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
回首页

大埤三山国王庙

大埤三山国王庙
*
大埤三山国王庙,俗称太和街三山国王庙,位于今云林县大埤乡。为大埔地区潮州移民发展的历史见证,与彰化平原庙殿工艺之大成。
资产类别: 古迹-寺庙
所在地址: 云林县大埤乡大德村新街20号
公告日期: 1996年08月27日
创建/起源年代: 清嘉庆年间
摄影者: 陈子瑜
经 纬 度: 120.42176,23.62713
指定/登录机关: 云林县 政府
公告文号: 府文资字第0962401579号函
资产保存者: 大埤三山国王庙管理委员会

指定/登录理由

原为内政部公告指定闽台地区第3级古迹,具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各时代表现地方营造技术流派特色者。

发展源流

大埤三山国王庙,俗称太和街三山国王庙,位于今云林县大埤乡大德村新街20号。为大埔地区潮州移民发展的历史见证,与彰化平原庙殿工艺之大成。

三山国王庙所在地旧称为「太和街」,民国时期改称「新街」,故称为太和街三山国王庙。根据当地传说,清康熙13年(公元1674年)时有潮州人张忠义(生卒年不详)带三山国王神像来台,奉祀于街中自宅。当时太和街瘴气未除,民众多染疫病于是祈求三山国王神威庇佑,结果病者皆得痊愈,于是信徒日众。这时,三山国王指示供奉于太和街百姓公祠,2神协调的结果,以前殿奉祀主神三山国王,后殿为百姓公。至清嘉庆14年(公元1809年)时,当地张元国(生卒年不详)、张元基(生卒年不详)兄弟,招集53庄,鸠资8500银元建庙,并从广东陆丰县雕造三山国王神像,迎回奉祀,庙号「太和街三仙亭」,并组织信徒组织为7大柱,负责祭祀工作。清光绪14年(公元1888年)庙宇因年久失修,庙体颇有损伤,当地信众展开募款进行首次重修工作,并于来年10月完工。

日治时期,明治40年(公元1907年)2月发生地震,三山国王庙倒塌,然而当时民众经济困难,未能立即募款修建,由信徒张建朝以茅房安祀。大正元年(公元1912年)9月与公元1920年9月大雨,茅房皆受到严重侵害。直到昭和6年(公元1931年),当时的管理人张有卿(生卒年不详)向辖内53庄善信募款3万余元,重建庙宇。重建时,百姓公愿指示退出礼让三山国王。于是信徒刘守腾(生卒年不详)献地,信众在庙后集资兴建百姓公庙,当时三山国王指示以后到三山国王庙参拜时,应顺道前去参拜百姓公庙,今成为惯例。昭和8年(公元1933年)竣工时,由梅山乡善信谢有益捐献樟木雕刻镇殿大王、二王、三王神像。

至民国时期,大埤三山国王庙进行多次的扩建。民国36年(公元1947年)就前、中、后殿进行修缮工程。此后,民国64年(公元1975年)兴建禅房空间,民国68年(公元1979年)与民国71年(公元1982年)分别进行较大的内部整修工程,并增建金亭。80年代末至90年初则陆续有较大规模的增建工程,然而增建营造物却未顾及历史景观的完整性,无意间造成历史文化资产的损失。民国85年(公元1996年)经内政部审查通过,成为国家3级古迹。

主要特色

大埤三山国王庙的主建筑传统木构砖造,大抵为日治昭和6年(公元1931年)与民国36年(公元1947年)修建。建筑体为三殿两廊式格局,殿与殿之间以厢廊连接,并具有前埕及中埕。三川殿的两侧建有2个类似钟鼓楼样式的厢房,为后期增建之物。三川殿上屋脊形式为三川脊,并具有双重的脊堵,称为西施脊,以福禄寿三仙作为屋脊中央的装饰,剪黏及交趾陶装饰繁多,题材以三国、封神榜为主。屋面铺以青灰色的筒板瓦,前埕目前为混凝土作的空地,可看见完整庙的立面风貌,也是庙会活动搭建临时戏台的场所。中埕中设有1水池并设有1个拱桥,传说为给神明通过的小桥。中埕后为正殿,正殿又称为大殿,是整个寺庙的主空间,神明端坐中央,由于光线幽暗、面积大、高度高,流露出庄严神秘的气氛,而里头所藏有的文物主要以神龛、桌案、香炉、灯座、执事牌、签筒为主。除此之外,过去庙体两侧尚有厢房,其中右厢房曾作潮汕会馆使用。后来信徒增多,遂改为南北栋香客大楼。

大埤三山国王庙的梁柱自成一格。其彩绘以红色底色,在梁上及周围具有彩绘装饰雕刻,丰富多变,壁堵上多有雕刻及彩绘装饰,雕工颇为细腻而丰富,深具历史艺术价值。前殿牌楼面龙柱雕刻繁复,龙头下尾上。壁堵多保留昭和年间作品,石狮已由庙方收藏,目前中门石狮为新作。正殿金柱与副点柱使用石材及木材两种,最外侧为八角石柱,其余皆木柱。四点金柱绘有红色底漆青色盘龙,有别于一般立于正堂外侧的石雕龙柱。

庙内的石雕可见于龙柱、柱珠、石狮、门枕石、石壁堵与石窗棂。石雕作品多集中于前堂。龙虎堵以浮雕镂雕表现,除龙虎身形灵活外,亦着重背景草木表现。石窗棂为螭虎团炉窗,中间刻有人物故事。门枕石虽风化严重,但侧面仍可见麒麟身形。柱珠状况与门枕石略同,也几乎为原物。

木雕特色主要集中于各殿木栋架之瓜筒、斗座、斗栱、束随、弯栱、托木等木构件,以及神龛花罩与门扇,由彬司(陈应彬,1864-1944)派下的胡贤(生卒年不详)所承作,因此带有所谓的「彬司风格」,主要表现在构架比例、瓜筒、束木之形式等地方,雕工活泼,花鸟植物形态皆十分多变。且日治时期引进西洋建筑元素,在吊筒、柱头皆可见类似毛莨叶的卷草饰。较具特色的有以下几处:各殿托木刻有凤鸟衔牡丹、鳌鱼、花鸟走兽、人物与苍龙等,主题多样。前殿弯栱以书卷外形刻画人物故事,镂雕层次丰富。前殿与正殿的狮座、象座有人物或人物带骑,作法与当时彬司风格代表的北港朝天宫较不同。前殿牌楼面如意斗栱作「三仙亭」文字变化雕饰。正殿神龛花罩以镂雕表现,左右两侧门扇格心雕刻瓶花,裙板各绘花鸟1对,两侧壁面有福禄寿与财子寿彩绘。后堂神龛上方则绘八仙庆寿。

庙内文物则有许多清代遗留的物品,如清嘉庆18年(公元1813年)的「熙朝柱石」匾,及清光绪17年(公元1891年)信徒捐献的石香炉各1只。
木雕特色主要集中于各殿木栋架之瓜筒、斗座、斗栱、束随、弯栱、托木等木构件,由彬司(陈应彬,1864-1944)派下的胡贤(生卒年不详)所承作。
木雕特色主要集中于各殿木栋架之瓜筒、斗座、斗栱、束随、弯栱、托木等木构件,由彬司(陈应彬,1864-1944)派下的胡贤(生卒年不详)所承作。
中埕中设有1水池并设有1个拱桥,传说为给神明通过的小桥。 
中埕中设有1水池并设有1个拱桥,传说为给神明通过的小桥。 
大埤三山国王庙的梁柱自成一格。其彩绘以红色底色,在梁上及周围具有彩绘装饰雕刻,丰富多变,壁堵上多有雕刻及彩绘装饰,雕工颇为细腻而丰富。
大埤三山国王庙的梁柱自成一格。其彩绘以红色底色,在梁上及周围具有彩绘装饰雕刻,丰富多变,壁堵上多有雕刻及彩绘装饰,雕工颇为细腻而丰富。

文献资料

  • 1.范明焕(2010),〈台湾客家三山国王信仰现象初探〉,发表于大华技术学院举办「三山国王信仰学术研讨会」。
  • 2.涂文钦(2010),〈粤籍移民在彰化县的分布及其语言特色〉,发表于国立台中教育大学台湾语言系「第6次语言文化分布与族群迁徙工作坊 」。
  • 3.陈春声(2001),〈正统性、地方化与文化的创制——潮州民间神信仰的像征与历史意义〉。《史学月刊》2001年第1期。
  • 4.藍清水(2012),〈三山国王信仰对当代台湾客家族群的意义─以竹堑地区为例〉。《新竹文献》第50期。

环景连结

    周边资讯