圆活泼,为难得的民间艺术佳品。
门前1对青斗石精雕石狮,体态浑圆活泼,为难得的民间艺术佳品。
玉皇大帝汉人信仰中位阶最高的天神。早期许多敬奉天公的方式,均没有设金身,而是以香炉替代,元清观所供奉的玉皇大帝金身极为少见。
玉皇大帝汉人信仰中位阶最高的天神。早期许多敬奉天公的方式,均没有设金身,而是以香炉替代,元清观所供奉的玉皇大帝金身极为少见。
拜殿前有1块青石石雕,称为御路,上方刻有云龙,为神圣空间的象征。拜殿前的龙柱是清光绪3年(公元1877年)重修时的作品。
拜殿前有1块青石石雕,称为御路,上方刻有云龙,为神圣空间的象征。拜殿前的龙柱是清光绪3年(公元1877年)重修时的作品。

文献资料

  • 1.文化部(2009)。〈台湾大百科全书词条:玉皇大帝〉。林美容撰稿。
  • 2.林文龙(2004)。〈彰化元清观祀神与创修年代〉。彰化文献5:7-21。
  • 3.林衡道(1980)。〈彰化元清观〉。台湾文献31(2):99-102。
  • 4.陈仕贤(2005)。《彰化历史散步:半线文化资产巡礼与八卦山文史行脚导览解说手册》。彰化:鹿水文史工作室。
  • 5.陈仕贤(2006)。《彰化县古迹与历史建筑导览手册》。彰化:彰化县文化局。
  • 6.陈亮州(2002)。〈由彰化观音亭看清代彰化县城的庙宇〉。彰化文献4:135-162。
  • 7.《彰化县国定古迹元清观正殿修复工程工作报告书》。彰化:彰县文化局。
  • 8.符宏仁(2008)。《彰化县第2级古迹导览丛书彰化元清观》。彰化:彰化县文化局。
  • 9.曾文吉建筑师事务所(2001)。《彰化县第2级古迹元清观调查研究与修护计划》。彰化:彰化县政府。

条目参照

环景连结

周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