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茄萣区位于高雄市区西北,与台南市南区仅有二仁溪一水相隔。清代茄萣区是凤山县与台湾县交界之处,但是因为二仁溪入海口变更频繁,导致县界时常变更。日治之后,大正9年(公元1920年)改划入高雄州冈山郡湖内庄,民国34年(公元1945年)改制为高雄县冈山区湖内乡,民国37年(公元1948年)「白砂仑」、「顶茄萣」、「下茄萣」与「崎漏」4村自湖内乡分出,独立设置为茄萣乡。民国99年(公元2010年)高雄县市合并后,改称高雄市茄萣区。
金銮宫则是下茄萣地区的信仰中心,主祀妈祖,副祀五年千岁、注生娘娘、福德正神、孚佑帝君、观音菩萨、太子爷、隶祀顺风耳、千里眼、虎爷公。清乾隆42年(公元1777年)建庙以来,历经1次搬迁、3次重建成为今日样貌。祭祀范围于旧下茄萣庄,即今茄萣区嘉定、保定、大定、光定、吉定5村。金銮宫王醮属于不定期王醮,在战后有明文纪载者共有8科王醮,分别在民国37、49、58、63、71、81、89、101年(公元1948、1960、1969、1974、1982、1992、2000、2012年)。
王醮又称瘟醮,是闽南地区常见的道教科仪。由于在闽南沿海地区早期民智未开,认为瘟疫与瘟神有关,因此闽南地区常有王爷(瘟神)信仰,希望王爷可以为地方消灾解厄,带来平安。由于王爷属于玉皇大帝派来的「代天巡狩」,轮值结束之后会回到天庭报到,由另1位王爷接替。因此地方庙宇定期或不定期会举行王醮,送王爷回天庭报到,并顺便带走瘟疫厉鬼等,而此送王、迎王的仪式即称为「王醮」。各地举行王船祭典时,因应当地民情风俗,王船造型、科仪、活动方式不尽相同,各具特色。
然而在战后卫生环境改善、疾病知识普及,经济条件也因为乌鱼而改善,居民为了答谢神明庇佑,传统送瘟神的仪式转变成庆丰收、感谢神明保佑并祈求来年丰收的仪式。从最近1次王醮名称:「2012年壬辰科五朝祈安王醮」就可以看出人民不仅藉仪式迎王送王,也希望王爷能够为下茄萣带来平安。
在台湾普遍分布在西南沿海一带有王醮仪式,王醮的时间可分为定期与不定期两种。定期进行王醮科仪的庙宇包括东石先天宫、西港庆安宫、溪州代天府、小琉球三隆宫、东港东隆宫等,除东石先天宫是5年1次,其余地区都是3年1次。金銮宫则为不定期醮,战后迄今8至12年建醮1次,酬神祈安为王船祭典主要目的。
下茄萣金銮宫王醮与其他公庙王醮科仪最大的不同在于,一般举行王醮的庙宇通常是主祀王爷,例如:屏东东港东隆宫、台南西港庆安宫等,但是金銮宫则是主祀妈祖。金銮宫在举行王醮祭典时的「请王」仪式,与其他庙宇有所不同。一般庙宇通常是先请王上岸后才雕王爷金身,而金銮宫则是请王前,会先请示妈祖应当如何雕塑王爷金身,待金身完成并开光点眼后,再行请王爷上岸。
此外,流程与其他王醮类似,首先请示妈祖雕凿5尊王爷像之后,举行请王仪式,并开始造王船。王船起造时间可达半年,完成之后经过设坛、友境宴王、祈安清醮、入醮、王醮起鼓等仪式。在送王之前会在外境(路竹区一甲、大社、路竹、蔡文、竹沪等庄)、内境(茄萣大排水沟东、西两岸)绕境祈求平安。最后宴王并且送王完成仪式。值得一提的是在送王时,金銮宫王醮会请消防局支持,由消防车洒水开水路,与其他王醮以锄头和木桶开水路不同,颇具地方特色。
金銮宫王醮仪式完整,创新与传统兼具。在传统部分,民国101年(公元2012年)王醮使用的王船是由拥有40多年造船资历的王船师傅苏春发打造而成,总长70台尺(21.21公尺)、宽14台尺(4.24公尺)、高5.8台尺(1.76公尺),是南台湾历年来最大艘王船,保有许多传统工法与巧思。
在创新部分,茄萣地区以阵头闻名,送王时沿途由各艺阵表演,有宋江阵、旗阵、跳鼓、督阵、十二婆姐阵、五虎将、南管、北管阵等70余个阵头,可见各式传统与现代创新阵头,是高雄地区代表性的王醮。
下茄萣金銮宫建醮绕境结束后,阵头及信众回到庙埕「过火」,取其温热消毒之义。
民国101年(公元2012年)王醮使用的王船是由拥有40多年造船资历的王船师傅苏春发打造而成,是南台湾历年来最大艘王船。
由于金銮宫主祀妈祖,因此在举行王醮祭典时的「请王」仪式会先请示妈祖应当如何雕塑王爷金身,待金身完成并开光点眼后,再行请王爷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