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
回首页

屏东县万峦乡加匏朗夜祭趒戏

屏东县万峦乡加匏朗夜祭趒戏
*
「仙姑祖」在加匏朗平埔信仰中原先乃是掌管降雨的神祇,但在加匏朗居民的传统观念中,仙姑祖为能替居民消灾解厄、趋吉避凶的聚落守护神。
资产类别: 民俗及有关文物-信仰
所在地址: 屏东县万峦乡
公告日期: 2011年01月24日
创建/起源年代: 无公告信息
摄影者: 潘志儒
经 纬 度: 120.60183,22.58244
指定/登录机关: 屏东县 政府
公告文号: 屏府文推字第1000015030号
资产保存者: 屏东县万峦乡加匏朗平埔族生活促进会

指定/登录理由

其传统服饰、独特祭品、主祭陪祭、参与信众团圈唱跳祭歌等,反映过去屏东平原平埔族人文化的累积,具有示范作用,可做为屏东平原上族群文化的典范。

发展源流

「加匏朗」乃是屏东县万峦乡佳和村平埔族群聚落的旧称,在族群分类上属于马卡道的1支。根据史料记载,加匏朗居民多为屏东地区「凤山八社」的平埔族群后裔,「加匏朗」一词最早出现在清代的舆图方志中,原本指涉归化生番的社名,但到了同治时期之后,加匏朗已渐渐成为平埔聚落的称呼。

「加匏朗夜祭趒戏」乃是加匏朗平埔族人的传统信仰习俗,是加匏朗居民庆祝村落神明「仙姑祖」圣诞的祭祀活动。「仙姑祖」在加匏朗平埔信仰中原先乃是掌管降雨的神祇,但在加匏朗居民的传统观念中,仙姑祖不但法力高强,而且有求必应,因此仙姑祖逐渐成为能替居民消灾解厄、趋吉避凶的聚落守护神。加匏朗居民为了感谢仙姑祖的庇佑,每逢仙姑祖的诞辰日,也就是每年的农历1月15日(即元宵节),加匏朗居民都会准备许多祭品,聚集在加匏朗村仙姑庙前,手牵着手,舞蹈歌唱酬神。久而久之,这样的酬神习俗便成为今日我们所俗称的加匏朗夜祭趒戏。

自明清时期汉人大批渡台时,台湾西部平埔族群最先与汉人接触,大部分平埔族群在这个时期皆接受到汉人文化的同化,加匏朗平埔族人亦然,除了日常的服饰与语言受到汉化影响外,传统信仰也融入了汉人的祭祀习俗,例如加匏朗仙姑祖的祭祀活动融入了汉人祭祀的炉主制度、进香活动或阵头表演等。在日治时期,因为殖民当局为了顺利开展殖民地的治理计划,一方面积极地推动同化政策与皇民化运动,另一方面也积极地打压殖民地人民旧有的信仰与习俗。在这个时期,加匏朗聚落的宗教信仰活动都被禁止,仙姑祖信仰也随着沉寂了许久。除此之外,到了战后,国民政府亦将平埔族群的传统信仰与习俗视为陋习,加上民国39年代(公元1950年)起台湾经济体质的改变,这使得愿意去学习与承袭平埔传统习俗的族人越来越少,加匏朗聚落的许多传统仪式与祭仪歌谣因此逐渐面临失传的问题。

直到民国69年代(公元1980年)起,台湾社会解严之后,随着本土运动及族群复振运动的兴起,开启了加匏朗平埔文化的文化复振契机。然而,由于加匏朗夜祭仪式沉寂已久,再加上传统文化习俗大多皆已失传,因此文化复振的工作阻碍重重。直到民国89年(公元2000年)起,在当地居民与文史工作者的奔走筹划下,才逐渐打开重新恢复加匏朗夜祭仪式的契机。民国92年(公元2003年),加匏朗夜祭仪式在屏东县府文化局的经费补助下,扩大了仪式的举办规模,当时以「屏东平埔族马卡道夜祭」为名,向外宣传与推广加匏朗聚落的历史与传统信仰,在仪式上除了有仙姑祖圣诞庆典外,也另外设置了静态文物展以及安排娱乐节目,除了复振文化传统及恢复加匏朗夜祭仪式的意义之外,也能达成文化观光的目的。随着10数年来,在当地居民的努力筹办下,加匏朗夜祭已成为当地的年度盛事。

主要特色

加匏朗夜祭仪式中的酬神歌舞活动,一般称为「趒戏」(Tio-hi),在当地的马卡道语中则称为「Ma-olau」(音同汉字「吗呜咾」)。不同于别处的平埔族群夜祭仪式,加匏朗聚落的夜祭结合了聚落神明「仙姑祖」的传说故事。仙姑祖是加匏朗村人自有的神明,祂的传说来自1颗仙蛋,由村中老妇所捡到,后来孵化成人,并由老妇养育成为少女,常与其姐妹伴在田地里工作、歌舞。当这名少女成长至16岁时,便向老妇与村人表明其身份,原来祂乃是仙女下凡,接着少女摘下头上的「龙头针」给村人后便登天而去,成为村人信仰中祈雨灵验的神明「仙姑祖」,而龙头针则成为加匏朗尪姨(夜祭仪式的主持者)「祈雨」的法器。根据学者的研究,加匏朗「仙蛋」传说与邻近排湾族的「太阳神赐蛋」神话近似,而「仙女下凡」与「龙头针」的故事则多与汉人民间传说近似,由此可知加匏朗的传统文化受到排湾族文化与汉人文化的深刻影响。

在今日的加匏朗夜祭仪式中,加匏朗传统文化与汉人文化相互交织的现象更为显著。自民国89年(公元2000年)加匏朗夜祭仪式复振以来,每逢农历1月15日(元宵节),村人便会在尪姨的带领下,先在聚落中的先帝庙拜天公与神农大帝,接着才会移往仙姑祖庙进行夜祭仪式。在夜祭仪式开始之前,往往会有邻近的宫庙团体以「阵头」的形式前来共襄盛举,这样的交流活动用意在于炒热气氛,但并非夜祭仪式的一部分。当宫庙交流活动结束后,加匏朗夜祭仪式才算正式开始,这时村落族人头戴樟树枝环,牵手围圈吟唱趒戏。接着由尪姨进行祈福的仪式,尪姨将事先准备好的「嘪」(即糯米酒)掺入泡有埔姜叶的水,再由两位扮白衣仙女的少女手持木制酒杯向与众敬酒,场内亦有人以椰子杓舀酒给与会者喝。当祈福仪式结束后,再将祈福过的糯米饭团(象征「仙蛋」)分送给在场民众,至此趒戏算是告一段落。接着,村人便会邀请在场民众一起享用丰盛佳肴,夜祭仪式便在热闹的会宴中结束。

根据村人的回忆,昔日大型的夜祭趒戏仪式会举行3天3夜,并且广邀各地族人前来参加。在吟唱趒戏时,若众人跳累了便可坐在置地的竹管上休息,享用村人准备的美食佳肴。随着近年来平埔复振运动的兴起,加匏朗也成立了平埔族群生活促进会,企图以全村的公众力量,保留及恢复原来已逐渐消逝的传统,在加匏朗村人的努力奔走下,加匏朗夜祭趒戏逐渐成为村人们集体信仰、集体精神的表现。
村落中男性族人头戴樟树枝环,在地上燃烧的金纸前趒戏,后方尪姨与2位扮白衣仙女的少女手持香祈福。
村落中男性族人头戴樟树枝环,在地上燃烧的金纸前趒戏,后方尪姨与2位扮白衣仙女的少女手持香祈福。
村落族人头戴樟树枝环,牵手围圈吟唱趒戏。接着由尪姨进行祈福的仪式。
村落族人头戴樟树枝环,牵手围圈吟唱趒戏。接着由尪姨进行祈福的仪式。
每逢仙姑祖的诞辰日,加匏朗居民都会准备祭品,聚集在加匏朗村仙姑庙前,手牵着手舞蹈、歌唱酬神,而成为今日我们所俗称的加匏朗夜祭趒戏。 
每逢仙姑祖的诞辰日,加匏朗居民都会准备祭品,聚集在加匏朗村仙姑庙前,手牵着手舞蹈、歌唱酬神,而成为今日我们所俗称的加匏朗夜祭趒戏。 

文献资料

  • 1.文化部文化资产局(不着年代)。文化资产个案导览〈屏东县万峦乡加匏朗夜祭趒戏〉,2015年7月20日上网。
  • 2.屏东县政府文化处(不着年代)。「文化资产」〈加匏朗夜祭趒戏〉,2015年7月20日上网。
  • 3.中央研究院数字文化中心(不着年代)。「典藏台湾」,〈加匏朗先帝庙〉,2015年7月20日上网。
  • 4.台湾原住民族历史语言文化大辞典。〈加匏朗〉。2015年7月20日上网。
  • 5.巫米‧甲古赞(2015)。公视新闻议题中心〈复振与创新-加匏朗记事〉,2015年7月20日上网。
  • 6.〈高、屏先民信仰之口述记录〉。民族学研究所资料汇编10:143-177。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
  • 7.李国铭(2000)。〈屏东平原东港溪下南岸山脚下的Ma-olau祭典—Ma-olau祭典记录一百周年〉。刊于《第一届屏东研究研讨会论文集Ⅱ》:163-183。屏东:屏东县文化中心。
  • 8.《传统的再现与再造:以屏东加匏朗聚落的仙姑祖祭仪为例》。国立清华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环景连结

    周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