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
回首页

西德堂

西德堂
*
西德堂主体建筑格局为面宽三开间的两层楼式木造单落建筑
资产类别: 历史建筑-寺庙
所在地址: 台南市中西区文贤路36号
公告日期: 2016年05月03日
创建/起源年代: 日明治30年(西元1897年)
经 纬 度: 120.19465,23.00021
指定/登录机关: 台南市
公告文号: 府文资处字第1050431107B号
资产保存者: 西德堂

指定/登录理由

1.具历史文化价值:西德堂,属金幢教蔡阿公派下斋堂。创立於日治明治年间,由陈快(生卒年不详)发起,原址位於当时西竹围街附近。後来日本政府徵收其土地,遂於现址新建此木造两层楼斋堂,迄今约有百年历史之久,见证台南斋教发展历史,并呈现地方宗教文化特色。
2.表现地域风貌或民间艺术特色:西德堂留存府城彩绘艺师潘丽水(西元1914-1995年)多幅作品,弥足珍贵。
3.具建筑史或技术史之价值:西德堂屋内格局采用风水学「九宫六格」,二楼保留金幢教斋堂最神圣空间之「内家乡」格局,可作为金幢教斋堂建筑之代表。

主题导览

西德堂为斋教金幢派蔡公派下的斋堂,创建於日治明治30年(西元1897年),金幢派是王佐塘(西元1538-1619年)於明万历年间所创,由人称「蔡阿公」、「蔡公」的蔡文举(生卒年不详)传入福建莆田,蔡文举一派人称「蔡公派」,蔡公派在清道光年间传入台湾。

斋堂又称为菜堂,是指斋教信徒祭祀、集会的固定建筑场所,因为斋教是清政府所严令禁止的民间宗教,所以斋堂的建筑外观多与民居相似,以民居为主要的表现方式,今日所见的西德堂建筑是日治大正10年(西元1921年)所建,是一座面宽三开间的两层楼式木造单落建筑。西德堂的主要祭祀空间在二楼,二楼明间设置木隔屏,木隔屏前的空间为三官厅,木隔屏之後的空间为内家乡,内家乡是斋教最为神圣与特殊的空间。

发展源流

西德堂为斋教金幢派的斋堂,所谓的斋堂是指斋教信徒祭祀、集会的固定建筑场所,历史文献记载有庵堂、佛堂、玄堂等名称,又因为斋教信徒奉持吃斋茹素,所以一般民众口语使用菜堂来指称斋堂,使用菜公、菜姑来指称斋教信徒。

斋教是由佛教发衍产生,融入了道教与民间信仰,又称斋门。清代传入台湾的斋教有龙华、金幢、先天三派之别,日治初期的调查即统称为「持斋宗」,在日治明治40年(西元1907年)的《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第一部调查第二回报告书》开始使用「斋教」一词。

金幢派是王佐塘於明万历年间所创,而在明崇祯年间由董应亮(生卒年不详)发扬光大,之後金幢派教主一职即由董应亮後代世袭掌领,金幢派由蔡文举传入福建莆田,蔡文举人称「蔡阿公」、「蔡公」,明天启2年(西元1622年)创立「树德堂」,为金幢派在南方之开基斋堂,因而树德堂历代堂主就是南方金幢派的总领袖,蔡文举一派人称「蔡公派」,蔡文举的曾孙蔡权在清朝道光年间前往台湾,於台南创建慎德堂,金幢派自此在台湾传布,西德堂即是金幢派蔡公派下的斋堂。

西德堂是日治明治30年(西元1897年)由陈快发起,初号「西竺庵」,原址在西竹围街附近(今台南车站前锋路附近),日治时期天竺堂的土地遭到日本政府徵收,日治大正5年(西元1916年)土地被徵购後,陈快乃将尾款交与林月(生卒年不详)与苏主爱(生卒年不详)两人重建今之西德堂,日治大正10年(西元1921年)苏主爱再度发起募款整建,今天之西德堂大体完成於这个时期,西德堂中有一块「慈航慧海」匾,即是日治时期迁建时弟子陈子襟所献。另外,据堂主苏兴文表示西德堂兴建时间约为民国前六、七年(西元1905-1906年)左右,距今110年历史。

主要特色

斋教是清政府所严令禁止的民间宗教,斋教信徒为了避免遭到官府查禁,大多隐匿身分,虽然斋堂的性质是宗教建筑,但却没有庙宇建筑的形式特徵,斋教信徒在斋堂的营建上有的是使用一般民居改作成斋堂,或是在兴建斋堂时采用民居的建筑形式而非庙宇建筑,所以斋堂的建筑外观多与民居相似,以民居为主要的表现方式。

西德堂主体建筑格局为面宽三开间的两层楼式木造单落建筑,中轴线上建造院门,院门与院墙界定出宽广的内埕空间。结构墙体均采砖石造,一楼的四面墙面皆由密实的承重墙体所围绕,使得室内空间显得封闭,一楼明间作为祭祀空间,主要供奉千手观音,次间为起居空间,是堂主与信徒生活区域,通往二楼的楼梯设置在左次间,一楼以木梁排列成密肋梁以承载二楼的楼地板荷重。

二楼的建筑构造为抬梁式构造及硬山搁檩承重墙系统混合,空间配置大致由堂前檐廊与本堂空间所构成,正立面采用板门与隔扇的组合,檐廊为棚式屋顶。本堂内部於明间设置木隔屏,木隔屏前的空间昔日称为三官厅,木隔屏之後的空间为内家乡,木隔屏前的神龛上悬挂「三宝殿」匾,神龛主要供奉释迦牟尼佛,木隔屏之後的空间为西德堂的内家乡,可从神龛旁的隔扇门进出,内家乡主要供奉李玉英画像与三官大帝神像,天地君臣师、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五文昌帝君的神牌。

二楼明间左右设置八角门通往次间,左次间内部置木隔屏,木隔屏後为起居空间,木隔屏前为祭祀空间,昔日称为禄位厅,今日作为供奉孚佑帝君等神像,右次间的室内格局与左次间相同,木隔屏前的祭祀空间称为七祖厅,供奉地藏王菩萨像与信徒往生牌位。
二楼明间左右设置八角门通往次间
二楼明间左右设置八角门通往次间
二楼明间木隔墙彩绘龙、虎,龙虎的姿态生动、传神。
二楼明间木隔墙彩绘龙、虎,龙虎的姿态生动、传神。
二楼明间为三宝殿,供奉释迦牟尼佛像。
二楼明间为三宝殿,供奉释迦牟尼佛像。
一楼明间的板门作漆红
一楼明间的板门作漆红
西德堂初名「西竺庵」,三宝殿的中门对联上联即是以「西竺」为首。
西德堂初名「西竺庵」,三宝殿的中门对联上联即是以「西竺」为首。
西德堂的院门坐落于两座邻房之间
西德堂的院门坐落于两座邻房之间
西德堂坐落于水泥丛林之中,院门与院墙界定出宽广的内埕空间。
西德堂坐落于水泥丛林之中,院门与院墙界定出宽广的内埕空间。
二楼的檐廊为棚式屋顶
二楼的檐廊为棚式屋顶
右次间内部置木隔屏,木隔屏前的祭祀空间称为七祖厅,供奉地藏王菩萨像与信徒往生牌位。
右次间内部置木隔屏,木隔屏前的祭祀空间称为七祖厅,供奉地藏王菩萨像与信徒往生牌位。

文献资料

  • 1.王見川。臺灣的齋教與鸞堂。臺北市: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 2.闞正宗(1997)。臺灣佛寺導遊(九)臺南地區。臺北市:菩提長青出版社。
  • 3.徐明福,張崑振(2001)。臺南市的齋堂建築。臺南:臺南市政府。

环景连结

    周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