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
回首页

林田神社残蹟

林田神社残蹟
*
林田神社的布局,在一鸟居与本殿之间的参拜道上分布二鸟居与石灯笼。
资产类别: 历史建筑-其他设施-神社
所在地址: 花莲县凤林镇凤信段845地号
公告日期: 2016年09月06日
创建/起源年代: 日大正4年(西元1915年)
经 纬 度: 121.46622,23.74866
指定/登录机关: 花莲县
公告文号: 府文资字第1050167129A号
资产保存者: 土地所有人(公有):中华民国管理人:花莲县凤林镇公所

指定/登录理由

1.为日本时代所建规模较小之神社,虽主体神社业己不存在,但神社台基尚完整,且其围墙(玉垣)亦为原构,奉献者氏名多可辨识,具保存价值。
2.见证日本时代移民信仰中心之轮廓。

主题导览

林田神社是一座位於移民村内的神社,日大正3年(西元1914年)日本政府在花莲成立官营林田移民村,招募日本移民迁入垦拓,为了抚慰移民不安之情绪,移民村内兴建有佛教的布教所、神道的神社,林田神社是移居来台的日本人原乡信仰之开端。神社於日大正4年(西元1915年)创建,并在6月6日举行镇座,祭神为开拓三神与平台之神,象徵护佑日本经营新领土,例祭日为每年的10月6日。

林田神社的布局,在一鸟居与本殿之间的参拜道上分布二鸟居与石灯笼,鸟居的型式为神明造、石灯笼的型式为春日型,神社的本殿坐落於三层台基之上,台基与玉垣为日本时代保留至今的遗构,在岁月的摧残中显得特别珍贵。

发展源流

林田神社所在地曾是日本时代的林田移民村,根据日昭和18年(西元1943年)台湾总督府社会课编印的《台湾に於ける神社及宗教》记载,於日大正3年(西元1914年)林田神社氏子总代表笠井宽二(生卒年不详)、酒井龟太郎(生卒年不详)及清平福平(生卒年不详)等三人,向台湾总督佐久间左马太(西元1844-1915年)提出「神社建立申请书」,隔年神社顺利动工,6月6日举行镇座,例祭日为每年的10月6日。

日本在明治维新後至二次大战结束期间,为了解决人口压力与农村问题,鼓励日本人积极向海外移民,殖民地台湾各地也开始出现日本移民村。

台湾总督府在日大正3年(西元1914年)命令盐水港株式会社归还凤林及万里桥原野共894甲的请垦地,後将其建设为官营林田移民村,是花莲港厅成立的第三处官营移民村。 申请前往台湾的日本移民,怀着梦想远渡重洋,希望在林田移民村这片新土地上建立家园,但面对的是一处地力较差的区域,开垦艰难。因此寻求宗教之力量,在移民村内设置神社,祈求垦拓过程顺利,并藉以抚慰思乡之情。林田神社是当时在地移居日人的宗教信仰中心之一 。

林田村共分为南冈、中野、北林,三个聚落单元,林田神社位於中野,神社的祭神为开拓三神与平台之神共四位神只,开拓三神是大国魂命、大己贵命、少彦名命的合称,平台之神是指北白川宫能久亲王。日本时代台湾做为日本的新领土,许多神社奉开拓三神与平台之神为神社祭神,象徵护佑日本经营新领土,位在花莲地区官营移民村之中的林田神社、丰田神社、吉野神社,祭神皆是开拓三神与平台之神。

林田神社在二战期间受战火影响,战後改为凤林区忠烈祠,民国61年(西元1972年)台日断交,群众不满的情绪转而破坏日本时代所建之建设,神社成为最主要破坏的对象,使得林田神社受到全面性地破坏成为遗迹。

主要特色

林田神社在战後受到破坏,仅存本殿的台基与玉垣,以及石灯笼的部分构件,狛犬则被搬离神社,这些残存的神社遗构经历岁月洗礼,都已有毁损。民国103年(西元2014年)凤林镇公所对林田神社展开修复,这次工程主要是参考历史资料重建鸟居、石灯笼,并新建围墙、铺设石板参道。

神社原有两座鸟居,皆是钢筋混凝土造,第一座鸟居位於入口处,称为「一鸟居」,第二座鸟居在本殿前方,称为「二鸟居」,一鸟居後的道路为参拜道,参拜道或简称「参道」,是指通往本殿所在位置之道路。二鸟居位在本殿前,即在二鸟居上方悬挂注连绳,注连绳是做为结界使用,而鸟居也一样有标示世俗、神圣空间之作用。

林田神社的鸟居型式为「神明鸟居」,神明鸟居是由两根直立的「柱」,以及柱顶分别有两个横向构件所组成,柱顶的顶端横向圆筒状之构件称为「岛木」,岛木下另一个横向圆筒状的构件称为「贯」,贯并不会凸出於柱子两端。原本神社的鸟居已经不存在,今日所见的鸟居是经过重建,并非日本时代的遗构;而一鸟居在重建时受限於基地环境,不是建造於日本时代的原址。

神社所使用的石灯笼风格是「春日型」,这型式的石灯笼主要使用於神社,构件由上而下分别是宝珠、笠、火袋、中台、竿、基础,在战後受到破坏,构件散落或遗失。於民国103年(西元2014年)参考日本时代的石灯笼造型重建三对,位置并非日本时代的原址,重建的石灯笼之造型也与日本时代有所出入。

本殿坐落於三层台基之上,第一层与第二层台基皆为鹅卵石所砌成。第一层台基四周由水泥方柱排列成护栏,神社建筑语汇称为「玉垣」,每一根水泥柱均写上奉纳者姓名;第二层台基是中介空间;第三层台基为水泥,水泥上方是本殿主体建筑。
本殿主体建筑已被破坏,仅存部分墙面残迹。
本殿主体建筑已被破坏,仅存部分墙面残迹。
通往本殿的阶梯,上方的建筑已不存在,但神社台基尚完整,具保存价值。
通往本殿的阶梯,上方的建筑已不存在,但神社台基尚完整,具保存价值。
本殿主体建筑的柱基座遗迹,具有防水防潮及装饰作用。
本殿主体建筑的柱基座遗迹,具有防水防潮及装饰作用。
本殿台基分为三层,第一层与第二层台基皆为鹅卵石所砌成。第一层台基四周由水泥方柱排列成护栏,每一根水泥柱均写上奉纳者姓名;第二层台基是中介空间;第三层台基为水泥,水泥上方是本殿主体建筑。
本殿台基分为三层,第一层与第二层台基皆为鹅卵石所砌成。第一层台基四周由水泥方柱排列成护栏,每一根水泥柱均写上奉纳者姓名;第二层台基是中介空间;第三层台基为水泥,水泥上方是本殿主体建筑。
神社本殿的台基与玉垣保存完整
神社本殿的台基与玉垣保存完整
林田神社鸟居的型式属于神明鸟居,由两根直立的「柱」,以及柱顶分别有两个横向构件所组成。
林田神社鸟居的型式属于神明鸟居,由两根直立的「柱」,以及柱顶分别有两个横向构件所组成。
日本时代的石灯笼构件,图中为「火袋」。
日本时代的石灯笼构件,图中为「火袋」。
日本时代神社遗构,散落于林田神社腹地。
日本时代神社遗构,散落于林田神社腹地。
日本时代的石灯笼在战后受到破坏,构件散落或遗失,于民国103年(公元2014年)重建,其造型与日本时代有所出入。
日本时代的石灯笼在战后受到破坏,构件散落或遗失,于民国103年(公元2014年)重建,其造型与日本时代有所出入。

文献资料

  • 1.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1943)。臺灣に於ける神社及宗教。臺北: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
  • 2.黃士娟(1998)。日治時期臺灣宗教政策下之神社建築。中原大學建築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 3.張素玢(2001)。台灣的日本農業移民——以官營移民為中心(1909-1945)。臺北:國史館。
  • 4.林會承(2011)臺灣文化資產保存史綱。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条目参照

环景连结

    周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