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门县独具规模众多之风狮爷,形塑出岛上特殊的人文景观,为各聚落特色景观与重要民俗活动,代表金门先民坚持信仰。
2.活动具有消灾解厄,祈福安民的良善风俗,渊远流长的地方特色,影响民众生活。
3.活动富地方性,具有保存、推广传统民俗文化之功能。
4.具传统性、地方性、历史性、文化性、典范性等登录基准。
金门风狮爷的设立与金门的特殊地理环境有关,由于受风沙之害的缘故,人们设置风狮爷,以镇风压煞。相传金门过去也曾林木茂盛,但经元代设立盐场,大举伐木做为燃料,破坏林相。明代则是有倭寇侵扰,后郑成功又伐林造军舰。康熙2年(公元1663年)清军攻取金门,伐木弃地,迁移金门居民,直到大约康熙22年(公元1683年),才陆续迁回。当时林木几已全无、风害严重,待居民生活日趋稳定后,便陆续设置风狮爷以镇风。
风狮爷依其设置位置的不同,可概分为2种类型,1种是置于屋脊、墙垣,或镶于壁上的墙垣屋脊型,主要功能在化解形煞,如巷冲、壁刀、屋角等有形的冲煞,以特定数栋屋子为其责任区;另1种为村落型,主要设在村落外围的迎风口处或寺庙周围,除镇风、制煞外,还有制水煞等功能,其防卫范围包括整个聚落。风狮爷因多以石材雕刻,故金门民间习称为石狮爷。
金门民宅用狮子辟邪很普遍,ㄧ般称之为屋顶风狮爷,屋顶风狮爷有武士坐在狮身上的塑像,也有单狮的例子。武士骑狮造型与文献中所提及的瓦将军虽在意象上不同,但功能相似,所以也有人称风狮爷为瓦将军。据推测有可能是瓦将军观念流行结果,在各地产生了不同的造型,到了闽南地区,成了风狮爷。关于其身分,民间流传的说法仍很多重,如蚩尤、黄飞虎、申公豹等人的推测皆有。根据公元1873年,厦英白话词典中对于风、狮两字的解释,可以得知闽南地区有安置风狮爷的习俗。而金门与台湾的风狮爷,应当也与之有所关联。安置于墙身上的石狮,目的以镇巷路冲犯为主,有的称之为石敢当狮。
村落风狮爷通常作单独狮子像,多数为立姿仿人状,材质也多为石雕,其产生是因金门多风沙之害,所以需要被视为辟邪象征的狮子来辟风。因此金门地区此类风狮爷方位朝北或东北为主,主要设在各村落的北或东北隅,与金门最盛行且最强的东北风相对峙;东半岛位于迎风面,风势较强,分布也较多,至于其他方位的风狮爷就不尽然与镇风煞有关,需视所在地而定。
周朝已将风这种自然现象神格化,风神又称风师。而将风师形象拟作狮形,则可能与狮子传入中国大陆后,先采原有的「师」字为名,后才用「狮」字,两字读音相同有关;另于《周易》有「云从龙,风从虎」,可看出风与虎的关联,狮子取代老虎担任镇风乃至其他镇煞辟邪的任务,有可能是因为人对猛兽有着矛盾的观念,人们既羡慕其猛兽的力量,希望藉其力量来保护自己乃至整个社会的平安,但现实生活中却又可能会受到猛兽的侵害。但中国大陆不产狮子,因而可以避免现实的狮害,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加以想象。再加以佛典和道经的记载中,狮子都是护卫神明的灵兽,使得狮子取代了老虎的地位。
过往饱受风灾之苦的金门居民,因人力无法胜天,便将其托之民俗信仰,借风狮爷来镇风压煞,形成了现今岛上特殊的人文景观,也展现出往昔金门居民在艰困的自然环境中奋斗的精神。同为离岛的澎湖也有风沙之患,同样有镇风止煞的信仰,但金门设立风狮爷,澎湖则是就地取材,以当地产的玄武石、硓咕石设置石敢当。
日本的冲绳也有辟邪狮子的相关信仰,但与金门的风狮爷也有其相异之处。在形式上,台湾的屋顶风狮爷有武人骑狮形,冲绳则为单一狮子形;另外,冲绳村落狮子始于伏火(伏有退之意),而金门的石狮爷则始于镇风。两者在形式上也有所差异,冲绳的村落狮子多为蹲踞状,金门的石狮爷则较多为直立拟人状,但两者后来都成为多元化的村落守护神。
金门居民祭拜风狮爷的方式,有像是逢闰年和虎年时,许多人家会在农历2、3月份包菜粿,在拜过家中的祖先和神明后,再拿去拜风狮爷,拜后要塞1个在狮口,或留1、2个在地上不带回。平日也会将汤圆、红粿等祭品塞在风狮爷口中,居民用些甜且黏的东西,一方面是给甜头尝,一方面象征把狮口黏起来。还会以红色披巾系在风狮爷身上,表达谢意。
有一些村有其与风狮爷相关的习俗,如家中有丧事,丧家会准备牲礼祭拜风狮爷,藉风狮爷驱走厄运;又或者是家中有结婚喜事时,前来祭拜风狮爷,认为风狮爷可保佑新人添丁;也有村落往昔获得男丁时,要挑3担蚵壳堆积在风狮爷旁,以增风狮爷制风的功能。风狮爷从辟邪物,成为庇佑村落、家宅的守护神,且融入金门民众的生活。
金门部分村落于婚丧喜庆等重要日子祭拜风狮爷,祈求保佑诸事平安。
除了屋顶风狮爷常以土烧制外,金门民宅用来辟邪的狮像以石雕居多。墙身上的石狮镇巷路冲犯,又称为石敢当狮。
因当地多风沙之害,金门村落以被视为辟邪象征的狮子来辟风。风狮爷通常作单独狮子像,多数为立姿仿人状,材质以石材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