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
回首页

总赶宫

总赶宫
*
总赶宫面宽一开间,平面布局属于两落带拜亭之建筑格局。
资产类别: 古迹-寺庙
所在地址: 台南市中西区中南里中正路131巷13号
公告日期: 1985年11月27日
创建/起源年代: 明郑时期
经 纬 度: 120.19982,22.99197
指定/登录机关: 台南市
公告文号: 台内民字第357272号
资产保存者: 总赶宫管理委员会

指定/登录理由

依中华民国73年2月22日颁行之文化资产保存法施行细则第64条综合评定之

主题导览

台湾唯一座以倪圣公为主神的庙宇,隶属清代台南府城联境组织中的八吉境,因而现在以八吉境总赶宫称之。相传在明郑时期建庙,最初名为圣公庙,奉职司总管海舶的神只为主神,庙址在台江内海的海滨,多为船户、渔民、水师官兵所信奉。清乾隆54年(西元1789年)重修後更名为总管宫,清嘉庆年间(西元1796-1820年)随着泻湖淤积而香火日衰,清道光15年(西元1835年)重修後改庙名为总赶宫。

总赶宫主体建筑的平面布局属於两落带拜亭之建筑格局,正殿中央供奉倪圣公神像,两侧为福德正神与注生娘娘等神,此外还供奉杨廷理(西元1747-1813年)与黄化鲤(生卒年不详)的长生禄位。

发展源流

关於总赶宫的创建,最早的史料是清康熙59年(西元1720年)陈文达(生卒年不详)的《台湾县志卷九杂记志.寺庙》,总赶宫最初名为圣公庙,创建於明郑时期。

总赶宫所在位置曾是台江内海的海滨,明郑初期因海岸线向西扩张,这片新出现的新浮覆地遂发展成市街,大井头渡口以南为帆船的碇泊所在,进出台江内海的船户、渔民、水师官兵信奉海神祈求庇荫,共同出资择地在海岸较高的地方建庙。清乾隆54年(西元1789年)蔡廷萼(生卒年不详)重修,更名为总管宫,之後因「管」与「赶」在福佬话中为同音异字,开始讹传为总赶宫。

总赶宫所在位置曾是台江内海的海滨,明郑初期因海岸线向西扩张,这片新出现的浮覆地遂发展成市街。大井头渡口以南为帆船的碇泊所在,进出台江内海的船户、渔民、明郑水师官兵信奉海神祈求庇荫,共同出资择地在海岸较高的地方建庙,称为「圣公庙」。清乾隆54年(西元1789年)蔡廷萼(生卒年不详)重修,更名为「总管宫」,之後因「管」与「赶」在福佬话中为同音异字,至清道光15年重修时,讹传为「总赶宫」。

战後因为年久失修,曾在民国47年(西元1958年)修缮过神龛台座,民国55年(西元1966年)整修地坪、墙身,这次整修委请已故重要传统艺术保存者陈寿彝施作彩绘,是陈寿彝从事寺庙彩绘初啼试声的第一组作品,显得弥足珍贵。民国74年(西元1985年)将右侧厢房改建为钢筋混凝土两层楼建筑,民国74年指定三川门、拜亭、正殿为古蹟,古蹟本体在民国97年(西元2008年)进行修复工程,民国99年(西元2010年)神像入火安座,庆成醮则在民国107年(西元2018年)举办。

主要特色

总赶宫主体建筑的平面布局属於两落带拜亭之建筑格局,两落即三川门与正殿,拜亭位於三川门与正殿之间,拜亭的两侧附有龙、虎天井,这种空间组构为正殿紧落於三川殿之後,两建筑之间藉由拜亭做联系,形成连贯性的空间,工字型建筑格局是台湾南部传统庙宇建筑常见的格局做法。这种建筑适合高温酷热、夏季午後雷阵雨的南部环境,不仅能使室内兼具凉爽,还具有通风采光的效果。

结构墙体均采砖石造,建筑构造为硬山搁檩承重墙系统,三川门面宽三开间,立面采用板门与隔扇的组合,明间中门的门扇绘画秦叔宝与尉迟恭,左次间偏门的门扇绘画加冠晋禄,右次间偏门的门扇绘画添花进爵,外檐装修将三川门分为向外的前檐廊与向後的後檐廊,前檐柱为龙柱,前後檐廊的进深约略相等。

三川门室内两侧墙前供奉的是卢清爷与韩德爷,这两尊神将与谢将军、范将军的造型相似,常被误认为是谢将军与范将军,三川门全部进深共七架亇﹙两柱之间为一架﹚,屋顶采双坡水硬山单檐翘脊式屋顶,形式为三川脊,屋顶前坡铺设绿釉筒板瓦,後坡铺设素烧砖红仰合瓦。

拜亭为四柱,屋架为二通四斗柱卷棚式屋顶,全部进深共七架,屋顶采四垂顶,屋顶铺设素烧仰合瓦,拜亭的後屋坡与正殿的前屋坡之间设置天沟。龙、虎天井的井壁以泥塑剪黏方式制作虎与龙。

正殿为不装设门扇之敞厅式,室内设置神龛,明间神龛供奉主神倪圣公,总赶宫为台湾唯一座以倪圣公为主神的庙宇,倪圣公又称总管爷、圣公爷。近代研究认为倪圣公的神格、事蹟有过几次的转变,从最初职司总管海舶的神只,具有海神的性格,後成为守护八吉境的乡土神。

神龛供奉五营首、五营旗、马使与马,左次间神龛供奉注生娘娘,右次间神龛供奉福德正神,神像旁分别为是清代名宦杨廷理与黄化鲤的长生禄位牌,杨廷理为清代名宦,曾出任台湾知府、台湾道道台等职务,总赶宫於清朝乾隆60年(西元1795年)由杨廷理捐款整修,信徒为感念其恩德,在庙中供奉禄位用於祈求长生。
总赶宫古迹本体的彩绘出自重要传统艺术保存者陈寿彝,为民国55年(公元1966年)所绘。
总赶宫古迹本体的彩绘出自重要传统艺术保存者陈寿彝,为民国55年(公元1966年)所绘。
总赶宫右侧厢房的彩绘出自薪传奖得主丁清石,为民国74年﹙公元1985年﹚艺师所绘,主题为孙文在普陀山见到观世音菩萨显灵。
总赶宫右侧厢房的彩绘出自薪传奖得主丁清石,为民国74年﹙公元1985年﹚艺师所绘,主题为孙文在普陀山见到观世音菩萨显灵。
总赶宫的右侧厢房为「佛祖厅」,供奉观世音菩萨与善财、龙女,,善财、龙女源自佛教经典,而作为观世音菩萨的胁侍则是宋明以来的民间信仰。
总赶宫的右侧厢房为「佛祖厅」,供奉观世音菩萨与善财、龙女,,善财、龙女源自佛教经典,而作为观世音菩萨的胁侍则是宋明以来的民间信仰。
右侧厢房为佛祖厅,主祀观世音菩萨。
右侧厢房为佛祖厅,主祀观世音菩萨。
庆成所黏贴的「北方」剪刀尺镜符,庙中的镜符一般为五张,底色以五行色区别,依「东南西北中」分成「青红白黑黄」五色。
庆成所黏贴的「北方」剪刀尺镜符,庙中的镜符一般为五张,底色以五行色区别,依「东南西北中」分成「青红白黑黄」五色。
供奉于正殿右侧福德正神神龛内的杨廷理(右)与黄化鲤(左)的长生禄位牌。杨廷理为清代名宦,曾出任台湾知府、台湾道道台等职务,总赶宫于清朝乾隆60年(公元1795年)由杨廷理捐款整修,信徒为感念其恩德,在庙中供奉禄位用于祈求长生。
供奉于正殿右侧福德正神神龛内的杨廷理(右)与黄化鲤(左)的长生禄位牌。杨廷理为清代名宦,曾出任台湾知府、台湾道道台等职务,总赶宫于清朝乾隆60年(公元1795年)由杨廷理捐款整修,信徒为感念其恩德,在庙中供奉禄位用于祈求长生。
民国55年(公元1966年)总赶宫整修,竣工后举办庆成醮,依例交陪境在总赶宫建醮期间举行「入醮」,照片是八吉境庙宇入醮所献的匾额。
民国55年(公元1966年)总赶宫整修,竣工后举办庆成醮,依例交陪境在总赶宫建醮期间举行「入醮」,照片是八吉境庙宇入醮所献的匾额。
神龛内主祀倪圣公,又称总管爷、圣公爷,为职司总管海舶的神祇。镇殿神像所戴的神冠为台南市「神明纸帽」技艺保存者高启舜所作。
神龛内主祀倪圣公,又称总管爷、圣公爷,为职司总管海舶的神祇。镇殿神像所戴的神冠为台南市「神明纸帽」技艺保存者高启舜所作。
正殿为总赶宫主要祭祀空间,供奉于正殿两旁的神将为卢清与韩德,非一般常见的谢将军、范将军。
正殿为总赶宫主要祭祀空间,供奉于正殿两旁的神将为卢清与韩德,非一般常见的谢将军、范将军。

文献资料

  • 1.徐裕健計畫主持﹙2001﹚。臺南市第三級古蹟總趕宮調查研究及修護計畫。臺南市:臺南市政府。
  • 2.李淑如﹙2017﹚。從江南到臺南-臺南總趕宮總管傳說之演變與信仰網絡的形成。臺灣文學研究第25期。臺南市:國立臺灣文學館。
  • 3.王禮主修,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輯(2005)。臺灣縣志。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环景连结

    周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