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
回首页

麻豆护济宫

麻豆护济宫
*
麻豆护济宫创建于清乾隆46年(公元1781年),为麻豆街下街的信仰中心。顶街在上帝庙四周;而下街即是以护济宫为中心。
资产类别: 古迹-寺庙
所在地址: 台南市麻豆区光复路106号
公告日期: 2018年12月28日
创建/起源年代: 清乾隆46年(西元1781年)
经 纬 度: 120.24619,23.18506
指定/登录机关: 台南市
公告文号: 府文资处字第1071388380A号
资产保存者: 护济宫管理委员会

指定/登录理由

1.具高度历史、艺术或科学价值者:护济宫创建於清乾隆年间(西元1736-1795年),做为地区信仰的中心,保存麻豆地区特有的传统文化活动「十八媱」,其二百多年间的庙宇历史,见证地方发展过程,具有重要文化及历史意义。建筑装饰包含大木作、泥塑剪黏、彩绘、雕刻等甚多名师之作,具高度艺术价值。
2.表现各时代营造技术流派特色者:现有建物大致为民国44年(西元1955年)重建之形貌,但保留清末传统庙宇风格,整体格局形制完备,庙体木构架与承重砖墙保存完整,构件精致。重建时大木作、剪黏、彩绘等工项聘请国内知名匠师施作,极具传统庙宇建筑之美感与特色。民国107年(西元2018年)完成之修复工程均循保存原样之原则进行,增添当代修复技术特色,亦为当代修复史之见证,有助於文化资产价值提升。

主题导览

麻豆护济宫创建於清乾隆年间(西元1736-1795年),主祀湄州妈祖,配祀注生娘娘与福德正神。明代末年,湄州妈祖渡海,为先民来台的保护神,护济宫创建之後,香火鼎盛,於乾隆末年在周边形成热闹街市。清道光年间(西元1821-1850年),麻豆分出顶街与下街,顶街在上帝庙四周,下街即是以护济宫为中心。

护济宫为麻豆地方信仰之中心,麻豆地区的着名传统活动「十八媱(嫐)」(迎暗艺,或称迎暗香)就是从这里发迹,早年与盐水蜂炮齐名,後来日本时代被下令停办,直至民国87年(西元1998年)才复办。目前庙体重建於民国44年(西元1955年),迄今也超过50年。

发展源流

护济宫的创建年代在麻豆区域属於相当晚,不仅晚於清雍正年间(西元1723-1735年)在水堀头的关帝庙、清乾隆初年的北极殿,甚至也晚於在倒风内海内诸多内港口之妈祖庙,原因导源於汉番势力的消长。在清乾隆中期汉番势力渐增,原本的麻豆社人除了融入汉人社会,也外迁到官田或其他地区;而原本以水堀头为核心的街市,也转移到後来的麻豆街,於是陆续开始有庙宇落成,而护济宫亦在清乾隆46年(西元1781年)创建。

清乾隆51年(西元1786年)爆发林爽文(西元1756-1788年)事件,护济宫被毁,弭平事件後於清乾隆58年(西元1793年)由麻豆保头人石泮水(生卒年不详)提议重建庙宇,当年重建时已经有其他聚落所奉献之牌匾,可见护济宫在当时已经扩大祭祀圈,成为一方公庙,非其他聚落的角头庙。可惜并未有详细文字资料记述,无法得知其祭祀圈实际之涵盖范围。

从之後的多次重修规模来看,於清道光15年(西元1835年)重修,即由麻豆保总理郭振煌(生卒年不详)所发起,并献「光昭谷里」匾额。此时护济宫已经是麻豆保之公建庙宇,许多庙会活动也由护济宫的妈祖主理其事,甚至日本时代的庄(庄)役场、信用组合亦曾设在护济宫内,可见其在麻豆街上之公共事务里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最後一次修建则在民国44年(西元1955年),为今所见的护济宫规模。

主要特色

清期时,护济宫可算是麻豆保的公共建筑,依例由麻豆保总理主事,而保内的迎香绕境等宗教活动,也尊护济宫的天上圣母为主事。当年麻豆街上有名的民俗活动「十八媱(嫐)」(即迎暗艺,或称迎暗香),每年的元宵节之际,由顶、下街阵头拚场,下街即以护济宫为主体,并由所奉祀的地藏王菩萨押阵。媱(嫐)是女性轻佻之意,因为拚场时的阵头都会装扮成女性在街上扭腰摆臀;而十八则有年轻或者十八般武艺的意思,也有人认为代表是农历正月十八日举办。

除了主祀妈祖信仰,日大正2年(西元1913年)护济宫右侧设置金莲寺,将原本於庙中奉祀的地藏王菩萨移祀过去。此外,比较特别的是护济宫也设有鸾堂(称为复明社勖善堂),开设於民国40年(西元1951年),庙里的管理干部多同时兼任鸾堂执事。

当年皇民化运动时护济宫衰颓,但战後鸾堂兴盛,引来不少信徒,护济宫也随之再度兴起。鸾堂是以「扶鸾」为主要仪典的宗教团体,也称为「斋教」。神明透过扶鸾表达神意,信徒再以笔记录,内容多是诗词歌赋,教导人们行善行德。这些纪录集结成书,称为「金章」,勖善堂已完成十科金章,最後一部为「激浊扬清」金章,民国85年(西元1996年)成书,隔年出版。目前已经不再扶鸾,但其堂务还是正常运作。

麻豆护济宫位置坐北朝南,空间格局方正,由三川殿、过水廊与正殿组成,为二进一落的合院建筑。现今样貌为民国44年(西元1955年)重修,根据口访资料,当年重修时间与兴建麻豆代天府同时,所以护济宫直接聘请参与代天府工程的匠师们加入护济宫重建工程。

目前可考的参与匠师有漳州派大木作陈专琳(西元1909-?年,人称「煌司」,薪传奖得主)、剪黏与泥塑由陈专友(西元1911-1981年,陈专琳之弟)与石连池(西元1904-1981年)联手负责,而府城彩绘名师陈玉峰(西元1900-1964年)与其子陈寿彝(西元1934-2012年),亦有参与庙里的彩绘。
正殿龙边的圆拱门上方有扇形湿壁画与泥塑剪黏,为陈专友作品。
正殿龙边的圆拱门上方有扇形湿壁画与泥塑剪黏,为陈专友作品。
正殿龙边的壁画,为陈玉峰、陈寿彝父子以南极仙翁做为主题。
正殿龙边的壁画,为陈玉峰、陈寿彝父子以南极仙翁做为主题。
护济宫右殿有金莲寺,将原本配祀在护济宫的地藏王菩萨移祀于此。
护济宫右殿有金莲寺,将原本配祀在护济宫的地藏王菩萨移祀于此。
三川殿明间的「至哉坤元」匾额,为清乾隆58年(公元1793年)贡生黄大英(生卒年不详)所献。
三川殿明间的「至哉坤元」匾额,为清乾隆58年(公元1793年)贡生黄大英(生卒年不详)所献。
三川殿的前步口左侧山墙,其顶堵以交趾陶装饰。
三川殿的前步口左侧山墙,其顶堵以交趾陶装饰。
护济宫有4支龙柱,皆以灰泥涂布于木柱上,再加以形塑,三川殿龙柱为泥塑名师石连池所做,正殿则为陈专友作品。
护济宫有4支龙柱,皆以灰泥涂布于木柱上,再加以形塑,三川殿龙柱为泥塑名师石连池所做,正殿则为陈专友作品。
三川殿右侧墀头设计有「憨番扛庙角」的泥塑,造型浓眉大眼且卷发。
三川殿右侧墀头设计有「憨番扛庙角」的泥塑,造型浓眉大眼且卷发。
三川殿前步口右侧的身堵之交趾陶装饰,人物手持「戟」、「磬」,取与「吉庆」谐音。」
三川殿前步口右侧的身堵之交趾陶装饰,人物手持「戟」、「磬」,取与「吉庆」谐音。」
护济宫有很多楹联,图中楹联位于三川殿,应引自勖善堂的金章,落款时间为民国54年(公元1965年)。
护济宫有很多楹联,图中楹联位于三川殿,应引自勖善堂的金章,落款时间为民国54年(公元1965年)。

文献资料

  • 1.劉婉君(2005)。十八媱重陣威風。自由時報,網路版。
  • 2.林玉茹編(2009)。麻豆港街的歷史、族群與家族。臺南:臺南縣政府。
  • 3.晨星的部落格(2010)。麻豆十八嬲迎暗藝於元宵舉辦。檢自︰https://blog.xuite.net/dawnstarlove/twblog/158026053-麻豆十八嬲迎暗藝於元宵舉辦
  • 4.黃建鈞建築師事務所(2011)。臺南縣歷史建築麻豆護濟宮調查研究暨修復計畫。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条目参照

环景连结

    周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