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西龟丹石造土地公庙位於龟丹溪左岸,神农殿重建前的旧址旁,在神农殿迁往右岸之前两庙比邻而居。在龟丹社区的各聚落均有一个主要信仰中心,分别为神农殿(神农殿聚落)、埔头盘古大太子宫(埔头聚落)、盘古庙(凤梨园聚落),但以神农殿聚落的神农殿为龟丹社区最主要信仰中心。
以整块石头堆砌与雕刻而成的楠西龟丹石造土地公庙,相当有特色,土地公神像体积不大且神情慈祥。庙方表示原本神农殿修建以後,欲将土地公与其庙体一起迁至神农殿现址,但请示之後,土地公欲留原地,所以另外请分灵新神像,安置在原址,石刻神像则奉请至神农殿中祭祀。
楠西龟丹石造土地公庙位於龟丹溪左岸,神农殿重建前的旧址旁,在迁往右岸之前两庙比邻而居。在龟丹社区的各聚落均有一个主要信仰中心,分别为神农殿(神农殿聚落)、埔头盘古大太子宫(埔头聚落)、盘古庙(凤梨园聚落),但以神农殿聚落的神农殿为龟丹社区最主要信仰中心。
龟丹神农殿所主祀的神农大帝,是由玉井鹿陶地区的开基祖北极殿分香而来,虽然楠西与玉井为两个城镇,但由於龟丹村邻近玉井,因此在楠西设乡之前,龟丹村民都会到玉井鹿陶的开基祖北极殿祭拜,祈求鹿陶神农大帝可保佑村民年年平安、五榖丰收,但由於路途遥远,祭祀不方便,之後龟丹村民便将鹿陶北极殿的神农大帝分香到村内。
早期由於龟丹溪的溪水湍急,村民每次祭拜时都必须涉溪险过,相当危险。加上所供奉的神农大帝之诞辰月在农历4月,当时也恰巧正是雨季,每次游庄时必须涉水而过,往往只有抬轿者可藉由神农大帝神力保佑平安渡过,为此村民们皆感到相当不便,所以在日昭和16年(西元1941年)信徒选择在龟丹溪右岸的现址兴建土埆公厝,将神农大帝奉请至重建新庙中,於民国34年(西元1945年)改建为砖造庙宇。民国76年(西元1987年)於石造土地公庙外部增设铁屋,民国100年(西元2011年)重修完工,目前土地公庙屋内为磁砖地板,原始石造土地公仅庙体及前方祭祀区块为石地,而原土地公庙中的石刻神像,则安座於神农殿中。
楠西龟丹石造土地公庙的庙体属完整,而且文物、石碑尚存。庙体是以整块石头堆砌与雕刻而成,相当有特色,土地公神像体积不大且神情慈祥。庙方表示原本神农殿修建以後,欲将土地公与其庙体一起迁至神农殿现址,但请示之後,土地公欲留原地,所以另外请分灵新神像,安置在原址,石刻神像则奉请至神农殿中祭祀。
土地公庙体以砂岩雕造,高度为120公分、长宽各约90公分,是仿传统民宅模式打造,屋脊前高後低,屋瓦也非常清楚雕出。庙体两边有对联「福则有德千家祀,正则为神万世尊」,横批「福禄寿全」。本体庙後有1块石碑,是福德祠购置香田承租立契碑记,因是砂岩材质,所以风化断成两截,部分碎片遗失後有修复黏补,但因碑文残缺风化未成全文。
根据土地公庙内所保存的福德祠购置香田承租立契碑记,可得知土地公庙於清嘉庆16年(西元1811年)即存在乡里间并有田地契约。石碑记载清嘉庆16至17年(西元1811-1812年)间的信徒购置田业,以做为福德爷香灯费用的内容,在石碑中详列田业范围与租纳规条,勒石收执以为凭昭,额刻「配享乾坤」四字,以示香田崇祀、配享千秋;另一块与土地公有关的石碑,放置在神农殿门前的福德祠香田承租立契碑记,记录土地公田业重订承租契约,也与土地公庙旁的石碑一模一样,因碑文下方风化严重,导致无法辨识全文。
龟丹地区的神农殿主祀神农大帝,由玉井鹿陶开基祖北极殿分香而来。
楠西龟丹石造土地公庙的庙型完整,文物、石碑尚存,在民国76年(公元1987年)增设铁屋,民国100年(公元2011年)重修完工。
前往石造土地公庙所在的神农聚落,沿途上可看到小区居民种植的不同果树。
现存于龟丹神农殿的清道光23年(公元1843年)之石碑,和石造土地公庙一样。
现存于石造土地公庙之石碑,因碑文下方风化严重,导致无法办读全文。
原始祭祀土地公的石地,目前屋内大部分改为磁砖地板,仅庙体及前方祭祀区块为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