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
回首页

三重先啬宫

三重先啬宫
*
先啬宫为台北盆地淡水河左岸三重区二重埔最古老的庙宇,今日庙宇名称「先啬宫」为日治时期所立,前称「五谷先帝庙」,又称「五谷(谷)王庙」。
资产类别: 古迹-寺庙
所在地址: 新北市三重区五谷王北街77号
公告日期: 1998年08月29日
创建/起源年代: 清乾隆年间20年(公元1755年)
摄影者: 赵守彦
经 纬 度: 121.47591,25.05012
指定/登录机关: 新北市 政府
公告文号: (87)北府民二字第271355号
资产保存者: 三重先啬宫

指定/登录理由

具有保存价值。

发展源流

先啬宫为台北盆地淡水河左岸三重区二重埔最古老的庙宇,今日庙宇名称「先啬宫」为日治时期所立,前称「五谷先帝庙」,又称「五谷王庙」、「五谷王庙」。虽定名已久,当地民众亦常沿用旧称,如今日邻近一带的公车站牌仍曰「五谷王庙」,其实所指同为先啬宫。

三重地区产业结构以工商制造业为主,然回顾其开发历程,新店溪与大汉溪在二重埔合流成为淡水河,丰沛水源及沃土,使三重地区自雍正、乾隆年间,陆续开垦良田,北望芦洲,西眺丹凤。农业的发展也反映在此地崇信神农大帝的宗教信仰。

而先啬宫之「先啬」2字,即指「神农大帝」。典故为中国古代祭祀八位农业神祇-「八蜡神(「蜡」音同「炸」)」,八蜡神依序为先啬、司啬、农、邮表畷、猫虎、坊、水庸、昆虫等8种农业神,而其中以「先啬」为首,而农业神之首即是神农。庙中同时祀奉众多的道教与佛教的神祇,配祀有观世音普萨、天上圣母、太上老君、文昌帝君、注生娘娘、伏羲圣帝、延平郡王、九天玄女、保生大帝、土地公等。

先啬宫(时称「五谷先帝庙」)创建于清朝乾隆20年(公元1755年)。当时庙宇位于淡水河上游、新庄的头前庄,由于开垦基本沿淡水河上游至下游顺序,故上游称「头前」,顺流而下为古称「二重埔」和「三重埔」地区。庙宇一度迁移到三崁店(近新庄交界淡水河边,约金陵女中后方),后因上游泥沙堆积频遭水患,故再度搬迁到下游现址,由于庙宇关系,当时所在聚落便称为「五谷王村」,,今日所在路名亦称「五谷王北街」。庙宇最初建筑为茅草屋顶的朴素单座小庙,道光30年(公元1850年)由地方仕绅林茂盛(生卒年不详)倡议重建,庙宇增建为前、后殿规模。而今日古迹样貌,则是日治时期大正14年(公元1925年),由林清敦(1875-1953)召集所建,林清敦曾任台北厅新庄支厅二重埔区长,在当地深具影响力,其邀集仕绅李种玉(1856-1942)、李声元(1860-?)、黄论语(生卒年不详)、蔡雍(1910-2002)、郑根木(生卒年不详)等人集资重建。现今先啬宫内仍留有林茂盛的书法楹联作品。时至民国65年(公元1976年)先啬宫扩建后殿,于民国71年(公元1982年)建设完工。

主要特色

先啬宫的构造由前殿、正殿、后殿、东西护室为组成,此古迹建筑的特色是仍将日治大正14年(公元1925年)改建时的「对场作」之原貌。(「对场作」是指将1座建筑区分为前后或左右两边邀请2组木匠师傅各自在不公开下设计施作,相互竞技,不同流派的匠师施作两边而风格截然不同,呈现了2组人马各自承袭传统工艺技术,以及各种象征吉祥祈福的装饰题材。)

建筑内部之特征,三川殿前步口栋架为一通一狮座,吴海桐(1867-1938)率王款(生卒年不详)制作龙边,檐下为十字形看架斗栱,檐口吊筒垂花为镂空雕,较细致华丽,螭虎栱则头嘴收较深,身体较平顺。陈应彬(1864-1944)率黄龟理(1903-1995)制作虎边,屋檐下为单一斗栱,其吊筒垂花为实心雕,螭虎栱角有仰角、贴首,身体喜作转折,像S形。前步口龙堵附壁架上置狮座,虎堵则为夹筒,栋架上狮座龙边杏眼、昂首、侧腿、左挂彩、球尾部有少狮3只,虎边姿态雷同,但右挂彩球露出尾端狮毛并置人物2尊。其他如雀替、员光、斗栱、螭虎栱均有所差异。因此左青龙是台湾师傅的漳州风格,华丽而繁复的装饰不失庄严,右白虎是唐山师傅的泉州风格,简单而朴实。「对场作」除了有不同流派或匠师们的技艺较劲,也富有技艺传承的意涵。

目前建筑外观仍维持道光30年(公元1850年)重建后之样态,斗栱均为木雕,所有龙柱墙堵均是观音山石之石雕,正殿尚保留有数块清道光年间的匾额,以及咸丰元年之木对联,还有奉祀文昌帝君之护龙,尚有陈维英(1811-1869)之对联。此外,先啬宫沿革志乃日治时期大正年间(公元1912年-1926年)新庄文人杜清杰(生卒年不详)手书,而200周年时修建宫庙,纪念碑记由当代十大书法家曹容(1895-1993)亲撰,同样弥足珍贵。

三重先啬宫外矗立1棵高12公尺、重达12吨的古老巨大树木,表层些微炭化,但树干与根部保留完整,原为民国101年(公元2012年)于先啬宫庙址附近工地所发掘,现此阔叶林碳化木已由该工地建商赠予先啬宫。此木为5,000年前台北古森林的遗迹,是台北盆地由咸水湖、森林、桑田变成今天高楼林立的重要历史证物。

每年农历4月26日的「神农大帝圣诞日」,先啬宫举办为期1周的隆重而热闹的宗教庆典活动,昔称为「三重埔大拜拜」,今称「神农文化祭」。民俗祈福活动有神将绕境踩街、阵头游行队伍、信众钻轿等,在庙埕的祝寿三献礼祭典之展演有六佾舞、国乐、歌仔戏、舞蹈团等,还有邀请各路神明为神农大帝祝寿之「天子祀酒御宴」办桌。另外有健康路跑、考生祈福包粽、中草药暨药用植物展、传统民俗美食街、药膳品尝等提供信众与居民可以参与的活动。

时至今日,每年祭典阵头游行,仍由三重区东西南北中5区轮值担纲,邀集小区各方社团配合举办相关活动,先啬宫作为当地信仰中心的角色历久弥新。
陈应彬(1864-1944)率黄龟理(1903-1995)制作虎边,屋檐下为单一1斗栱,其吊筒垂花为实心雕,螭虎栱角有仰角、贴首,身体喜作转折,像S形。
陈应彬(1864-1944)率黄龟理(1903-1995)制作虎边,屋檐下为单一1斗栱,其吊筒垂花为实心雕,螭虎栱角有仰角、贴首,身体喜作转折,像S形。
先啬宫亦是台湾传统建筑工法「对场作」的经典呈现-「对场作」是指将1座建筑区分为前后或左右两边邀请两组木匠师傅各自在不公开下设计施作。
先啬宫亦是台湾传统建筑工法「对场作」的经典呈现-「对场作」是指将1座建筑区分为前后或左右两边邀请两组木匠师傅各自在不公开下设计施作。
先啬宫目前建筑外观仍维持道光30年(公元1850年)重建后之样态,斗栱均为木雕,所有龙柱墙堵均是观音山石之石雕。 
先啬宫目前建筑外观仍维持道光30年(公元1850年)重建后之样态,斗栱均为木雕,所有龙柱墙堵均是观音山石之石雕。 

文献资料

  • 1.三重市志编纂委员会。1996。三重市志。台北县三重市公所。
  • 2.符宏仁、梁明昌。2003。《台北县县定古迹三重先啬宫调查研究及修护计划》。台北县板桥市:台北县文化局。
  • 3.王书璇。2009。从台湾传统庙宇建筑之凿花看对场。台北艺术大学传统艺术研究所。
  • 4.郑玉雯。2009。三重市的发展与变迁。台北市立教育大学社会科教育学系硕士班。

环景连结

    周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