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
回首页

魁星楼(奎阁)

魁星楼(奎阁)
*
位于金门金城镇后浦老街区内的魁星楼,或称「奎阁」,是金门唯一的1座魁星楼。
资产类别: 古迹-寺庙
所在地址: 金门县金城镇东门里珠浦东路43号
公告日期: 1985年08月19日
创建/起源年代: 清道光16年(公元1836年)
摄影者: 赵守彦、寻秘金门
经 纬 度: 118.31786,24.43148
指定/登录机关: 内政部
公告文号: 内政府(74)台内民字第338095号
资产保存者: 魁星楼

指定/登录理由

具有保存价值。

发展源流

金门魁星楼,或称「奎阁」,始建于清道光16年(公元1836年),座落于金门县金城镇后浦地区,古地名为涂山头。依据林焜熿(生卒年不详)纂写《金门志》记载,魁星楼在当时被称为「奎阁」,由「监生林斐章捐银千圆创建」。

林斐章(1760-1838)为金门后浦人。其家族是金门林姓诸氏系中较晚移住金门的1支,约在清康熙年间(公元17世纪下半至18世纪初期)移居金门,以经商为生。到了林斐章的时代,约是乾隆末叶(公元18世纪晚期),家业已盛,林斐章因此得以在道光16年(公元1836年)捐得「例贡生」的头衔,并于同年独资辟建奎阁。当时还因此获得同安县金门分县丞汪均所立的「振起斯文」匾。

道光18年(公元1838年)建成后,魁星楼在民国44年(公元1955年)、民国52年(公元1963年)、民国75年(公元1986年)都曾经整修过;之后在民国89年(公元2000年)再度进行修复,至民国91年(公元2002年)才完工;民国94年(公元2005年),再由县政府拨款进行全面性的规划施工,并美化周遭环境。

民国44年(公元1955年)的整修,主要是因为木造结构腐蚀毁损,由金门县政府重修,整修情形与细节不详。民国52年(公元1963年),则是经由社教馆倡议,再由林斐章(1760-1838)玄孙、旅居菲律宾之乡侨林克凯出资,并由当地绅耆组成重修委员会,聘请陈南山(生卒年不详)师傅进行重修。此次重修虽未拆换大木结构,但是拆除四周围墙,并在屋面换上绿釉琉璃瓦,重新泥塑及木门窗隔扇。民国74年(公元1985年),县政府向内政部项目申请补助,由建筑师汉宝德(1934-2014)擘划主持,于翌年整修完工;现在的魁星楼面貌,主要就是整修后的成果。

魁星楼所在位置为涂山头的东南方,在八卦上属于巽位,该方位主文笔兴旺;其中供奉着自科举时代即被视为主管科考文运的魁星神君。民国57年(公元1968年)出版之《金门县志》中记载着「魁星为科举时代士人之崇拜对象,以7月7日为祭」,在每年农历7月7日魁星爷寿诞当天,后浦地区就会举行隆重热闹的醮庆祭典,也会有许多民众前来上香祝寿和还愿;因为魁星楼位于后浦地区的东门境内,所以也会请境主庙代天府的池府王爷和温府大千岁前来观礼。

金门县文化局自民国96年(公元2007年)开始,在每年5、6月的考季来临前,都会在魁星楼举办相关祈福活动;每年大学学测及指考前,各级学校也会带学生前来敬拜祈福。这些活动都为魁星楼赋予新的生命力,延续其创建的价值。

主要特色

位于金门金城镇后浦老街区内的魁星楼,或称「奎阁」,是金门唯一的1座魁星楼。

魁星楼的配置方位座北朝南略偏东,楼高两层,高度约10.6公尺,是1座平面正六角形、隔扇立面、重檐屋面、攒尖屋顶的传统闽南风格建筑式样之楼阁式建筑。外观为红柱白墙,红门加上三重六角十八白色翼角,飞檐向上弯几近回旋;屋顶翼角飞檐,并覆盖琉璃筒瓦,中央竖有1个泥塑白色葫芦宝顶脊饰。

魁星楼的主要建材为红砖、石材、和木料,外观漆以朱红、玄黑两色。整体结构完全采用传统式的木造柱梁系统,主要结构上鲜少添加饰材及花俏处理,呈现出简洁明快的木结构技术、简明合理的结构系统、和雅致的雕饰,适度展现文教建筑的朴实特质。

魁星楼底部为传统的夯土台基,外表为花岗岩石护面,底层并有收边石。1楼正面大门门楣上,悬挂着「奎阁」匾;大门外的每个墙面都开有八卦形竹节窗,隐喻文人「高风亮节」、和「节节高升」的期许。门额旁的楹联「魁星静照浯江水,阁柱遥悬武献云」,则是第1届国大代表、金门后盘山人王观渔先生(生卒年不详)所撰书。

1楼以花岗石作为石柱,上面再接木柱,构成环围的檐廊;檐廊与室内地坪,皆为金门常见的六角形画砖地坪。楼板的作法是以底层2支大梁上承木板天花,天花之上为横梁,梁上再加作木板,板上再以粉刷画砖;室内除了砖砌神台之外,只有1道通往2楼的狭窄木造楼梯。

2楼全用木柱支撑屋顶,檐柱之间以花格砖栏杆围成回廊,回廊内墙采用传统木制花格窗棂。2楼室内天花板的六角藻井,也是魁星楼的重要建筑特色。形式上,采迭斗方式,自外而内,以最单纯的方斗与葫芦栱斗栱组交,在六角形平面的柱头与柱间额枋上分别出跳,共计12列斗栱组,经4层出跳,再在中心点以彩绘夔龙收头,成为视觉焦点;在色彩上,除了顶心采按金箔龙饰及收头顶心栱尖外,其它一律为红黑两色,在栱为栱身上黑漆、上下则采红漆,斗除斗腰上红漆、其它则为黑彩;此种由单纯色彩所传达的肃穆气息,正与奎阁的建筑风格相称。

从造形及建筑风格上看来,金门奎阁极有可能是承自泉州晋江魁星楼的作法,是当时的闽南风格建筑中相当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金门魁星楼内,原本供奉的魁星爷木雕金身早已在动乱时局中佚失不见;民国37年(民国1948年)国军「天马部队」驻守「奎阁」附近时,连「奎阁」的木门都被拆掉拿去当柴烧。目前可见的2尊魁星爷神像,大尊神像为民国52年(民国1963年)重建时才从台湾订制,小尊神像则为民国91年(民国2002年)做醮酬神时,由地区古董商许乃章免费提供给信众膜拜。1尊神像造型为全身通绿,赤发环眼,披衣蝶足状,脸上布天星;左手持斗斜胸前,右手握笔尖朝天,左脚海上踩鳌头,右脚翘起踢墨斗状。另1尊则为通身金色,左手执书卷于腰前,右手握笔,笔尖朝天,左脚翘起踢墨斗状,右脚单足踩在鳌鱼头上。特殊的姿态,整体寓意为「魁星踢斗、独占鳌头」。
魁星楼目前奉祀2尊魁星爷神像,图为其中1尊,造型全身通绿,赤发环眼,披衣蝶足状,左手持斗斜胸前,右手握笔尖朝天。
魁星楼目前奉祀2尊魁星爷神像,图为其中1尊,造型全身通绿,赤发环眼,披衣蝶足状,左手持斗斜胸前,右手握笔尖朝天。
1楼以花岗石作为石柱,上面再接木柱,构成环围的檐廊;檐廊与室内地坪,皆为金门常见的六角形画砖地坪。 
1楼以花岗石作为石柱,上面再接木柱,构成环围的檐廊;檐廊与室内地坪,皆为金门常见的六角形画砖地坪。 
魁星楼底部为传统的夯土台基,外表为花岗岩石护面,底层并有收边石。楼正面大门门楣上,悬挂着「奎阁」匾。  
魁星楼底部为传统的夯土台基,外表为花岗岩石护面,底层并有收边石。楼正面大门门楣上,悬挂着「奎阁」匾。  

文献资料

  • 1.(淸)林焜熿(1995)。《金门志:十六卷》。《台湾方志集成》淸代篇,第1辑,第38卷。高贤治主编。台北市:博爱出版。页55。
  • 2.陈汉光总编修(1968)。《金门县志(上册)》。金门县:金门县文献委员会。页338-357。
  • 3.林金荣(2005)。《认识古迹日:与古迹共舞‧人文漫步》。金门县金城镇:金门县文化局。页8-9。
  • 4.黄振良总编辑(2008)。《金门古迹导览》。金门县金城镇 : 金门县文化局。页26-29。
  • 5.黄振良、陈炳容(2009)。《前人的足迹:金门的古迹与先贤》。金门县金城镇:金门县文化局。页223-225。
  • 6.郭哲铭(2006)。《浯乡小事典》。金门县金城镇:金门县文化局。页101。

环景连结

    周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