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
回首页

中港慈裕宫

中港慈裕宫
*
慈裕宫是一座通面宽七开间、三进二廊,带左右两护龙的合院建筑。
资产类别: 古迹-寺庙
所在地址: 苗栗县竹南镇民生路7号
公告日期: 1985年08月19日
创建/起源年代: 清乾隆48年(西元1783年)
经 纬 度: 120.86374,24.68245
指定/登录机关: 苗栗县
公告文号: 台民字第338095号公告
资产保存者: 土地所有人(私有):竹南中港慈裕宫建筑所有人(私有):竹南中港慈裕宫管理人:林火顺

指定/登录理由

位於竹南镇民生路,相传创庙迄今有300多年历史中港慈裕宫,是苗栗县最古老的妈祖庙,具有保存价值。

主题导览

中港慈裕宫所在的中港地区开发甚早,是闽南漳州人在盐馆前草建,原为闽粤移民所共祀,後再修建成土壁瓦顶宫殿型庙宇。清乾隆48年(西元1783年),地方人士监於庙太小,提议迁建於南门口。

慈裕宫主要结构为七开间、三进二廊,带左右两护龙的合院建筑。前殿中门的一对青斗石狮,是慈裕宫最早的石雕佳作,前殿的蟠龙石柱,是慈裕宫仅存的一对早期龙柱,历经多次修建,中港慈裕宫的前殿、正殿、墙廊仍保持传统的大木结构形式,前殿左、右建筑细部有明显差异,左右不同是两名分别为漳、泉派匠师「对场造」的迹证,包括:中门两侧的石雕壁堵、梁与梁之间的斗抱等,是慈裕宫最大的建筑特色。

发展源流

竹南镇最初的发展起源於中港,是平埔族道卡斯族後垄五社之一的中港社所在地。明末清初汉人陆续至中港附近的三角店开垦,在18世纪的清朝古地图里已绘有平埔族人居住之中港社、汉人居住的中港庄,以及清军驻紮的中港汛。後来中港因为港口运输及商业而发展,成为北台湾之商业重镇。

中港慈裕宫原是闽南漳州人在盐馆前草建,後再修建成土壁瓦顶宫殿型庙宇。清乾隆48年(西元1783年),地方人士监於庙太小,提议迁建於南门口。该地地势低洼,饱受淹水之苦。竹南最早的文物就是该年信徒敬献的青斗石狮,为龙溪王静观所赠。清乾隆48年(西元1783年),地方人士有监宇格局不大,故提议迁建於南门口,清乾隆53年(西元1788年),官府在此立禁止差役扰民的碑,称为「严禁差役藉端扰累碑」,为最早出现「竹南」地名的历史文物记载。

清道光6年(西元1826年),南庄总土目樟加礼的女婿黄祈英(生卒年不详)联合原住民和客家人,攻打在中港的闽南人,造成大批福佬族群在射流沟溺死。清道光18年(西元1838年),将庙宇重建於中港街现址。目前庙中前殿仍存有当时的楹联:「极坤德之洋洋圣母实为大圣母,新斯庙之亦亦瀛州别有小湄州」。清道光24年(西元1844年),漳泉械斗後,官府在此立碑「劝中泷泉漳和睦碑」。日大正7年(西元1918年)扩大重建时,找来两派师傅分场对作,连石柱上的对联字体、花边都不同。皇民化运动时,神像一度被送往狮头山集中保管,於民国59年(西元1970年)再度修建为今貌。

清嘉庆年间(西元1796-1820年)整修,庙方保有清嘉庆21年(西元1816年)檀香木香炉。日大正年间,庙宇年久失修,栋梁蚀朽,因此做了一次大规模的修建工作,包括前殿与正殿的大部分石作,都在此时汰旧更新。二战後,在庙方多次的改建与增建下,慈裕宫变得辉煌壮丽,旧有的部分在新增建筑之包围下,宛若一座全新设计的庙宇建筑。

主要特色

中港是汉人移居竹南地区最早垦拓的地方,其後发展为兴盛的「中港街」河口港市,是往来艋舺与鹿港之间的交通重镇及货物集散地。妈祖信仰也随着移民及河港贸易而传入,中港慈裕宫所奉祀的主神即为迎自湄州的三妈(渡台妈),以及镇殿的软身大妈与二妈,蟒袍凤冠,型态威仪。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赏花灯、3月23日、9月9日的庙会及中元普渡的祭典,常为中港带来热闹的气氛。

日昭和4年(西元1918年)扩大重建时,庙方找来漳泉两派师傅对场作,又称对场营造,指的是在建造过程中,不同部分(多为左右两边)由不同的建筑师傅分别独自建造并合力完成,此次由中港街人林溪山(生卒年不详)、板桥名家陈己元(西元1890-?年)两位大师傅对场施作。例如麒麟堵上石窗的造型,左为八卦形,中以双龙配圆形人物图案;右为长方形,中以龙首双龙四凤配八角形人物图案。其他如门窗的边饰花瓶,龙虎堵下的双龙雕饰,前殿或正殿的狮座、象座、鳌鱼、斗拱、雀替、雕花与人形座,在在都可发现「对场施作」的趣味。其特色是建筑不同部分相对应之元件,尺寸相似,但形状、样式、手法却各异。

石雕是慈裕宫装饰的主体,包括入口正门与外檐装饰、檐廊及立柱。前殿中门一对青斗石狮,是慈裕宫最早的石雕佳作,前殿的蟠龙石柱,则是仅存的一对早期龙柱,柱心雕得相当细致。慈裕宫所藏石碑之多,例如後院的「井井泉沿革碑」、清乾隆53年(西元1788年)「奉宪严禁差役藉端扰累碑」、清道光24年(西元1844年)「劝中龙泉漳和睦碑」、清同治年间「五福桥碑」等,都是极为珍贵的古蹟文物。慈裕宫因历史悠久,保存古物甚多,如「慈裕宫天上圣母」玉玺、妈祖令牌、古符版、古檀香炉、传统金银纸工具等,目前皆存放在金银纸文物馆内,记录着中港地区之信仰文化。还包含清光绪8年(西元1882年)光绪皇帝赠「与天同功」匾、清光绪12年(西元1886年)刘绍基(生卒年不详)献「德配在天」匾。
现保存于中港慈裕宫后方的「井井泉」古井,据传系清末台湾巡抚刘铭传(公元1836-1896年)率部队驻扎慈裕宫,所开凿汲水供饮食者,见证了中港慈裕宫的发展史。
现保存于中港慈裕宫后方的「井井泉」古井,据传系清末台湾巡抚刘铭传(公元1836-1896年)率部队驻扎慈裕宫,所开凿汲水供饮食者,见证了中港慈裕宫的发展史。
清同治皇帝与光绪皇帝颁赠的匾额,悬于正殿神龛的上方,诉说着慈裕宫悠久的历史。
清同治皇帝与光绪皇帝颁赠的匾额,悬于正殿神龛的上方,诉说着慈裕宫悠久的历史。
中港慈裕宫所奉祀的主神为迎自湄洲的三妈,以及镇殿的软身大妈与二妈,三尊妈祖各司其职,大妈镇殿、二妈出征、三妈做医生。
中港慈裕宫所奉祀的主神为迎自湄洲的三妈,以及镇殿的软身大妈与二妈,三尊妈祖各司其职,大妈镇殿、二妈出征、三妈做医生。
正门门神,日昭和4年(公元1918年)扩大重建时,庙方找来漳泉两派师傅对场作,又称对场营造,指的是在建造过程中,不同部分(多为左右两边)由不同的建筑师傅分别独自建造并合力完成。
正门门神,日昭和4年(公元1918年)扩大重建时,庙方找来漳泉两派师傅对场作,又称对场营造,指的是在建造过程中,不同部分(多为左右两边)由不同的建筑师傅分别独自建造并合力完成。
庙前广场民宅外墙上彩绘着慈裕宫的岁时祭仪及活动纪实,将在地文化特色崭露无遗。
庙前广场民宅外墙上彩绘着慈裕宫的岁时祭仪及活动纪实,将在地文化特色崭露无遗。
慈裕宫大殿中门(又称中港)之青斗石狮,是慈裕宫最早的石雕。
慈裕宫大殿中门(又称中港)之青斗石狮,是慈裕宫最早的石雕。
随侍在侧的千里眼将军守卫着中港地区,为妈祖婆巡视境内,炯炯有神的双眼远眺四方,是妈祖婆的得力助手。
随侍在侧的千里眼将军守卫着中港地区,为妈祖婆巡视境内,炯炯有神的双眼远眺四方,是妈祖婆的得力助手。
中港慈裕宫装饰主体运用了大量的石雕,包括入口正门与外檐装饰、檐廊及立柱、青斗石狮等,是慈裕宫最早的石雕佳作。
中港慈裕宫装饰主体运用了大量的石雕,包括入口正门与外檐装饰、檐廊及立柱、青斗石狮等,是慈裕宫最早的石雕佳作。
慈裕宫最大特色便是漳泉两派对场施作,以中轴为分隔点,两侧雕刻、工法皆各有千秋,与一般庙宇采中轴对称施作不同。
慈裕宫最大特色便是漳泉两派对场施作,以中轴为分隔点,两侧雕刻、工法皆各有千秋,与一般庙宇采中轴对称施作不同。

文献资料

  • 1.中港慈裕宮 (1985)。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檢自: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19850819000058
  • 2.不著撰人(2007)。苗栗縣歲時節日與信仰習俗普查報告。苗栗縣鄉土文化學會。
  • 3.溫宗翰(2011)。台灣端午節慶典儀式與信仰習俗研究。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
  • 4.羅金卿(2012)。竹南中港慈裕宮祭江洗港儀式的聖俗場域實踐。國立聯合大學經濟與社會研究所。

条目参照

环景连结

    周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