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
回首页

新庄慈佑宫

新庄慈佑宫
*
慈佑宫是1座面宽三开间的四进两廊式庙宇,建筑座北朝南,前殿屋顶采用燕尾翘脊的硬山及歇山重檐形式。
资产类别: 古迹-寺庙
所在地址: 新北市新庄区新庄路218号
公告日期: 2008年04月18日
创建/起源年代: 清雍正7年(公元1729年)
摄影者: 陈晓伟
经 纬 度: 121.45295,25.03441
指定/登录机关: 新北市 政府
公告文号: 北府文资字第0970001123号
资产保存者: 慈佑宫管理委员会

指定/登录理由

1.新庄为臺北最早开发的城镇,慈祐宫是代表性古蹟。新庄市目前都市化严重,有必要为慈祐宫扩大保存空间以维护古蹟风貌。

2.对完整的古蹟涵盖范围而言,具较佳的完整保存风貌管制的效果。

发展源流

慈佑宫,或称新庄妈祖宫,是新庄现存最早的妈祖庙,见证新庄地区的开垦史。

关于慈佑宫的创建年代,至今有许多说法。最早为连横(1878-1936)《台湾通史》,称其建于康熙25年(公元1686年),然对照该书的考据度和新庄地区的发展史,此说可信度不高。其次是余文仪(?-1782)的《续修台湾府志》称其于雍正7年(公元1729年)建造,雍正9年(公元1731年)建成,而《淡水厅志》的说法,则为乾隆18年(公元1753年)。依据庙内同治12年(公元1873年)所立的《重修慈佑宫碑记》明确记载「慈佑宫者当雍正七年辟是地即建是宇」。而乾隆44年(公元1779年)所立的《重修慈佑宫碑记》则说「新庄置宫颜曰慈佑始于乾隆十八年」。兼之以广福宫庙内乾隆15年(公元1750年)设立的《奉两宪示禁碑》提到「乘十三年火灾新直街(新庄街)」推断,慈佑宫最晚至雍正7年(公元1729年)已经修建,但于乾隆13年(公元1748年)因新庄街发生火灾而被焚毁,故于乾隆18年(公元1753年)时重建,同时改天后宫为「慈佑宫」。

慈佑宫与新庄的早期开发史息息相关。慈佑宫为新庄沿河3庙(慈佑宫、广福宫、武圣庙)中最早建立者,亦为新庄最古老的庙宇,根据目前遗留的文物判断,可能为闽西或粤东的客家人所建造。新庄市街因作为淡水河航运点和台北盆地的中心,约在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至1796年)逐渐发展,至嘉庆年间达到鼎盛(公元1796至1820年),与艋舺(今万华)同为台北地区最早开发的市街。慈佑宫也因此成为香火鼎盛,资产丰富的庙宇,却苦于无人主持庙务,于是乾隆25年(公元1710年)延聘福建漳州临济宗38世「志修」怀公和尚来台担任住持,直至乾隆53年(公元1788年)去世为止,他同时也是新庄地藏庵的开山祖师。不同于其他早期庙宇,慈佑宫可能为客家人所建,开山祖师来自漳州,新庄地区后来则逐渐以泉州移民为主,因此信徒不受籍贯所限,香火持续发扬。

慈佑宫第1次修建于乾隆18年(公元1753年)进行。乾隆13年(公元1748年)新庄街发生大火,天后宫亦遭波及,因此当年所发起的重建,在今开山殿后方位置开辟池塘,以为镇火救灾之用,由于当时新庄街以北尚无建筑物,池水倒映观音山影,时人谓之「美人照镜」、「倒照观音」,为昔日新庄八景之一。

第2次重修于乾隆42年(公元1777年)进行。由于乾隆41年(公元1776年)新庄再次发生大火,延烧主要街道,当时新庄巡检曾应蔚(生卒年不详)向地方仕绅倡捐,至乾隆42年(公元1779年)竣工,这次慈佑宫扩建为三进式(三川殿、正殿和后殿)的大型庙宇,也首次留下当时修庙捐款人的账目与匾额,见证昔时新庄商业繁荣的样貌。

第3次修建于嘉庆18年(公元1813年)进行,当时淡水厅艋舺县丞曹汝霖(1877-1966)见庙宇破旧,捐奉倡捐,募集7200银元巨资修建,将慈佑宫扩建为今日四进式(后殿再加上开山殿)的规模,并用修建所剩的余款为原配祀于慈佑宫的文昌帝君独立建祠,此为新庄文昌祠建立之始。此次也留下最多的匾额,其中包含嘉庆9年(公元1804年)海盗蔡牵攻打新庄遭官府击退的谢恩匾。其后又分别于同治6年(公元1867年)、光绪13年(公元1887年)2次修建。光绪19年(公元1893年)慈佑宫董事王者恢原欲进行大修,惟因光绪21年(公元1895年)清廷割台的政局变当作罢,改将筹款购买妈祖田。日治昭和2年(公元1927年)与昭和11年(公元1936年)皆有修建。民国54年(公元1965年)陆续进行修建, 部分毁损的木梁柱转而以钢筋混泥土取代,但仍尽量维持外型上的相似性。民国74年(公元1985年)列为3级古迹后,民国78年(公元1989年)政府编款整修,形塑成今日所见的规模。

主要特色

慈佑宫是1座面宽三开间的四进两廊式庙宇,建筑座北朝南偏东22度,主要空间包括前埕、三川殿、内埕及墙廊、拜殿及正殿、中内埕及墙廊、后殿、后内埕及墙廊、开山殿、水池及新建文教馆空间组成。

慈佑宫的信仰以妈祖为主神,并依照妈祖信仰的形式,供奉千里眼与顺风耳。过去曾长年由禅师担任住持,庙内亦供奉恩主公、观世音、达摩祖师、韦陀护法与十八罗汉等佛教神祇,亦奉祀民间土地信仰的土地公和山神,显示其庙宇妈祖、佛和地域神信仰交融的风格。

慈佑宫的建筑构造是以木、砖、石交互运用。木材作为梁柱和装饰,石材则为支撑大木结构的柱基、台基、墙基和地坪,砖则堆砌后上石灰构成砖墙,或是堆砌作为内柱、檐柱使用。由于年久失修,加上建置木构造的费工费时,自民国54年(公元1965年)的重修起,部分毁损的木梁柱转而以钢筋混泥土取代。

早期慈佑宫前殿屋顶采用燕尾翘脊的硬山及歇山重檐形式,檐口弯曲,两侧次间升起明显,正脊、垂脊、戗脊剪黏泥塑装饰极为丰富,正殿的彩绘生动,但都因缺乏良好维护而斑剥破损。而正殿前的拜殿则采用三脊式硬山燕尾翘脊,后殿开山殿则采用简单的硬山式屋顶。在构造系统部份,三川殿大木结构全用石柱撑起,前后檐柱共计九架,金柱间计用五架,前后挑檐各用三架。正殿及拜殿大木结构则属于潮州风格,用搭牵梁连接的拜殿与正殿,结构上为一体,但屋顶构造却明显分立,以随作为水平接系材,挑尖梁头用龙头装饰,斗口直承桁檩以及狮座的雕刻风格为主要特色。正殿纵深共十五架,点金柱共享七架大木结构,逐层缩短的柁梁与瓜柱或金柱交接处都有雀替,使潮州风格更加明显。蟠龙柱则在三川殿、正殿与后殿各有1对,原为嘉庆年间作品,潮州风格相当明显。但在日治时期进行维护工程,后殿龙柱重新打造,装饰风格上加入大量闽南式风格,如强调虾眼鹿角,以及大量祥兽和八仙泥塑等。

慈佑宫每年重要庆典可分为春秋2次祭典。春祭于妈祖圣诞农历3月23日举行;秋祭则在农历9月9日妈祖羽化升天的日子举行。在春秋2次大祭典中,会盛大举行传统的三献礼仪式。
正殿及拜殿大木结构则属于潮州风格,以随作为水平接系材,挑尖梁头用龙头装饰。
正殿及拜殿大木结构则属于潮州风格,以随作为水平接系材,挑尖梁头用龙头装饰。
此古匾为嘉庆甲戌19年(公元1814)由淡水同知事薛志亮(?-1813)所献。「灵」为「灵」的异体字,「舟弟」航即是「梯山航海」,比喻历经长途跋涉的险阻,此匾有赞颂妈祖保佑先民渡海来台的意涵。 
此古匾为嘉庆甲戌19年(公元1814)由淡水同知事薛志亮(?-1813)所献。「灵」为「灵」的异体字,「舟弟」航即是「梯山航海」,比喻历经长途跋涉的险阻,此匾有赞颂妈祖保佑先民渡海来台的意涵。 
慈佑宫的信仰以妈祖为主神,并依照妈祖信仰的形式,供奉千里眼与顺风耳。
慈佑宫的信仰以妈祖为主神,并依照妈祖信仰的形式,供奉千里眼与顺风耳。

文献资料

条目参照

环景连结

    周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