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文化资产保存法,具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及具有保存价值评定之。
新庄武圣庙与慈佑宫、广福宫并称为新庄三大庙之一,于清乾隆25年(公元1760年),由汀州贡生胡焯猷(1693-?)捐献庙地于新庄米市街创建。根据连横(1878-1936)《台湾通史》记载:「新庄武圣庙,系在清乾隆25年(公元1760年),由贡生胡焯猷在兴直堡新庄倡建,祀汉寿亭侯关羽。」由此可得知新庄武圣庙建庙时间,比新竹关帝庙还要早,因此新庄武圣庙是北部地区最早的「关帝庙」,当地人称为「关帝君庙」。
嘉庆2年(公元1797年),广东嘉应州镇平县人张穆(生卒年不详)捐献锡口庄(台北市松山区)田地数亩做为庙产,将庙地租他人使用,收入做为庙平日营运开销,在后殿左墙上,崁有木碑记录此一过程,也说明了新庄武圣庙此时的信众,并非仅有在新庄地区而已,已经是跨区域性的信仰中心。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新庄县丞王承烈(生卒年不详)与地方仕绅林平候(1766-1844),高玉峰等募资,扩建武圣庙为三进式建筑庙宇。道光、咸丰年间相继发生漳、泉械斗,咸丰3年(公元1853年),新庄地区爆发大规模漳泉械斗,武圣庙也无法幸免于难,遭大火焚毁。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新庄县丞郭志纬(生卒年不详)鉴于武圣庙焚毁后迟未整修,遂发起募款整修,然而彰化爆发戴潮春事件,其部将杨贡(生卒年不详)率兵北上,意图攻入新庄市街,整修武圣庙也因此延宕。直至同治5年(公元1866年),乱事平定,新庄县丞郭志纬继续倡导整修武圣庙,并为感谢关圣帝君保佑平乱,率先捐献薪俸,在官方及地方仕绅同心协力下,武圣庙于同治7年(公元1868年)完成整建。县丞郭志纬并撰文写下这段历史与武圣庙发展过程,今碑文仍存放于庙中,是武圣庙重要的史料文物。
国民政府迁台后,曾于民国34年(公元1945年)和民国68年(公元1979年)二度进行整修,都是以保留主体建筑,将损坏部分汰换方式做修护,致使武圣庙仍保持同治7年(公元1868年)重建之建筑,即今日所见之庙貌。因武圣庙主体为清领时期所保存下来,虽经历过民乱破坏,但庙中诸多历史发展碑文,仍旧保存至今,从碑文记载可以了解到,捐献者的族群与区域的发展,因而内政部于民国74年(公元1985年)公告武圣庙为3级古迹。
新庄武圣庙座北朝南,是1座三开间三进两廊的纵深式庙宇,依序为前埕、前殿(三川殿)、中埕、正殿、后埕及后,两侧有过水廊与各殿相连接,围塑成前后2个中庭。
为表达对关圣帝君武艺高强之崇敬,前殿(三川殿)大门上不画门神,而以108颗门钉代替,象征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在前殿有华丽的藻井装饰,以显示祭拜空间的高贵。民国68年(公元1979年)重建时,前殿两廊则改建为钢筋混凝土之仿木结构。前殿后檐有1对同治4年建造的左右蟠龙柱,雕工精美,左蟠龙柱刻有「同治乙丑年瓜月」(公元1865年),见证武圣庙于清领时期的整修历程。
正殿屋坡含拜殿,面阔三开间,含屋架前后共17檩,在形制上属于大型庙宇建筑,主祀关圣帝君,左右有周仓、关平陪祀。栋架硕大精美,灯梁为六角形横截面的彩绘横梁,各架彩绘为蔡龙进(1948- )彩绘匠师承接的作品。背墙及两侧的墙身是以红砖及乌砖层层交互迭砌,台基则以北部唭哩岸的砂岩。次间山墙上的木质匾额,左为「忠孝」,右为「节义」,每字距4尺见方(约1.5平方公尺),四周嵌以泥塑线角迭起,气势、古意皆十足。正殿龙柱则为单龙的八角蟠龙柱,由雾峰林奠国(1814-1880)所捐献的,龙柱左刻「同治乙丑年(公元1865年)梅月谷旦」,右龙柱刻有「赏戴花翎候选知府林奠国敬献」。
后殿为民国时期重建完成的建筑,过水廊除清同治年间「置产」、「重修」2块木质碑文,后殿对看墙尚有蔡龙进彩绘匠师的壁画作品「祈求吉庆」。整栋建筑以木雕为主,另外有2块嵌于左右后廊的木质重建碑,一边纪录信众捐献锡口庄田地数亩做为庙产维持庙务营运等历史,另一边是同治7年新庄县丞郭志纬所撰之重修与置产之事,至今仍保持完善,是武圣庙的重要古物之一。
后殿空地存有古石碑群,这些石碑群原本嵌于庙壁上,但于民国68年(公元1979年)重建时,以大理石雕的古圣圣贤图画代之,亦为参访重点。在牌匾方面,则有正殿上方所悬挂之「万古精忠」匾,此匾并无落款,但传说为沈葆桢(1820-1879)所书。
武圣庙有别于一般民间庙宇,大门平时皆关闭,仅于春秋二祭会定时开启。春祭于农历正月11至15日举行,正月13日是关圣帝君的得道之日。武圣庙会于农历正月12日举办绕境活动,正月15元宵节时,举办「轰炮台」活动,参加者须戴安全帽、自备炮竹,向悬吊在十余公尺高、挖有圆孔的铁筒内猛力丢掷,最先投进洞内者获胜,将获得庙方所提供的金牌。另于庙前进行「平安桥」仪式,让信众钻轿脚,在一年年初祈求化解灾厄迎来福气。
秋祭于农历6月20至24日这几天举行秋祭,6月24日相传为关圣帝君的圣诞,举办三献礼祭仪。三献礼就是三奠酒,在程序上初献中爵、亚献左爵、三献右爵,以表达对神明的最敬礼。过程中进行道教科仪以道乐伴奏,整个仪式庄严肃穆,直至祭仪宣告:「阖扉、撤班、礼成」后,整场祀典才算大功告成。
正殿龙柱则为单龙的八角蟠龙柱,由雾峰林奠国(1814-1880)所捐献的,图为左方龙柱刻有「同治乙丑年(公元1865年)梅月谷旦」。
新庄武圣庙正殿上方的牌匾,题为「万古精忠」,此匾并无落款,《新庄武圣庙征献录》中记载民间传说乃沈葆桢所书。
次间山墙上的木质匾额,左为「忠孝」,右为「节义」,每字距4尺见方(约1.5平方公尺),四周嵌以泥塑线角迭起,气势、古意皆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