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
回首页

观音禅堂

观音禅堂
*
观音禅堂之建筑型式为中轴线对称的闽南式三合院,日、台兼蓄。
资产类别: 古迹-寺庙
所在地址: 台北市中正区仁爱路1段21之33号
公告日期: 2013年02月26日
创建/起源年代: 日大正6年(西元1917年)
经 纬 度: 121.52256,25.03945
指定/登录机关: 台北市
公告文号: 北市文化二字第10230301300号
资产保存者: 财团法人台北市东和禅寺

指定/登录理由

1.东和禅寺原为「曹洞宗大本山台湾别院」,其中观音禅堂为日本寺院内专门建造供台湾人礼佛的禅堂,建筑形式为中轴线对称的闽南式三合院,日本佛寺建筑与闽南式宗教建筑并存,深具文化历史意义。
2.曹洞宗大本山台湾别院是日治时期台湾佛教主要据点,影响深远,观音禅堂延续曹洞宗大本山佛教精神至今,有历史见证价值。

主题导览

观音禅堂原是曹洞宗大本山台湾别院建筑的一部分,曹洞宗大本山台湾别院在大正3年(西元1914年)重建时,由台籍僧侣孙心源提议在别院旁兴建专门提供台籍信徒礼拜,以及进行观音讲大会的建筑,筹备与兴建全由孙心源负责。大正6年(西元1917年)竣工,建筑命名为「观音禅堂」,战後观音禅堂改名东和禅寺。

观音禅堂主体建筑平面布局属於一殿两厢的三合院建筑格局,正殿供奉释迦牟尼佛像,为僧众共修的地方,建筑风格采取台湾本土汉式建筑,有别於曹洞宗大本山台湾别院的日本佛教寺院建筑风格。观音禅堂见证日治时期日本佛教教派在台湾的布教轨迹,以及日本佛教对台湾社会、文化的融合。

发展源流

曹洞宗大本山台湾别院是日治时期日本佛教宗派曹洞宗大本山在台北的别院。日本佛教与中土佛教不同,有本山与末寺之别,本山即宗派主要寺院,并由本山统辖各末寺。

日本曹洞宗有两座大本山,分别是位在福井县的永平寺以及横滨市的总持寺。永平寺前身为道元禅师(西元1200-1253年)在日本宽元2年(西元1244年)所建的伞松峰大佛寺,至宽元4年(西元1246年)改名为永平寺。曹洞宗另一座大本山总持寺原为真言律宗之诸岳观音堂,後醍醐天皇(西元1288年-1339年)在日本元亨2年(西元1322年)改赐给曹洞宗。

日本曹洞宗传入台湾始於随军布教,明治28年(西元1895年)年6月随军布教师佐佐木珍龙(西元1865-1934年)随军队抵台,8月在艋舺龙山寺开始传教,随着曹洞宗布教师在台湾积极传教,各个布教所已不敷使用,布教师山田祖学(生卒年不详)在明治40年(西元1907年)倡议建立别院,这计画获得多位信徒协助与总督府认可,在自募经费与本山挹注之下,曹洞宗台北别院遂在明治41年(西元1908年)於台北东门外动土兴建,由总督府技师入江善太郎(生卒年不详)设计工程蓝图,为木造建筑,明治43 年(西元1910年)竣工,定名为「曹洞宗大本山台湾别院」,但是大正3年(西元1914年)台风侵袭致使木造建筑损毁,到大正10年(西元1921)改建为钢筋混凝土造,大正12年(西元1923年)竣工。

曹洞宗大本山台湾别院在大正3年(西元1914年)重建时,由台籍僧侣孙心源提议在别院旁兴建专门提供台籍信徒礼拜,以及可供进行观音讲之建筑,筹备与兴建全委由孙心源负责,大正6年(西元1917年)竣工,建筑命名为「观音禅堂」,曹洞宗大本山台湾别院院长任命孙心源负责管理观音禅堂,订每年农历正月十八日为观音讲,战後观音禅堂改名为东和禅寺。民国44年(西元1955年)年在观音禅堂後兴建三间教室作为东和托儿所使用,民国46年(西元1957年)开办东和幼稚园。

主要特色

曹洞宗大本山台湾别院在空间规划布局上,是依照人体生理组织象徵作建筑物的配置,以祠堂殿为头、本堂为心、库里为左手、观音禅堂为右手、稻荷神社为左脚、中学林(泰北中学前身)为右脚、钟楼为生殖器,如今仅存观音禅堂与钟楼。

观音禅堂的兴建目的是为了作为曹洞宗台籍信徒使用,因而大正4年(西元1915年)兴建时,建筑风格采取台湾本土汉式建筑,有别於曹洞宗大本山台湾别院的日本佛教寺院建筑风格。别院与观音禅堂之间有围墙分隔,并建有门楼做为出入,观音禅堂的主体建筑平面布局属於一殿两厢的三合院建筑格局,主体建筑前方设置前埕。

观音禅堂的结构墙体为砖砌,正殿面宽三开间,立面采用板门与隔扇的组合,前面二柱构架为一通叠斗柱栋架,叠斗柱顶起卷棚顶的双脊檩。屋顶采双坡水硬山单檐翘脊式屋顶,屋顶铺设素烧筒板瓦,屋脊翘脊平缓。

正殿明间於後点金柱之间设置木隔屏,作为神龛供奉释迦牟尼佛,左次间供奉韦驮尊天护法,右次间供奉伽蓝圣众护法,大殿後面改建成观音殿与祖师堂,观音殿供奉千手观音,祖师堂供奉曹洞宗台北别院历任院长与观音禅堂历任住持牌位。供奉在正殿的三尊铜铸观音像是日治时期由日本人赠予孙心源,曹洞宗是以释迦牟尼佛为本尊,因而日治时期观音禅堂主祀释迦牟尼佛,佛前供奉三尊观音像,但观音像在战後失窃长达数十年,民国98年(西元2009年)经震旦博物馆寻回并返还东和禅寺。

东和禅寺在入口处的牌楼、大殿前的拜亭,标示五七桐纹与久我山竜胆纹,五七桐纹为曹洞宗大本山总持寺的寺纹,久我山竜胆纹为曹洞宗大本山永平寺的寺纹,久我山竜胆纹是道元禅师的家纹,而五七桐纹是源自後醍醐天皇赐总持寺予曹洞宗四祖莹山禅师,标示大本山的寺纹显示东和禅寺对於日本曹洞宗法脉传承的重视,以示不忘本。
开山堂内悬挂许多历任别院院长(住持)之老照片
开山堂内悬挂许多历任别院院长(住持)之老照片
在大殿内的三尊铜铸观音像,日治时期由日人赠予当时的别院院长孙心源。
在大殿内的三尊铜铸观音像,日治时期由日人赠予当时的别院院长孙心源。
入堂前有狛犬一对,刻有「仙台人荒井泰治奉献」。
入堂前有狛犬一对,刻有「仙台人荒井泰治奉献」。
象征日式庭园文化之石灯,上刻有日文「禅」字样。
象征日式庭园文化之石灯,上刻有日文「禅」字样。
殿前龙柱上刻有「大正四年岁次乙卯立秋建立」,已是流传百年之古物。
殿前龙柱上刻有「大正四年岁次乙卯立秋建立」,已是流传百年之古物。
观音禅堂的结构墙体为砖砌
观音禅堂的结构墙体为砖砌
永平寺的久我山竜胆纹
永平寺的久我山竜胆纹
悬挂在正殿神龛上方的匾额「万德圆满」为日本曹洞宗大本山永平寺67世贯首元峰禅师所书。
悬挂在正殿神龛上方的匾额「万德圆满」为日本曹洞宗大本山永平寺67世贯首元峰禅师所书。
竖立在禅堂户外的石雕地藏菩萨像,风格与台湾本土地藏像大为不同,背面刻有「石工藤原作」,自昭和6年(公元1931年)7月建成迄今保存仍完整。
竖立在禅堂户外的石雕地藏菩萨像,风格与台湾本土地藏像大为不同,背面刻有「石工藤原作」,自昭和6年(公元1931年)7月建成迄今保存仍完整。

文献资料

  • 1.陳木子(2004)。東和禪寺。臺北市 : 財團法人臺北市東和禪寺。
  • 2.王惠君(2010)。日治時期日本禪宗在台興建佛寺之背景與建築特色研究 研究成果報告。臺北市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条目参照

环景连结

    周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