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
回首页

彰化西门福德祠

彰化西门福德祠
*
西门福德祠的信仰,根据考据乾隆46年 (公元1781年)已经具备有正殿及拜殿的规模,因此当地人称之大西门福德祠。
资产类别: 古迹-寺庙
所在地址: 彰化县彰化市富贵里中华路243号
公告日期: 1985年11月27日
创建/起源年代: 寺内存有清乾隆46年(公元1782年)的「福溢通济」匾,推测建于乾隆年间
摄影者: 杨晴帆
经 纬 度: 120.53806,24.07758
指定/登录机关: 彰化县 政府
公告文号: 74台内民字第357272号
资产保存者: 彰化西门福德祠

指定/登录理由

神龛上悬有清乾隆46年(1782年)的「福溢通济」匾,与光绪7年(1881年)的「万福攸同」匾、以及「福德祠」匾;中堂两侧的山墙上,各嵌有木质碑记,分别是「大西门重建福德祠碑记」与「大西门重建福德祠捐题芳名碑记」,这些不仅是具有历史价值的古文物,也是研究该祠相当重要的史料。

发展源流

西门福德祠主祀福德正神,左祀注生娘娘,右祀郭圣王公;福德正神即为土地公信仰,为台湾最普遍的信仰之一。

康熙22年(公元1683年),施琅(1621-1696)平定台湾郑克爽(1670-1707)出降,清领初期台湾设置1府3县,半线(今彰化)隶属诸罗县管辖,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将诸罗县中间土地,北起大甲南至虎尾,设为县治,县署设于半线今彰化市,彰化建置自此开始。雍正12年(公元1734年),时任知县秦士望仿诸罗知县周钟瑄(1671-1763)之法,于街巷外遍植莿竹为城,建东西南北四城门,为彰化建城的初始规模。嘉庆2年(公元1797年),知县胡应魁(?-1808)重植莿竹城,并于四门增建城楼,至嘉庆16年(公元1811年)知县杨桂森(生卒年不详),有感旧有彰化县土城容易倒塌,防御能力也比砖墙低,率先捐出自己俸禄,加之士绅赖应光(生卒年不详)等人响应共同捐银1万5000元,改建东南西北4门为砖墙建筑,西门福德祠即建在西城门的位置。

西门福德祠确切的兴建时间,目前查无史料记载,仅能从现存文物推断建造时间,现已知于乾隆46年 (公元1781年)由当地乡绅重修前,西门福德祠已经存在,由此可证明,西门福德祠的信仰,至今已经超过200年历史,根据考据此时已经具备有正殿及拜殿的规模,为此时期全台福德祠罕见的大型规模,也因此当地人称之大西门福德祠。道光28年(公元1848年)彰化地区大地震,造成福德祠毁损严重,来年由当地西街信士陈庇捐献修建正殿,其余毁损部分因经费不足,暂时无力修复。

直至光绪7年(公元1881年),由总理陈上流(生卒年不详)发起,邀请当地宗亲陈振声(生卒年不详)、陈春烟(生卒年不详)及何秋华(生卒年不详)、余上论(生卒年不详)等人重修西门福德祠,将原有正殿中堂增高,依据旧制修复拜殿与回廊,并买下左侧土地建置左翼室,致使西门福德祠不仅恢复原庙貌,规模更加宏大。日治时期两侧翼遭当地居民占用,又因此时期彰化市进行市区改正拓宽西门,而拆除了部分的西门福德祠建筑,庙宇也被迫往后迁移,致使格局缩减为仅有正殿前带拜亭,即现存所见之庙貌。

清领时期彰化设县治,建立东南西北四城门,于初期四城门皆建有福德祠祭祀土地公,祈求土地神保佑乡里,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城门的拆徐,东、南、北3座福德祠,因破坏拆除,已不见清领时期建筑风貌,惟西门福德祠虽有破坏,但主体保存完整,更显弥足珍贵,可以透过了解西门福德祠的发展源流,所留存的历史文物,了解到200多年前彰化建置的历史,更见证了彰化地区近代的发展史。

主要特色

目前西门福德祠建筑为一拜殿一正殿之歇山式建筑,此格局称为「三间起一条龙前带拜亭」,系光绪年重建时之结构。拜亭采燕尾屋脊,正脊中央有葫芦造型,其为四柱三迭斗式卷棚构造,在拜殿前后牌楼梁枋上都有透雕螭虎纹样的斗抱。原燕尾处有剪黏贴饰与泥塑等民间信仰人物与花鸟装饰,但多数已脱落,虽不是富丽堂皇,但其工艺价值仍值得欣赏。牌楼梁枋下安装「三关六扇式」门扇,中央为两扇板门,左右各设有两格扇,各自可以独立开合,也可将板门连格扇往侧边整个打开,所以叫做「三关六扇」,常见于台湾民宅。

正殿为燕尾屋脊的硬山式建筑,建筑构造为硬山搁檩式(直接将桁木置于山墙上的作法),共有九架檩,在前五架檩与七架檩间偏五架檩下方有一截面六边形的灯梁,用以悬挂纸灯与线香。正殿自建庙以来持续做为主要的祭祀活动空间,原本西门福德祠两侧有左右翼房做为储存空间,但后来遭到占用,因此目前正殿还兼具储藏功能,略显壅促。

现存福德祠虽不如史料中规模宏大,也经历多次修复,最初原貌已不存在,但诸多历史文物仍旧保存下来,祠内有清乾隆46年(公元1781年),由西街信士所献「福溢通济」匾,为现存庙内最早的史料文物,也是最重要的历史时间证明。正殿留下光绪7年(公元1881年)的「大西门重修福德祠碑记」及「大西门重修福德祠捐题牌记」2块木制碑文,可了解到修缮过程与当时福德祠的整体建筑格局规模。正殿神龛前有1座石制香炉,为道光16年(公元1836年)由当时信女黄门沈氏所敬献,使用至今已有180年的历史。另有1件瘿木香炉(瘿木泛指所有长有结疤的树木),正面为红漆阳刻字「西门街」和「福德爷」,其右为阳刻字「弟子林昌奉」,通常此类香炉年代较早,可能为清代所制。也因为这些文物极具历史价值,西门福德祠于民国74年(公元1985年)被内政部公告为3级古迹

西门福德祠所奉郭圣王公神像,呈现坐姿右腿盘坐、左腿自然垂下的独特坐姿。相传郭圣王公原名郭忠福(923-938),于16岁于藤座上得道成仙,其母赶至欲将圣王搬下,却只拉动左脚、右脚怎么拉都拉不动,也就是圣王神尊雕刻左脚都自然垂下的原因,相传圣王死后常显灵庇佑乡里,为福建泉州人的守护神,福德祠内供奉圣王,即清领时期福建垦民来台,将原乡信仰带来的证明之一。
正殿留下光绪7年(公元1881年)的「大西门重修福德祠碑记」,可了解到修缮过程与当时福德祠的整体建筑格局规模。
正殿留下光绪7年(公元1881年)的「大西门重修福德祠碑记」,可了解到修缮过程与当时福德祠的整体建筑格局规模。
牌楼梁枋下安装「三关六扇式」门扇,中央为两扇板门,左右各设有两格扇,常见于台湾民宅。
牌楼梁枋下安装「三关六扇式」门扇,中央为两扇板门,左右各设有两格扇,常见于台湾民宅。
西门福德祠拜亭采燕尾屋脊,正脊中央有葫芦造型。原燕尾处有剪黏贴饰与泥塑等民间信仰人物与花鸟装饰,但多数已脱落。 
西门福德祠拜亭采燕尾屋脊,正脊中央有葫芦造型。原燕尾处有剪黏贴饰与泥塑等民间信仰人物与花鸟装饰,但多数已脱落。 

文献资料

  • 1.文化部文化资产局(不着年代)。文化资产个案导览<西门福德祠>
  • 2.王建旺(2003)。《台湾的土地公》。台北县新店市:远足文化  
  • 3.陈梅卿(2000)。《说圣王.道信仰:透视台湾广泽尊王》。台南市:台湾建筑与文化资产  
  • 4.李建纬(2012)。《彰化县古迹中既存古物登录文化资产保存计划》。彰化市:彰化县文化局。页105-111。

环景连结

    周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