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
回首页

旗山天后宫

旗山天后宫
*
旗山天后宫是目前高雄市旗山区,现存唯一1座仍保有清领时期主体建筑的庙宇。
资产类别: 古迹-寺庙
所在地址: 高雄市旗山区永福街23巷16号
公告日期: 2000年05月31日
创建/起源年代: 清嘉庆22年(公元1817年)
摄影者: 赵守彦
经 纬 度: 120.48227,22.88657
指定/登录机关: 高雄市 政府
公告文号: 89府文资字第00082108号
资产保存者: 旗山天后宫管理委员会

指定/登录理由

具有保存价值

发展源流

相传先民来台开拓时为求平安与心灵寄托,自大陆湄洲恭请妈祖圣尊至蕃薯寮(今旗山),供奉于当时最早的主要庙宇福德祠旁。后因地方人士参拜圣迹灵验,于清嘉庆10年(公元1805年)间由台湾县知县薛志亮(?-1813)、内门岁贡生游化(1752-1826)等率先捐款筹建,历经12年的募款,清嘉庆22年(公元1817年)开始动工兴建(见「奉宪严禁罗汉脚恶习碑记」),清道光4年(公元1824年)兴建完成,于庙内立有「兴建天后宫碑志」。

清道光24年 (公元1844年)因风雨侵袭,于是地方仕绅发起整建天后宫,并于同年动工整建,现存的庙貌主体,即是此次修建后所留遗留至今,庙内更立有「重兴建天后宫碑志」,记载此次整建的历史过程。日昭和2年(公元1927年)当地仕绅陈启云(1876-1952),借天后宫东厢成立悟真社,藉此教育宣传本土语言文化,直至二次大战结束,台湾回归后功能渐渐丧失而停办。现庙程左侧所遗留下的惜字亭,实时此时所建造,为当时文人雅士惜字的风俗文化,昭和16年(公元1941年)日本在台推行皇命化政策,台湾人的本土宗教信仰,受到严格的限制与规范,在此时旗山天后宫的诸多神像,被日人强制收走,于当时的练兵场(今运动场)将神像焚毁,这样的政策大大破坏了天后宫内的神像保存,也影响了宗教信仰的发展。

民国35年 (公元1946年)天后宫再次整修,此次整修木材选用福州杉木,以海运运输到屏东东港后,再运到旗山,并制作三川殿的龙虎堵泥塑与屋顶的剪黏,由此可见当地居民于光复后对天后宫修缮的重视,民国40年(公元1951年)旗山集乐平剧研究社分别借用天后宫东西厢做为南北管的练习场地,于每月农历1日、15日会轮流在庙内天井演奏,是当时居民重要的娱乐盛事,直至民国59年(公元1970年)研究所搬离天后宫才停止,但南北管的演奏已经在当地居民心中留下永恒的回忆。

民国89年(公元2000年)原高雄县政府指定为县定古迹,但因天后宫年久未修,庙内主体建筑风化损害严重,相关单位于民国97年(公元2008年)开始整建工程,于整建其间并搭设临时庙宇,供信众参拜,整建一切以保存旧有文物不破坏的方式进行,直至民国100年(公元2011年)完成庙宇整建工程,也就是现今我们所见的旗山天后宫。

主要特色

旗山天后宫是现存唯一1座仍保有清领时期主体建筑的庙宇,对当地的信仰与发展史,有着不可抹灭的地位。天后宫为砖木混合构造二进式传统建筑,空间梁柱框架则以垂直迭组之斗及栱、顶住檩子的方式建造,称为迭斗式。建筑体的配置由前而后为牌楼、庙埕、三川殿、天井、正殿。三川至正殿为主要祭祀空间,三川殿两侧有左右天井及厢房,正殿两侧设有过水廊、左右后天井及左右耳房。厢房至左耳房现为庙祝生活空间,原左厢房系「悟真社」宣讲堂,留存有「宣讲圣谕」牌及「仓颉制字先师、大成至圣先师、五文昌帝君」神位,左耳房原为凤吟声南乐社的「曲馆」。

庙中的木雕、石狮、剪黏和泥塑,均有其特色,为天后宫重要的文化资产。三川殿的正脊和垂脊沿着屋顶三面环开,处处是色彩丰富、造型热闹的剪黏和泥塑,以龙凤、仙翁、山水、鸟兽与卷草为题。大木作的狮座迭斗、三爪瓜筒等传统或创意的手法,虽非知名匠师所做却令人惊喜。正殿神龛上端坐着微黑透着亮光的妈祖神像为软身雕刻作品,同时殿中有1只石质展耳香炉,饰以浅浮雕之唐草纹,炉身正面为侧身云龙纹,炉口阴刻有「天上圣母」4字,从造形来看为标准的清晚期风格,可能是清道光4年(公元1824年)始建或清道光24年(公元1844年)重建时所置。另在庙埕前大榕树下有另1只石香炉,从造形来看,具清代晚期风格。文物陈列室内陈列有多件清代遗留古供器,如青花百寿字款三足香炉、松鹤纹境主公鉎铁圆炉、软身妈祖大妈轿前使用之锡质五赛1组。

旗山天后宫内供奉着数尊妈祖神像,当中有1尊软身妈祖神像,五尺八寸高,四肢关节可活动,方便穿衣,软身神像实属罕见。以及另一尊「湄洲妈祖」,是百年前鹿港人迁居到旗山,从鹿港家乡所迎来。庙内存有诸多文物,清嘉庆22年 (公元1817年)的「奉宪严禁罗汉脚恶习碑记」镶于左外墙上,从此碑可了解到当时被称呼为「罗汉脚」的游民成群结党,强行索钱、侵扰庄民,为害乡里相关单位治理的历史过程。另有道光4年(公元1824年)建庙完成时所立的「兴建天后宫碑志」,虽因年代久远风化严重,碑文上字迹许多无法辨识,仍是天后宫发展的重要证明文物之一。正殿上方挂有清道光2年 (公元1822年)「坤德配天」匾额1块,说明了天后建庙的初始。

旗山天后宫近年来举办各式不同的活动,藉由妈祖的信仰力量,凝聚群众同乐,在农历年节时,在庙前广场举行过七星平安桥及妈祖銮驾「钻轿脚」活动,吸引全国信众慕名而来,更主办「青年创业金掷筊比赛」,让参拜的民众除了祈求平安外,可透过掷筊比赛赢得创业基金,头奖是100万的创业基金,每年此时都会有来自各地年轻朋友参加比赛,希望藉由活动赢得奖金创业,民国103年(公元2014年)更举办旗山天后宫旗鼓相当报马杯马拉松赛,藉此活动发扬旗山天后宫妈祖文化,推广全民做运动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将宗教信仰的力量,透过不同的方式融入信众的日常生活之中。
庙内立有「兴建天后宫碑志」,碑文上字迹许多无法辨识,仍是天后宫发展的重要证明文物之一。
庙内立有「兴建天后宫碑志」,碑文上字迹许多无法辨识,仍是天后宫发展的重要证明文物之一。
三川殿龙虎堵泥塑之虎壁。
三川殿龙虎堵泥塑之虎壁。
正殿内供奉着数尊妈祖神像,当中有1尊软身妈祖神像,相当罕见。以及另一尊「湄洲妈祖」,是百年前从鹿港所迎来。左右依照惯例立有千里眼与顺风耳。
正殿内供奉着数尊妈祖神像,当中有1尊软身妈祖神像,相当罕见。以及另一尊「湄洲妈祖」,是百年前从鹿港所迎来。左右依照惯例立有千里眼与顺风耳。

文献资料

环景连结

    周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