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鲲鯓代天府是原臺南县重要的庙宇,同时又有泉州匠师王益顺负责工程製作,以及臺南剪黏名匠叶鬃的作品,极具艺术保存价值。
2.南鲲鯓代天府是全臺湾王爷信仰的大本营,与澎湖王爷信仰之间有深厚关係。从代天府繁衍而出的庙宇遍及海内外,由此可见代天府在民间信仰中深厚的影响力,极具文化保存价值。
南鲲鯓代天府位于今台南市北门地区,庙宇位居于槺榔山之虎峰。主祀代天巡狩之李、池、吴、朱、范府千岁,民间尊称鲲鯓王,为台湾最具有规模的庙宇建筑之一、最古老的五府千岁的全国信仰中心,更有台湾王爷总庙之尊称。王爷一称实为官职,因对人类社会有功而受到上天册封,职司「代天巡狩」之任务,也就是代替上天出巡并维持人间秩序,因此祭拜王爷的庙宇多称为「代天府」,而南鲲鯓代天府与保西代天府、佳里金唐殿,并称南瀛三大代天府。
相传于明朝末年,有王船漂流至台南北门南鲲鯓沙汕(鲲鯓即为沙洲、舄湖之意)附近,船内奉有传说为跟随唐高祖李渊讨隋建唐的开国功臣(相传其名讳为李大亮、池梦彪、吴孝宽、朱叔裕、范承业,其中已知仅有李王于新唐书、旧唐书之中有其列传与史料记载)等五王神像及中军府神像(中军府是王爷的前锋,辅佐王爷办事、传递圣令),被渔民迎接后而建草寮供奉。后因神迹显赫广布流传,当地信徒遂倡议建庙,于明永历16年(公元1662年)初期创建落成。后因南鲲鯓沙汕受海潮侵袭,原庙受水患之扰开始倾颓,因此五王显灵指引信众在槺榔山(实为沙丘)的虎峰,即今之庙址重建庙宇,并于道光2年(公元1822年)完工。道光年间,南鲲鯓因海水冲积干涸,致使原有舄湖地形逐渐堆积成为与海岸接壤的陆埔,改善了当地的交通状况,同时也带动居民的参与和信仰圈的扩大,庙宇规模因之逐渐壮大。同治3年(公元1864年),在蚵寮庄民众倡修下,庙宇开始具备规模;并于同治11年(公元1872年)增建后殿,定名为「青山寺」,供奉观音佛祖、注生娘娘、福德正神。
日本治台期间,因庙宇北侧的急水溪泛滥,庙旁低地多成水域,经信众赶筑五王堤,才将基址保住,但因危及庙宇建筑本体,故有北门庄众们发起重修。自大正12年(公元1923年)起工,昭和12年(公元1937年)全部完成,并将三川殿改建为左右龙虎厅,龙厅供奉中军府、虎厅供奉城隍境主,正面形成3座庙宇并列之势,也确立了现今的代天府建筑群规模。民国39年(公元1950年)屋顶漏水,屋面瓦作及剪黏翻修重作,2年后竣工,奠定今日本体外观的装饰艺术形式。民国61年(公元1972年)以后,南鲲鯓代天府续有增筑,如:庙前的头门拜亭、万善走廊、香客大楼及四周的园林建筑等,其中以民国72年(公元1983年)所增建的牌楼山门最为壮观。民国82年(公元1993年),又在现有殿堂后方新建三进的凌霄宝殿,并于庙埕右前方的山丘修建中国式的大鲲园,占地宽广,为台湾庙宇中少见的案例。
南鲲鯓所供奉之五府千岁因神迹不断而香火鼎盛,除反映在代天府的建筑不断增修扩建上,同时五府千岁的信仰也不断向外扩散,迄今全台已有17,000余座的分灵庙,因此被称为台湾王爷信仰的大本营。从此地繁衍而出的庙宇遍及海内外,由此可见其在民间信仰中深厚的影响力,因而在民国74年(公元1985年)公告指定为二级国定古迹。除因代天府所代表之台湾王爷民间信仰,在建筑本体上更有泉州匠师王益顺负责工程施作、台南剪黏名匠叶鬃之的作品,极具保存价值。
南鲲鯓代天府与北港朝天宫并列为日治时期的庙宇代表作,是1座九开间三进两厢的建筑,由三川殿、正殿及后殿组成。但除了古迹本体,整座庙尚包含民国60年代之后陆续修建的头门拜亭、万善走廊、香客大楼、凌霄宝殿及大鲲园,面积总占340坪,占地广阔且附近建筑不高,入庙之处立有民国82年(公元1993年)新建的山门,为溪底派大师王锦木的杰作,同时也是亚洲地区最大的五门式木作牌楼,栋架采用二通三瓜式,上覆琉璃瓦,气派非凡,更突显其雄伟的气势。
代天府庙宇古迹本体正面看似3座庙宇的组合,今日建筑风格上多为日治时期修建的手法,因为由泉州匠师王益顺(1861-1931)于日治时期统合了整体重建工程,在风格上仍保有许多泉州建筑特色,如山墙的金形鹅头坠、红砖底塑白灰与剪黏的山花。三川殿的大木架构采取3座四垂顶并立的布局,正面连成1线,但屋顶线条中高旁低、主从有别;正殿面宽三间,进深四间,屋顶为歇山重檐的四垂顶,内部使用三通五瓜式的大木构架:后殿与三川、正殿连为一气,同样为三开间,因此采光较暗,符合王爷阴神喜暗的特质。前后拜亭夹在三川、正殿与后殿间,拜亭中2座蜘蛛结网的藻井可说是王益顺匠师代表作。前拜亭藻井为圆形,象征「天圆地方」,以弧形斗拱层层上升、出挑7层,形似花办;后拜亭藻井是八角形,分成上下两层,上井有16支斗栱、下井出24支斗栱,象征八卦镇庙、驱邪纳祥。2座藻井皆为王益顺匠师的职业生涯中,独一无二的代表作。
三川殿步口石雕是南鲲鯓代天府的另一个建筑艺术上的重要表现,为大正3年(公元1928年)惠安名匠蒋馨(1873-1933)等人的杰作,巧妙运用圆雕、透雕等不同雕刻技法,从柜台角、裙堵到腰堵、身堵再到顶堵、水车堵,皆雕满各色人物、祥鸟瑞兽、祈安图案。例如三川步口左右廊墙的「身堵」部位,有「武将持旗(祈) ,童子提球 (求)在左方,另有「武将握戟 (吉) ,随从带磬 (庆)」在右,以物的谐音来隐喻「祈求吉庆」,除了石雕本身的艺术价值,更增添了祈福的意涵。三川门前的1对「龙柱」是南鲲鯓庙的精神标帜之一,青斗石材在石雕师傅的细心雕琢下,使得整根「龙柱」显得苍劲有力,图案和柱身紧密相连,结构结实。另外,左右两殿墙堵上,保留清代进士郑板桥的石雕竹书,相当珍贵。
正殿的建筑细致华美,屋顶以人物、花鸟、禽鸟为题材的剪黏装饰,栩栩如生。代天府的剪黏作品大致可分为3个时期所做:第1期为昭和10年(公元1935年)的对场作,当时的施作匠师分别为台南陈清山、嘉义梅青云、新港林万有、新港施金合。第2期为民国39至41年(公元1950-1952年),由府城剪黏「叶仔师」-叶鬃(1902-1971)主持庙顶修缮工程。第3期为民国60年代由台南叶进禄匠师以菜色玻璃局部修复的工作。这些名师留下诸多剪黏杰作,尤以正殿外墙和屋脊由叶鬃之所留下的杰作,特别是垂脊底部的剪黏人物,神态活灵活现,最为可观、也最为珍贵。屋檐下大片的雕饰按金,层层迭饰,金碧辉煌。正殿后壁利用澎湖的硓咕石切割拼成八卦龟锦纹,象征「迎财纳福」,也表明南鲲鯓与澎湖两地间王爷信仰的亲密关系。
代天府中亦保存有诸多知名彩绘匠师的作品,例如前拜亭虎边木构架上可见陈玉峰(1900-1964)落款的水墨画及擂金画、后殿龙虎边有潘春源(1891-1972)与天山画室合作的磁砖彩绘、三川殿的淡彩水墨画以及左右护龙的部分为潘丽水(1914-1995)的作品、后面明间神龛上则有陈寿彝的灰壁画作,虽然因为经年累月处于香烟袅绕的环境下,彩绘作品有不少已难以看出原本的风貌,但代天府历经多次整建与修复工程,彩绘作品仍有固定清洁、重绘,是访客一大观赏重点。
除了古迹本体,代天府内占地最广的则为「大鲲园」,是面积达6公顷的自然式山水园林造景,特色为仿江南园林所设计,历经20多年的雕琢有如明朝大观园再现,主建筑为五王总庙文化馆。全园楼阁内部对南鲲鯓代天府之史料、文物的展示,更有针对彩绘、大木结构、石雕、剪黏等建筑、装饰艺术均有详尽的介绍,让参访者能更贴近了解代天府身为古迹的文化艺术价值。
前拜亭藻井为圆形,象征「天圆地方」,以弧形斗拱层层上升、出挑7层,形似花办,为大木匠师王奕顺职业生涯中的代表杰作之一。
正殿屋檐下大片的雕饰按金,层层迭饰,金碧辉煌。殿中主祀代天巡狩之李、池、吴、朱、范府千岁,民间尊称鲲鯓王。
三川殿前的1对「龙柱」是南鲲鯓庙的精神标帜之一,形象苍劲有力,结构结实。步口石雕为大正3年(公元1928年)惠安名匠蒋馨等人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